孫麗文 任相偉 邢麗云
[摘 要]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現代產業體系的支撐,著力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引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產業生態系統至關重要。文章基于中國產業發展的現實情景,運用 LotkaVolterra模型,對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群落的互動演化過程進行情景推演,結果顯示: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群落的競爭替代或互補共生關系,受各自價值、不可替代性、競爭力和創造效益大小的影響;開放式的資源獲取,有利于維持群落間互補共生關系的穩定;動態環境下相互間競爭強度的降低,可使產業群落在經過動態轉換后依舊保持最佳的互補共生關系。依據上述結果,從指導思想和保障機制雙視角切入,提出以產業群落的互補共生、協同發展為原則,實現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服務鏈相融合的產業生態體系的構建思路;并從制度機制、產業體系、創新系統、資金獲取等方面建立產業生態系統的保障體系,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產業生態系統;產業群落;關系演化;高質量發展;LotkaVolterra模型
[中圖分類號]F264; F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3-0461(2020)04-0040-09
一、引 言
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是當前經濟新常態下的鮮明特征,意味著高質量成為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變量[1]。在此背景下,明確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不是矛盾對立、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相互融合、協同共生的關系基礎上,需要精心謀劃和探究如何承接和培育一批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和企業,以及如何驅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符合發展定位和時代特征的產業生態體系,進一步與創新生態系統相融合,實現“雙系統協同驅動”高質量發展。然而目前的研究更為重視創新驅動要素的挖掘,而對其作用渠道和載體的研究還不充足,這樣會導致高質量發展有生命力而無支撐力的問題,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推進。因此,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和研究日益重要。
二、文獻綜述
(一)產業生態系統的研究
Frosch & Gallopoulos(1989)[2]首次提出產業生態系統的概念,將其定義為由制造業和服務業構成的產業群落與內外部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復雜系統,其演化類似于物種種群的演化機理,是多因子交互影響下的有機復合體。李曉華和劉峰[3]認為產業生態系統耦合經濟、生態和社會系統的各類因素,并指出產業群落之間形成的復雜關系,進而影響整個產業生態系統的發展態勢。這改變了生態學家認為產業生態系統類似于自然生態系統,僅是信息、物質、能量交換體系的觀點,進一步拓寬了觀察視角和研究范圍,使其更貼近經濟和社會生活。
除概念研究外,產業生態系統的特征、運轉模式和機制也是研究熱點。 Graedel & Allenby(1995)[4]提出產業生態系統三級進化理論,參考自然生態系統線性演進、部分循環及完全閉環循環三階段進化過程來模擬產業生態系統的演變軌跡,提出隨時空形態的變化,產業組織應該是由獨自的、與外界環境割裂的線性產業發展模式逐步轉變為與外界環境相互影響且循環的產業生態系統。在轉變中,產業生態系統整體上表現出穩定性、多樣性和協同演進的特征[5]。首先,穩定性是產業生態系統良性運轉的重要保障,也是種群間相互作用、協同演進的基礎[6]。張晶[7]基于系統動力學視角,得出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及產業融合力度是提升產業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協調性的重要舉措,并指出產業生態系統內部因子的多樣性有助于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單一的生態因子反而不利于健康運轉。其次,Geng & Cote(2007)[8]闡述了產業多樣化對生態系統的作用原理、機制和價值,指出產業間互動包括競爭、協同合作等都能促進產業生態系統的良性演化進程。最后,在產業生態系統協同演進方面,主要體現為產業群落相互間在環境因素作用下空間形態所發生的變化。隨后,施曉清[9]基于對產業生態系統中的產業群體的特征、形態變化的分析,提出遵循循環共生原則的生態資源利用、管理和處置的新模式。Vleva et al(2015)[10]根據對德文斯生態工業園的研究,總結出耦合式、共生式和混合式三種產業生態系統模式,并且指出不同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形態最終決定了產業生態系統的類型。陳瑜等(2016)[11]通過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演化機理的理論梳理,并剖析其動力機制,再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實證分析戰略性新興產業群落內子產業間因相互間競爭而導致的形態變化的情況,并基于產業三階段遞進的演變軌跡刻畫出各類子產業協同發展的路徑。
