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奧爾德斯·赫胥黎是20世紀英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寫于1932年的《美麗新世界》向人們展示了一個極權主義統治下的社會。本文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出發,分析極權主義社會里的女性形象。
關鍵詞: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女性主義
一.緒論
1894年,奧爾德斯·赫胥黎出生在英格蘭一個聲名顯赫的家族——赫胥黎家族。他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生物學家,進化論支持者托馬斯·亨利·赫胥黎。家族里的其他成員也都是著名的科學家以及人類學家,這對他不僅在文學方面以及科學方面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對于人類生活中的矛盾具有超人的預見力。更重要的是,他目睹了現代社會正在經歷的種種劇變。他對于英國工業革命所創造出來的“奇跡”感到既驚嘆又震驚。除了對社會有益的一方面之外,赫胥黎還看到了這場現代化運動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在現代工業時代蓬勃發展的科學家和技術官僚的統治下,他越來越意識到人類世界的潛在問題。
《美麗新世界》的故事背景設在福特紀元632年(即遙遠的未來的2532年),在“吾主福特”統治下的新世界里,人們生活在一片祥和,安樂,穩定的社會里,但不同于傳統的社會形式,人們非胎生,所有人都出生在位于倫敦的生育與培育中心,沒有所謂的父親母親;人們是“科學瓶生”,從一開始就在瓶子里被設置好了人生軌跡,經過不同階級的不同教育,以及不斷重復的睡眠教育法和巴浦洛夫培育,人類的思維模式都固定在一個所謂的“瓶子”里,只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從不逾矩,從不思考,也不具有任何個體特征。在所有失去個體性的人之中,伯納德在這個世界中體會到了一種早已不復存在的情感——“孤獨”,于是他來到了生活的文明社會之外的另一個世界——“保留區”,在這里,他遇到了倫敦生育與培育中心主任的前女友——琳達,以及她的孩子——“野人”約翰。出于自己的目的,伯納德把他們倆帶回了文明社會,在這里,“野人”約翰與文明社會格格不入,做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在琳達去世,他的兩個朋友被流放之后,他來到了一個廢棄的燈塔生活,卻一直受到打擾,最后以自縊的方式告別這個“美麗新世界”。
對于《美麗新世界》這一小說的研究,國內外的學者都做出了不少貢獻。而從女性主義視閾來分析《美麗新世界》這一小說的人則寥寥無幾,因此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對這一小說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新穎度和價值。
二.《美麗新世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美麗新世界》創作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屆時女性主義批評尚未產生,文學領域男性作家的話語權始終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女性作家的話語權,由于面臨著既要以一種有別于男性的立場來表達個體差異,又要承受來自傳統意識形態的指責和非難的雙重困境而長期被架空。赫胥黎雖作為思想極具前瞻性的科學家和作家,鑒于其生活的時代,仍限制性地受傳統男權主義社會價值觀影響?!雹?/p>
在《美麗新世界》一書中,萊妮娜·克勞恩,芬妮·克勞恩以及琳達是作者提到次數最多的三個女性人物,而其他女性人物則被作者一筆帶過。與男性人物不同的是,對于她們的描寫刻畫只有寥寥幾筆就結束了。
盡管這三個女性人物是作者筆下著墨最多的三個人物,但對于她們的描寫卻極大的反映出了男性話語權主導下的社會中的婦女形象。首先是萊妮娜·克勞恩和芬妮·克勞恩,在作者的描寫下,她們附庸于男性人物,對他們言聽計從,從不追求個體差異性,只對化妝,娛樂,旅行,好看的服飾感興趣。在赫胥黎筆下的《美麗新世界》中,她們不能夠生育,甚至在瓶子里一開始就被培育成了“雄化雌體”,從而被剝奪了女性區別于男性最本質的生理特征?!靶率澜纭敝械慕y治階層是這樣看待女性的生育能力的:“絕大部分情況下,擁有生育能力是很討厭的事情。一千兩百個人中有一個擁有生育能力的卵巢對我們來說就足夠了,但我們希望有好的選擇,你當然總是希望有高的安全系數。因此,我們允許最多百分之三十的女性胚胎正常發育。其他的胚胎在剩下的行程里每二十四米就進行男性荷爾蒙注射。結果就是:它們被培育成了雄化雌體——在結構上很正常(他不得不承認只是它們確實有極為輕微的長出胡子的趨勢),但沒有生育能力,保證沒有生育能力。”②“在立足于未來的‘新世界中,女性的生育直接為科技取代,人類原始的繁殖傳統則相應地遭到主流價值觀的排擠,極權主義下男權對女性的壓迫也暴露無遺。”①
