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斯琴 崔浩琛



[提要] 本文以呼包銀榆經濟區為研究對象,分析2008~2017年呼包銀榆經濟區經濟發展現狀及創新要素分布狀態。研究表明:這十年間呼包銀榆經濟區GDP逐年提升,但是增長速度越來越慢;創新要素分布狀態存在主要集中在部分地區,地區間差距較大。
關鍵詞:呼包銀榆經濟區;經濟發展狀況;創新要素分布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3月25日
如今全球化經濟時代,一個國家或地區要想提升自身競爭力,自主創新是關鍵。呼包銀榆經濟區作為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資源投入,既不符合我國當下對于經濟轉型的要求,也不利于區域可持續發展。因此,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得技術水平與我們現有的資源稟賦優勢緊密結合,是我們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創新要素作為創新的基本單位,對于提升創新水平具有關鍵作用,本文通過分析呼包銀榆經濟區創新要素的分布狀態,探究該地區創新要素現狀,以及對于未來如何更好地吸引創新要素,更好地協同創新要素提出建議。
一、呼包銀榆經濟區2008~2017年經濟發展現狀
呼包銀榆經濟區地處鄂爾多斯盆地,是溝通華北和西部地區的重要樞紐,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經濟區,經濟區的所轄區域廣泛,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烏海市、二連浩特市、烏蘭察布市部分地區、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中衛市的部分地區;陜西省的榆林市,共13個地級市,其空間分布如圖1所示呼包銀榆經濟區作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經濟區,需要結合自身優勢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點,以便更好地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圖1)
呼包銀榆經濟區的能源資源豐富,依靠自身資源稟賦對能源資源的開采利用,使得經濟區的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我們要清醒的意識到如今我們經濟區發展面對嚴峻的現實情況:過分地依賴資源的開采,生態污染嚴重;產業同構化嚴重、產業結構不合理,無法使得產業形成產業鏈分工模式的集聚;依賴資源大量投入的發展方式,與我國現階段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逐步轉變的要求不符。以上這些嚴重阻礙了呼包銀榆經濟區的可持續發展,影響了經濟區內各地方的協同合作互助發展。在如今國際大環境中,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擁有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出路,只有依靠創新要素的流入與經濟區的要素進行合理且有效的協作,才能煥發出更大的生命力。
呼包銀榆經濟區對于科研教育方面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作為經濟區的重點城市包頭連續八次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獲評“國家科技進步示范市”;2010年被確定為創新型試點城市;2015年獲批“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2016年被確定為國家第二批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城市。包頭是呼包銀榆經濟區的創新型城市,其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工程)中心6家。近年來隨著創新步伐的邁進,大大加快了包頭的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各地區合作進程的不斷加快。
(一)GDP保持穩定增長。GDP是反映一個地區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如圖2呼包銀榆經濟區12個地級市(不包含二連浩特市)和全部地區加總的GDP折線圖,地區總的GDP逐年提升,但是增長速度越來越慢,分地區看,鄂爾多斯市、包頭市、榆林市、呼和浩特市和銀川市是GDP值在地區間位次靠前且增長態勢好,剩余8個地區的GDP增速慢。在位次靠前的5個地區中我們發現在2013年之前增長態勢良好,但是2013年之后出現波動性,在2016年甚至有部分地區出現GDP大幅度降低。(圖2)
分產業來看如圖3,近十年,第一、二、三產業的產值都出現上升趨勢,且三者產業結構沒有出現明顯變化。201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032.22億元,較上年增長8.65%;第二產業減少值為493.01億元,降低5.12%;第三產業減少值為130.63億元,降低1.42%。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4.8∶48.9∶46.3調整為了5.3∶47.7∶47.0。可以看出,呼包銀榆經濟區近年來第一、二、三產業的產值呈現出穩定狀態,對于第三產業的重視程度不夠,整體上仍然處于“工業型經濟”發展模式中,經濟發展主要依靠資源的拉動。但是可以看出經濟結構正在逐步轉型,逐步由工業主導型經濟轉向第三產業為主導的服務型經濟的趨勢。筆者認為造成經濟發展動力不足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如今經濟發展面臨轉型,過去依靠資源投入型驅動發展促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需要轉型為高質量型的經濟發展形勢。順利實現由投入型向質量型經濟發展關鍵是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圖3)