(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階段,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變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基于此,梳理以往文獻,學者們多從效率、公平、可持續發展觀[12],宏觀、中觀、微觀[13-14]及五大發展理念[15]三個視角闡述其內涵。整體而言,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質”與“量”的高度統一,貫穿宏觀到微觀的完整發展體系,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基礎,實現更高效、更公平和綠色的可持續發展。
在內涵研究的基礎上,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評價標準、作用機理和路徑等也是主流研究點,這些研究有助于厘清產業生態系統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對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起到良好的參考作用。高培勇(2019)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告別“慣性思維”,是推動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現代經濟體系建設的保障[16],也是重塑產業生態系統、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前提。任保平、文豐安(2018)認為經濟結構的協調性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評判標準。其中包括產業之間的相互服務和促進發展,是經濟結構協調性的重要標志[14]。說明產業生態系統內部產業群落關系的科學演化能夠提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水平。任保平、李禹墨(2018)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轉型路徑關鍵在于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推進傳統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轉型升級的進程,最終實現產業體系向質量效率集約型增長轉化[17]。前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研究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兩大產業群落的演化機理,尋找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快軌道”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路徑,優化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生態系統日益重要。
(三)綜合評述
綜上所述,關于產業生態系統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日益增多且細化,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經濟高質量發展理念是產業生態系統構建的重要指導,產業生態系統是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尤其是當前中國經濟情境下,厘清并引導產業群落關系的合理演化,進而優化產業生態系統對于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在產業生態系統方面的研究呈現出以下不足:一是整體上多以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相對匱乏;二是從宏觀層面對產業生態系統各類要素耦合運轉機理的研究較多,這有利于系統運轉機制的挖掘,但是對于系統內產業群落的關系研究,多集中于某一個群落內的產業間關系剖析,而對于不同群落之間的關系和內在演化機理的探究較少。這不符合產業生態系統多樣性要求,不利于可持續的產業生態系統的建立。