而作者在小說中,對兩性關系的描寫更是體現了男權主義統治下的女性地位。首先,在文明社會,“吾主福特”的統治和改造下,每個女人從小就被灌輸“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觀念,對于貞潔毫無意識,甚至連萊妮娜和一個男人交往長達4個月之久就被看成是特別可怕的事情,所謂的倫理道德根本不復存在。而在“保留區”長大的“野人”約翰眼中,萊妮娜的所作所為又無不昭示著她是一個“娼婦”,甚至從愛她、守護她、覺得自己配不上她到毆打她、辱罵她。這種對于女性形象的描寫無不揭示了在男權主義對于女性形象的抹黑以及物化。
對于個體性這一方面,赫胥黎強調整個社會都是失去個體性以及主體性的人,然而卻還是描寫了三個獨特的人物形象。一個是伯納德,一個是赫姆霍茲·華生,另一個則是“野人”約翰。伯納德雖然身材矮小,相貌平平,因不符合他所處的高級人種的形象和行為而受人排擠,但卻有著個體意識復蘇的傾向,會時常感覺到與集體格格不入,“似乎我更像是我,如果你明白我想表達什么的話。更加獨立,而不是完全屬于某樣東西的一部分。不只是社會的一分子。”②也會體會到一種早已被消滅掉的情感——孤獨,也因此結識了與他有著相同感受的好朋友赫姆霍茲·華生。赫姆霍茲·華生是“新世界”情感工程學院的講師,一直想要挖掘自己內心深處的力量以及感受,去表達不同于已經規范化的文字、詩歌和語言?!斑@兩個人的共同特點是,他們都知道自己是獨立的個體?!雹诙鴱男∩钤凇氨A魠^”中的“野人”約翰更是代表著自由意志,真善美以及真實性。
同是在“吾主福特”統治下的“文明社會”中,卻有兩位男性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對比之下,即使是在“保留區”生活了很多年的琳達,甚至在做出了生下一個孩子這么“大逆不道”的一件事情之后,仍然聽從于自己腦中的睡眠教育的種種條規戒律。在“保留區”風俗習慣的影響下,她不僅沒有任何改變,更沒有任何個人以及獨立意識的覺醒,生活得一塌糊涂,甚至因為一直遵守著“文明社會”里的條條框框,而受到“保留區”里婦女們的一致排擠。她不僅渴望回到“文明社會”,而且在回到“文明社會”之后,又沉溺于蘇摩帶來的虛假的快樂之中無法自拔,直至死去都不愿面對現實世界。
“在此期間和整個70年代,女性主義理論家和批評家開始研究傳統文學經典,從中發現了有關男性統治和偏見的豐富例證,這些例證支撐著波伏娃與米莉特那種男性把女性當作“他者”的主張。有關女性的刻板形象(stereotypes)充斥于經典之中...與此相似,女性角色(小說中虛構的人物)通常也局限于次要人物,其主要特點是強化了男性心目中那種模式化的女性人物形象?!雹?/p>
三.結論
《美麗新世界》無疑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于未來社會生活,文明,兩性關系以及政治的描寫無不顯示了他對于烏托邦式社會的諷刺和不看好。這部寓言體小說作為“反烏托邦三部曲”之一,反映了作者對于未來社會的擔憂,對于未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是一個良好的啟示,而在文中描繪出的男權主義統治下的女性形象更是對烏托邦式社會的一種極大的諷刺。然而,本文只是一個初步的研究,并且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未解決的問題。這方面的進一步研究將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它對于研究這一課題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①周素素,張馳.《美麗新世界》:女性主義視閾下反烏托邦文學中的女性形象[J].海外英語,2019年第12期,228-229頁.
②[英]奧爾德斯·赫胥黎.《美麗新世界》[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
③[美]查爾斯·布萊斯勒(著).趙勇 李莎 常培杰等(譯).《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作者介紹:王婉玥,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