(二)財政收入和投資由快速增長變為緩慢增長。財政收入對一個區域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是調控經濟的重要杠桿,支撐著該區域經濟的穩定增長。如圖4,在2012年之前出現大幅增長態勢,2012年之后增長速度變緩,甚至出現略微下降。2016年呼包銀榆經濟區總的財政收入為2,160.6億元,較上年增長了0.05%。2017年呼包銀榆經濟區總的財政收入為1,910.7億元,比2016年減少了11.5%。由此可以看出,呼包銀榆經濟區的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變緩甚至出現下降趨勢。(圖4)
固定資產投資對于地區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反饋。如圖5,在2013年之前出現快速增長態勢,之后出現波動態勢。2016年呼包銀榆經濟區的固定資產投資約為14,478.45億元,增長10.2%,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為14,328.67,降低1.03%。分產業看,2017年第一產業投資672.2億元,增長16.9%;第二產業投資6,084.1億元,減少9.0%;第三產業投資7,163.9億元,降低8.6%。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呼包銀榆經濟區的總的財政收入呈現波動增長態勢,固定資產投資處于波動增長態勢。表明呼包銀榆經濟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不甚理想,而且根據近兩年的第一、二、三產業投資發現其沒有很好的適應國家經濟轉型期倡導的由重工業向服務業邁進。(圖5)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對于居民消費水平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活水平情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可以極大刺激居民的消費水平,進而擴大市場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如圖6,各地區的人均收入出現大幅穩定增長態勢,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684元,較上一年名義增長了6.8%。2017年呼包銀榆經濟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286元,較上一年名義增長了10.5%。呼包銀榆經濟區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正在逐步提高,居民生活越來越好,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進一步刺激消費,推動呼包銀榆經濟區發展。(圖6)
二、呼包銀榆經濟區創新要素分布
創新人才要素和創新資金要素是創新要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兩項,據現有創新要素理論研究中,學者們普遍把創新人才要素的衡量指標定為R&D人員數、創新資金要素的衡量指標定為R&D經費內部支出,因此本章通過分析呼包銀榆經濟區12個地級市2013~2017年這五年的R&D人員數、R&D經費內部支出觀察不同創新要素指標呼包銀榆經濟區的時空分布情況,分析呼包銀榆經濟區創新要素分布的現狀(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對于呼包銀榆經濟區13個地級市只研究除二連浩特外其余12個地級市)。
由圖7可以看出,2013~2017年呼包銀榆經濟區的創新人才:R&D人員的空間分布格局無明顯變化,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集聚的R&D人員數量最多,銀川市、鄂爾多斯市兩市集聚R&D人員程度情況相似,僅次于包頭市和呼和浩特市,剩余8個地級市的R&D人員數量較少。從圖中的具體數據中可以看出,經濟區各地級市的R&D人員數量的空間分布格局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但是他們的R&D人員數量沒有明顯漲動趨勢,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都是集聚創新人才的重點區域,他們的R&D人員數量相差不是很大,其中包頭市R&D人員數量一直位居第一,但是呼和浩特市與其差距有不斷縮小的趨勢。包頭市是內蒙古自治區制造業、工業中心城市,是中國重要的基礎工業基地和全球稀土產業中心,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省會城市,且又是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因此對創新人才來說,這兩個城市相對于其他地區吸引力更大,所以呼包鄂榆經濟區創新人才的分布相對于其他城市較多。(圖7)
從圖8中可以看出,從2013年到2017年,呼包銀榆經濟區整體創新資金:R&D經費內部投入空間分布格局變化不大,包頭市、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的R&D經費內部支出一直處于前三位的狀態,其中包頭五年時間中有四年是位于第一位的。分析圖中的具體數據可以得出R&D經費內部投入出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2015年R&D經費內部支出達到最大值,2016年、2017年開始下降。2017年呼包鄂三個地區的R&D經費內部投入占呼包銀榆經濟區的71.95%,遠高于其他地區,其中包頭R&D經費內部投入占呼包銀榆經濟區的26.78%。總體來看,呼包銀榆經濟區R&D經費內部投入幅度雖然在逐步提高,但是存在著嚴重的兩極分化的問題,亟須改善。(圖8)