鑒于此,本文依據產業生態系統相關理論研究,遵循多產業群落構建生態系統的原則,結合當前經濟新常態下的環境特征及發展目標,嘗試通過LotkaVolterra模型探究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群落的互動共生關系及演化機理,找尋產業協同發展的條件,以產業資源合理分配、空間合理布局、發展強勁有序為目標,優化產業結構,構建與創新生態系統相融合的產業生態體系,加快推動高質量建設的進程。
三、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群落關系的情景推演
(一)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群落關系演變的情景設計
生態學家Lotka和數學家Volterra提出的LotkaVolterra模型認為同一環境或者系統內,生物物種群落存在著包括競爭、共生及混合的多種關系[18]。LotkaVolterra模型正是對物種群落間關系演變挖掘的方法論工具[19]。因此,基于生物學視角下物種群落間在時空兩維度上形態演化的基本原理,并且考慮到健康的產業生態系統需要存在多個類型產業群落的必要性。那么在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下,如何明晰、科學處理重塑產業生態系統過程中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群落的演化關系至關重要。針對資源有限約束的情況下,兩者之間必然會存在替代與改造、帶動與發展、協同與共生的關系。鑒于此,參考Sakthivel et al、胡軍燕、孫麗文等的相關觀點[20-22],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對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和演化機理進行剖析。
為使研究情景更加切合實際,本文構建基于有限資源約束、市場調節為主、政府調控為輔的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關系互動的LotkaVolterra模型,根據我國現實情況和發展定位,研究假設如下:
H1:中國經濟發展資源有限;
H2:產業群落劃分為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群落兩種類型,細分的產業種類都將劃分到這兩大類;
H3:產業群落在關系演化中,以追求產業生態系統整體效益最大化為目標;
H4:政府會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進行宏觀調控,輔助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
H5:當高新技術產業群落所占有比例上升、發展成熟時,伴隨對傳統產業的帶動以及傳統產業自身的升級和改造,必會引起傳統產業群落數量增長幅度的減少。
根據上述五個假設,產業群落發展態勢將決定資源的占有和利用比例的變動趨勢,所以要根據產業生態系統中兩類產業群落關系演變的情況,科學地權衡產業布局和資源的分配,爭取資源利用和產業發展效應達到最優。
將測度模型賦參數如下:
H與T分別為高新技術產業群落和傳統產業群落的環境容納量,H與T數值不固定,并且H>0,T>0;
M1和M2分別為高新技術產業群落和傳統產業群落最大的環境容納量,即中國現有資源和環境條件下成長的峰值;且M1和M2數值固定,M1>0,M2>0;
r1和r2分別為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群落沒有相互競爭和政府宏觀調控下的自然增長率,r1>0,r2>0。
α為傳統產業群落對高新技術產業群落的競爭強度,這種競爭強度主要表現為反向阻力大小;β為高新技術產業群落對傳統產業群落的競爭強度,這種競爭強度主要表現為替代效應。α越大代表傳統產業群落背離高新技術產業群落現象明顯;β越大代表高新技術產業群落優勢效應越明顯。
根據假設前提條件和設置的參數,構建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群落互動演化關系的LotkaVolterra模型,采用兩個獨立的非線性微分方程表示:
dH/dt=r1H×(1-H/M1-α×T/M1)[JY](1)
dT/dt=r2T×(1-T/M2-β×H/M2) [JY](2)
公式(1)(2)中的H/M1和T/M2分別代表的是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群落自身能夠達到的最大環境容納量的比例,稱自然增長飽和率。由于在區域產業生態系統資源稟賦量一定且M1和M2是固定值的情況下,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群落的后續增長率會隨著資源投入的增加反而降低,出現拐點,即達到自然增長率飽和后,單位資源的追加使產業群落的增長面臨較大的壓力。(1-H/M1)和(1-T/M2)代表在諸如資源有限、宏觀調控和規制等條件約束下,自然增長飽和度對產業群落增長情況的抑制作用,其中,1/M1、1/M2是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群落的抑制系數,代表抑制效應,并且由α與β的含義得出,α/M1是傳統產業群落對高新技術產業群落的影響;β/M2是高新技術產業群落對傳統產業群落的影響。
(二)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群落關系的一般演變分析
根據產業生態系統中兩類產業群落間的互動關系,其演化軌跡和產生條件有如下幾種情況。
當高新技術產業群落對傳統產業群落成長的競爭優勢大于高新技術產業群落在環境約束下受到的抑制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群落能替代傳統產業群落的發展,即β/M2>1/M1,得M2<βM1,βM1表示將M1單位的高新技術產業群落按照β換算成相當于βM1單位的傳統產業群落。根據上述推理過程和原理,通過類似推導及結合實際情形,可得到四種情形:
(1)高新技術產業群落能抑制傳統產業群落的發展,即M2<βM1。
(2)高新技術產業群落能帶動傳統產業群落的發展,即M2>βM1。
(3)傳統產業群落能緊隨高新技術產業群落的發展,即M1<αM2。
(4)傳統產業群落不能抑制高新技術產業群落的發展,即M1>αM2。
根據上述不同情形的演算結果,可以將產業生態系統中不同類型的產業群落的演化進程和互動關系總結出如下三種,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1)替代與改造階段。高新技術產業群落介入后,在經濟高質量發展定位的指引下,高新技術產業群落會走上發展的“快軌道”,某種程度上會同時直接替代和間接帶動部分傳統產業群落的發展,比如倒逼發展潛力不大的傳統產業搬離;帶動成熟有價值、起基礎配套作用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融入新產業生態圈等。
(2)帶動與發展階段。在產業群落間經過比較激烈的相互作用的震蕩期,高新技術產業群落經過一段時間的積淀之后,更能適應環境、順應發展要求、充分利用資源的群落可以得到長足的發展。此外,在此階段,傳統產業群落經過改造升級后,與高新技術產業協同發展將更加融洽,在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下,將進一步深化自身的發展深度,盡力爭取較多的發展資源和空間,產業群落間維持相對平衡,但是這種平衡易受外部動態環境的影響,屬于比較不穩定的平衡。
(3)協同與共生階段。經過比較激烈的替代與改造、溫和的帶動與發展的階段,并且伴隨著政府宏觀政策的調控和引導,無法融入到新產業生態系統的群落被淘汰,處于優勢地位的高新技術產業群落及被倒逼轉型的傳統產業群落能夠合理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共生的關系,是比較穩定的平衡關系。與此同時,產業群落之間的關系日趨復雜和穩定,進而導致產業生態系統的走勢趨向閉合穩定的階段,這是群落演化的最佳境界。歸納的三階段關系演化曲線如圖1所示。
通過圖1可以看出,在傳統和高新技術產業群落形態演化過程中,群落數量呈上升趨勢,但是每一階段都會有產業被淘汰,經過替代與改造、帶動與發展、協同與共生階段,最終達到趨于穩定的狀態。整體而言,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群落間關系的演變,受到產業群落自身價值、不可替代性及競爭強度的影響。高新技術產業群落相對傳統產業群落來說,具有良好的發展條件,其發展對傳統產業群落必然是抑制和帶動的雙重作用。那么在此情境下,傳統產業群落如何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產業群落的帶動效應,搭上發展的“快軌道”,最大限度地減少抑制效應成為其發展的重中之重。為此傳統產業群落需著眼于提高自身的發展潛力、增強核心競爭力、提升發展效益,以避免被淘汰,與高新技術產業共同促進產業生態系統的長久發展。
(三)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群落關系的穩定性分析
產業群落經過替代改造、帶動發展和協同共生三個主要發展階段之后,逐步趨向一定程度的穩定狀態。本文將對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群落演化中各自形成的環境容納量H和T的穩定點進行分析,找出兩者互補共生的理想平衡點和產生的條件,以將各類豐富的資源高效的轉化為經濟效益,促進地區高質量發展。令LotkaVolterra模型的兩個獨立的非線性微分方程等于0,求其平衡點:
[HJ2.2mm]
dH/dt=r1H×(1-H/M1-α×T/M1)=0[JY](3)
dT/dt=r2T×(1-T/M2-β×H/M2)=0 [JY](4)
得到兩條截距直線,并使其等于0:
lH :1-H/M1-α×T/M1=0[JY] (5)
lT :1-T/M2-β×H/M2=0[JY](6)
通過方程聯立求解,可得四個均衡點:分別為(0,0); r2T=0與直線lH的交點A(P1,0);r1H=0與直線lT的交點B(0, P2);兩條直線的交點C(X1, X2)。四種狀態分別如圖2所示。
圖 2(a)和(b)中不存在平衡點C。伴隨時間的推延,象限內的任何一點都沒有收斂點,一種情況如圖2(a)最終會趨向A,即高新技術產業群落占先;或者如圖2(b)趨向B,傳統產業群落占先,由于經濟高質量的發展定位,這種情況在經濟發展趨勢上基本不存在。
圖2(a)和(b)兩種情況表明,在區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順應發展環境要求、符合經濟增長需要的產業群落,所擁有的數量占整個產業生態系統環境容納總量的比例更大,并且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最終導致其它產業群落的轉型甚至是退出。