三、總結及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創新要素分布狀態呈現兩極分化現象,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銀川市創新要素分布數量遠遠高于其他8個地區,應該把重點放在加強與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等這些處于創新要素分布數量多的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打破與周邊地區的創新溢出的壁壘,實現全方位合作,共同提高創新水平,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加快形成創新要素集聚高地。政府在區域創新政策引導以及資金投入時要注重加強與落后區域之間的知識和技術傳播交流,帶動落后地區的發展。
(一)對于創新要素分布數量多的地區繼續發揮自身現有的綜合優勢,并且帶動其他城市的發展。呼和浩特市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省會城市,又是呼包銀榆經濟區的重點城市之一,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的創新要素分布數量也處于領先地位,且他們三者地理位置緊鄰,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建立產業鏈的上下分工關系,形成一個真正的整體,在繼續保持其創新要素數量水平領先的基礎上輻射帶動省內其他城市的共同發展。第一,通過優化城市的布局,擴大經濟的規模,發展自身特色產業以此來全面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加快形成創新要素集聚的高地,從而加大經濟輻射范圍,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第二,可以建立城市與城市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的信息平臺、科技中介,使得知識傳播更加便利,降低交流成本,加大了經濟的輻射范圍。第三,要大力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立四通八達且高效的交通路線,大力發展物流業,以更好的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外國企業和國際資本的流入。第四,提高創新要素集聚能力,依托本地的大型企業吸引更多的創新資金的流入,建立創新高地,形成良性循環,吸引創新人才、研發機構的集聚。發展高校、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創造更多技術。
(二)對于創新要素分布數量少的地區要找到短板,針對性改進。呼包銀榆經濟區另外8個地級市,占據呼包銀榆經濟區的接近2/3,對于推進這些地區的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對于我們整個呼包銀榆經濟區的意義重大。這些地級市的創新要素分布數量少,沒有形成創新要素集聚網絡。榆林市創新人才、創新技術投入偏低,因此榆林市可以施行有利于人才流入的優惠政策,如住房政策等,同時要優化當地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以此來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的流入;同時也要加強本地區的人才培養,設置同本地區人才需求相符合的人才培養方針,雙管齊下,建設創新型人才團隊。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創建有利于要素集聚的良好環境。他們地理位置處于內陸,而且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遠遠落后于我們中國其他地區,經濟大多處于落后水平,因此對于創新人才、資金、技術的吸引了不足,而且還會出現大量的人才流失現象;產業結構不合理,大多數的地區產業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者是資源開采型產業,科技含量低、環境污染嚴重,處于產業價值鏈的最低端,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優勢,對于自主創新能力重視不起來;政府重視程度不夠高,他們更看重于企業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而對于長遠的企業的技術提升,可持續發展問題沒有足夠的重視,對于創新投入不夠,大大降低了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因此要想提高這些地區的創新要素集聚水平,首先,需要提高政府自身對于創新要素集聚的重視程度,提高創新投入的力度;其次,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進行創新;最后,要改善城市的硬件設施,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此來更好的吸引創新人才、創新資金、創新技術等的流入。
主要參考文獻:
[1]方遠平,謝蔓.創新要素的空間分布及其對區域創新產出的影響——基于中國省域的ESDA-GWR分析[J].經濟地理,2012.32(9).
[2]倪玉平,徐毅,范魯文·巴斯.中國歷史時期經濟總量估值研究——以GDP的測算為中心[J].中國社會科學,2015(5).
[3]吳福象,沈浩平.新型城鎮化、創新要素空間集聚與城市群產業發展[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4).
[4]張斯琴,張璞.創新要素集聚、公共支出對城市生產率的影響——基于京津冀蒙空間面板的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7.31(11).
[5]余泳澤,劉大勇.創新要素集聚與科技創新的空間外溢效應[J].科研管理,2013.34(1).
[6]張衛民.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型[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7]馮南平,周元元,司家蘭,陳思宇.我國區域創新要素集聚水平及發展重點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6.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