圖2(c)顯示,伴隨時間的推移,從OC分界線左邊出發的任何一點最終都會趨向B點,即傳統產業群落,產業群落的容納量為P2,這種情況基本發生在地區產業生態系統構建的初期、高新技術產業介入之前或者剛剛介入時;而從OC分界線右邊出發的任何一點最終都會趨向A點,即高新技術產業群落,容納量為P1。這時整個產業生態系統內部群落之間的演變軌跡是不確定的,只有明確扶持對象,厘清發展的主次點和方向,才能確定演化趨勢趨向哪種產業群落。
圖2(d)顯示,伴隨時間的推移,從象限內出發的任何一點最終都會趨向C點,即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群落容納量的平衡點,說明此時兩類產業群落處于協同共生的狀態,同時也意味著在產業生態系統資源最大負載量的情形下,按照自身最佳的規模布局產業。這樣可使產業生態系統內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是最佳的狀態,但是這種狀態往往需要不斷地注入各類資源才能維持,如受前期有限資源配置的約束,那么一定會向前三種情況轉變,不利于產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推進。因此,需要多方位、全渠道地整合各類發展資源,保障其絕對充足,才能為產業群落的共生以及在動態環境下產業生態系統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某種產業群落要想在競爭中處于主導地位,必須具備區位優勢、政策支持、資源充足等優勢,高新技術產業群落由于符合發展定位而占有絕對優勢,可以預測其有較好的發展態勢。與此同時,還應該綜合考慮如何以整個產業生態系統長久健康發展為重,帶動和幫助傳統產業群落發展,而非一枝獨秀或者過度地擠壓傳統產業群落,使得一方面能發揮價值的傳統產業群落不能充分施展,另一方面高新技術產業群落的基礎配套得不到充分的供應和保障。除此之外,資源充足是產業生態系統可持續運轉的重要前提,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到中后期建設階段的時候,基本上也是產業生態系統逐步趨向穩定的階段,出于系統鞏固、優化發展的思考,對于資源的需求量會日益增加,那么,產業群落在資源約束下,各個群落基于自身發展,很容易形成過度競爭的狀態,要想克服這種弊端,維持產業群落良好的平衡關系和發展環境,打造全渠道開放式的對外交流平臺,加快資源的搜索和獲取,保障后續資源的跟進,開放式的吸納更多的資源是不可忽視的關鍵點。
(四)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群落關系演化的動態分析
產業群落間經過關系的演化,趨向穩定狀態,但是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變化,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群落間的關系可能會發生變化。在資源不足或約束下,兩者的關系會朝向圖2中(a)(b)(c)三種情況演化,基本上是對立關系,與互補共生的最佳狀態相悖,因此,研究兩大產業群落的演化動因,找出關系動態轉化的條件顯得尤為重要。
在LotkaVolterra模型假設的參數中,除了α和β外,即相互間競爭效應是變化的,其他的都是常量。本節將通過產業群落演變軌跡的變化倒推出競爭強度的變化能引起產業群落間關系的變化。
當α和β變動時,圖2的變化如圖3所示。在圖3(a)中,當β變小,lT位移到lT1,此時兩大產業群落呈現共生關系的平衡點為C0,與此同時,α也減少時,lH位移到lH1,此時兩大產業群共生的平衡點是C1,兩者也是共生關系;同理,在圖3(b)中,當α減少時,lH位移到lH1,此時兩大產業群落呈現共生關系的平衡點是C0,β同時減少時,平衡點由C0移到新的平衡點C1,兩大產業群落達到更優的平衡點C1;在圖3(c)中,當α減少時,lH位移到lH1,此時會出現高新技術產業占絕對優勢,過度擠壓傳統產業的情況,導致強者更強、弱者愈弱的情況,即圖2(a)的情形,為避免此情況,不能某一方面單一地降低競爭強度,需要高新技術和傳統產業群落共同降低對彼此的競爭強度,即α減少的同時,β必須減小,方能達到互補共生、協同發展的平衡點C0;在圖3(d)中,高新技術和傳統產業群落已經達到穩定點C,當α減少時,lH位移到lH1,新平衡點為C0,僅高新技術產業群落收益增加了,當β也變小時,lT位移到lT1,新平衡點為C1,傳統產業群落收益也出現遞增的現象。
通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競爭強度的變化能夠引起兩大產業群落關系的轉變,總體來說,產業群落之間相互競爭的強度越小,越有利于其向互補共生的方向演化,提升協同發展的擬合度和穩定性,也就越有利于動態復雜環境下產業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因此,產業群落一方面要加強自身核心能力的建設,增強競爭力,另一方面又要考慮以區域產業發展整體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調整發展的步伐,降低產業群落間拉鋸式的競爭強度,尋找各類產業群落發展的最佳環境容納量,并且使其相互間資源、信息充分共享,協同發展效應達到最大化。
(五)算例分析驗證
為驗證前文對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群落關系的LotkaVolterra模型分析的合理性,將給參數賦值并經過十期迭代的算例求解,檢驗不同情景下關系演變的合理性。
模型主要參數設定為如下數值進行算例分析和模擬:H1=10,T1=30,高新技術產業群落以基期為準翻倍增長,即r1=1,傳統產業群落按基數25%增加,即r2=0.25,H2=20,T2=37.5,…,H10=100,T10≈100,M1=M2=100(固定的環境容納量);α1=0.1與β1=0.5,其中α按基期競爭強度的5%增加,β按基期競爭強度的15%增加。通過計算,分別得到兩類產業群落增長的數量,以此反映兩者互動情況,如圖4所示。
可以看出,首先,由于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群落相互間競爭強度增幅的不同,高新技術產業群落伴隨發展優勢,競爭力的迅速增強對傳統產業形成較大競爭強度,產業群落數量的增長幅度處于上升態勢,并在第四期達到頂點。傳統產業群落增長幅度在減少,在第五期增長幅度為零。說明一般情況下自身價值、不可替代性、競爭力等內在因素在群落關系演化中有重要作用。其次,為驗證資源充足性有利于緩解產業群落間競爭程度,維持協同共生關系的穩定,當增加傳統產業群落固定的環境容納量M2到200,代表資源數量的增加,這時傳統產業群落在第四期增長幅度達到頂點,隨后出現拐點,與高新技術產業群落演化軌跡一致,兩者之間排斥度降低,說明充足的資源有利于維持群落間互補共生的演化關系。再者,在傳統產業群落數量出現負增長時,如果高新技術產業群落繼續對其加大競爭強度,高新技術產業群落的發展也呈現下降的態勢,說明過度競爭不利于產業群落的發展,進而不利于維持協同共生的關系。特別是在動態環境下,降低產業群落間相互競爭強度是科學構建產業生態系統的必然選擇。
(六)產業生態系統的構成
根據本文研究結果、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構建產業生態系統的影響因素,并鑒于以往關于市場、企業、技術形成的動態聯合機制對經濟系統動態演進作用機理的研究[23]。本文基于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等視角,根據產業生態系統構成要素和運轉機制,并考慮其動態開放性的特點,最終勾勒出經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產業生態系統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群落為主,在各利益群體、內外部環境等因素交互影響以及保障機制下,經過創新、生產和應用三大子生態系統循環運轉的有機整體。具體情況如圖5所示。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群落的互動演化產生推力促使創新、生產和應用三大子系統高效循環運轉,作為開放的區域系統,不斷地將吸納和集聚的創新資源要素導入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最終形成有質量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由于區域開放的物質流、信息流,在此過程中必然會受到自然環境、政策法規、社會環境和利益相關者的影響,因此,產業生態系統也需要柔性調節三大子系統及與外界環境融合的力度,在此過程中需要有諸如良好的創新體系、產業體系、合理的制度機制和充足資金的保障。只有在保障機制的輔助下,才能形成科學的產業發展布局,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同時區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也將優化產業布局,反哺于產業生態系統,最終形成可持續的良性循環。
四、產業生態系統構建的建議
在當前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核心在于產業群落的發展態勢有良好的創新要素和政策環境的支撐和保障。經濟新常態下高質量發展的初期,產業群落的特征和相互間的關系比較復雜,而產業生態系統構建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產業群落間互補共生以及與內外部環境的融合,使其發揮最大價值。因此,本文對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基于構成、影響要素及運轉機制方面,從指導思想和保障機制雙視角切入,提出立足于經濟、生態、社會三大子系統的策略。
(一)產業生態系統構建的指導思想
遵循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協同共進的總體指導原則和思想,根據相關政策機制圍繞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按照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科學的布局產業體系。為此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構思。
(1)把握發展方向。在明確將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打造成增長極的目標前提下,也要注重利用擴散效應加強對傳統產業的扶持和改造,對有發展前景的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升級,延伸產業鏈條,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牢固樹立和強化全方位構建產業生態系統的思想。
(2)正確處理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群落的關系。按照傳統產業群落配合高新技術產業群里的思路去處理兩者的關系,科學布局各類產業。為此,需要不斷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和聚集創新團隊,把高新技術產業引入并使其深耕于各地區,服務于實體經濟,而在此過程中,傳統產業群落要積極配合高新技術產業群落,以提供產業發展基礎配套為主。
(3)各地區除了自身建設,還需要始終將其置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地區間相互融合,協力共同發展,通過優化經濟環境、調整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等手段解決區域內部之間不平衡以及與外部環境和諧相處的問題。
(二)產業生態系統構建的保障機制
(1)政府需不斷制定和完善適合經濟發展的制度機制。首先,健全協調機制,基于我國區域整體及各地實際情況制定管理制度,以促進地區深度協同發展為目標,探究一體化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其次,完善產業生態和創新生態政策,制定嚴格而有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進入標準的制度,積極引導各地區承接符合自身實際狀況和定位的產業類型。最后,在產業規劃定位上堅持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積極引導產業合理布局,以減緩產業群落間無序發展引起過高的競爭強度。
(2)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體系,著力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的引領作用。首先,明確產業發展的重點,特別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圍繞數字城市建設,重點發展新一代通信網絡、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網絡安全等信息技術產業。強化5G網絡規劃建設和技術創新能力,加速5G產業生態的形成,充分發揮“互聯網+產業生態+創新生態”的作用,推動建立信息化高質量的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市場需求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不斷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其次,充分利用引進的國內外創新項目和企業,爭取實現 “引進一個、帶動一批”的增量帶動效應。最后,在此基礎上,構建功能定位清晰、承接重點突出、布局結構合理的產業格局,不斷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加強自身消化能力,在做好深耕本地之后增強其輻射和凝聚能力,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產業協同發展。
(3)優化創新生態系統,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首先,明確當創新驅動嵌入到產業生態系統,與實體產業相結合時,方能有生命力,充分發揮其價值。加大創新生態系統的建設力度,并且嘗試將創新生態系統融入到產業生態系統,防止兩者割裂,實現雙系統驅動發展的目標。其次,加大創新力度可以源源不斷為優化產業生態系統補充資源,同時也為產業群落向穩定的互補共生關系演化奠定基礎。最后,對區域內各類產業群落進行整合創新,積極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鏈,形成多元化、寬領域、全方位的產業生態發展格局,不斷提升整個產業生態系統的水平。同時加大整合創新資源的力度,使其創新資源不斷再生,以此健全產業生態系統的支撐框架。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處理好與外部環境的關系,構建創新研發、孵化轉化和產業化“三位一體”的產業創新生態載體。
(4)完善投融資機制,保障充足的資金供給。首先,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征和需求制定資金融通和使用政策,明確資金使用方向,提高使用效率,指導并服務于各地區建設。其次,利用PPP融資模式,可以有效解決資金需求大及持續注入的問題,將有限的政府資本與豐富的社會資本有機結合,拓寬獲取資源的渠道。再者,不斷完善金融體系,特別是加快綠色金融的建設步伐,包括積極推出綠色信貸、債券、基金等在內的多元化綠色金融產品等。最后,合理利用大型高新技術企業帶入的資金,完善創新補助和稅收減免等措施,鼓勵高新技術企業的進入,并為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魏敏,李書昊.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8, 35(11):3-20.
[2]FROSCH R A, GALLOPOULOS N E.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J]. Scientific american, 1989,261(3):144-152.
[3]李曉華,劉峰.產業生態系統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J].中國工業經濟, 2013 (3):20-32.
[4]GRAEDEL T E, ALLENBY B R. Industrial ecology[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Press, 1995.
[5]張睿,錢省三.區域產業生態系統及其生態特性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 2009, 21(1):45-50.
[6]吳鵬舉,郭光普.區域產業生態系統培育及其平臺建設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9,28(2):64-67.
[7]張晶.基于系統動力學產業生態系統的限制因子的實證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4(3):53-59.
[8]GENG Y, COTE R. Diversity in industrial ecosystem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 2007,14( 4): 329-335.
[9]施曉清. 產業生態系統及其資源生態管理理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 20(6):80-86.[ZK)]
[10]VELEVA V, TODOROVA S, LOWITT P, et al. Understanding and addressing business needs and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lessons from devenss ecoindustrial park[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87:375-384 .
[11]陳瑜,謝富紀,張以彬.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的生態位演化[J].科技管理研究, 2016(23):6-10.
[12]張軍擴, 侯永志, 劉培林,等.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和戰略路徑[J].管理世界,2019 (7):1-7.
[13]黃速建, 肖紅軍, 王欣. 論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J]. 中國工業經濟, 2018, 35(10) : 19-41.
[14]任保平, 文豐安. 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判斷標準、決定因素與實現途徑[J].改革, 2018 (4):5-16.
[15]王永昌, 尹江燕. 論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及趨向[J].浙江學刊, 2019(1): 91-95.
[16]高培勇. 理解、把握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J].經濟學動態, 2019(8): 3-9.
[17]任保平, 李禹墨. 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展評判體系的構建及其轉型路徑[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 47(3): 105-113.
[18]LEE C, LEE K, PENNINGS J M. Internal capabilities external networks and performance:a study on technology based ventur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 6-7):615-640.
[19]MORRISS A, PRATT D. Analysis of the LotkaVolterra competition equations as a technological substitution model[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3, 70(2):103-133.
[20]SAKTHIVEL K, BARANIBALAN N, KIM J H, et al. Stability of diffusion coefficients in an inverse problem for the lotkavolterra competition system [J]. Acta applicandae mathematicae, 2010, 111(2):129-147.
[21]胡軍燕,饒志燕.企業內部研發與產學研合作關系研究——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4, 31(24):71-75.
[22]孫麗文,李躍.京津冀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生態位適宜度評價[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7, 34(4):47-53.
[23]MARKLUND G, VONORTAS N S, WESSNER C W. The innovation imperative: national innovation strategies in the global economy[M].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9.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Ecosystem?and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ve Evolution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and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ommunities
Sun Liwen1,Ren Xiangwei1,Xing Liyun1,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2.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250002,China)
Abstract:?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the support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t the current stage,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transform and upgrade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under the guide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y, the paper uses LotkaVolterra model to deduc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and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ommun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etitive substitution and the complementary symbio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ommunities are generally affected by their respective values, irreplaceable characteristics, competitiveness and creative benefits; Open access to resources can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complementary symbio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mmunities; In the dynamic environment, the decrease of competition intensity can promote the industrial communities to maintain the best complementary symbiotic relationship after dynamic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uidance ideology and the security mechanisms, it puts out the principle of the complementary symbiosis and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ommunit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utual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the innovation chain, the value chain and the service chain; meanwhile,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guarantee system of the industrial eco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industrial system, innovation system, capital acquisition and so on,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Key words: industrial ecosystem; industrial communities; relationship evoluti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LotkaVolterra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