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

[提要] 創業導向和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是創業領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在創業導向理論研究初期,學者主要關注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之間的直接關系,如創業導向對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的非正向關系等。二者關系的未來研究包括以下方面:研究對象的規模和發展階段、研究對象所處的地域與行業以及中國情境化等問題。
關鍵詞:創業導向;企業績效;促進作用;非正向關系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3月18日
在創業導向研究初期,學者們對創業導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從知識、戰略和外部環境等角度探究創業導向對企業績效發揮的作用,普遍認為創業導向和企業績效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創業領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
一、創業導向對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
在創業導向與績效的實證分析中,國內外學者們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多數學者認為二者之間存在正向關系,創業導向對績效尤其是長期績效具有積極的作用,創業導向是企業成功的關鍵要素。
國外學者關于創業導向對績效的促進作用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Peters和Waterman(1982)認為創業活動有助于企業財務績效的提高。Schollhamer(1982)認為創業導向可以使得企業獲得競爭優勢,進而取得財務績效。Miller和Friesen(1983)認為創業導向的創新性、先動性與風險承擔性等維度,都與企業績效呈正相關關系。Perterson和Berger(1983)認為創業是提升財務績效,進而贏得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Smart和Conant(1994)使用方差分析法,發現高創業導向能夠提高差異化競爭能力和創業績效。Zahra和Covin(1995)對108家美國企業進行了兩年的實證研究,認為企業內部創業活動與績效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且這種關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長期作用強于短期作用。Lussier(1995)以小企業及新創企業(創辦年限低于10年的企業)為研究對象,認為創業導向能夠使這類企業獲得比競爭對手更高的績效。Benner和Sting(1999)通過研究發現:從長期來看,高創業導向的企業績效更好。Knight(2000)認為創業導向型跨國企業能夠更好地實施市場戰略,進而能夠提高企業績效。Ahuja和Lampert(2001)認為創業導向有助于改進績效,促使企業增強競爭優勢。Shane等人(2001)通過研究發現創業導向的創新性和企業績效間呈正向關系。Rauch 等人(2004)通過元分析發現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間呈正相關關系。Chow(2006)認為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創業導向與組織績效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Einar(2007)發現隨著時間的變化,創業導向能夠對企業績效的改善產生重要影響。Keha、Nguyenb和Ngc(2007)分析來自新加坡的樣本后,發現創業導向在促進企業績效方面發揮著直接和間接的重要作用。Baker和Sinkula(2009)研究了創業導向的先動性對企業績效的影響,認為先動性能夠促使企業發現和抓住新的商業機會,從而影響企業績效。
國內方面,Luo(2005)通過對中國289家中小企業的管理者進行調查,發現創業導向對企業績效具有積極影響。焦豪、周江華、謝振東(2007)通過對京滬地區200多家企業的研究,發現創業導向與績效之間存在積極的正向關系。Li Huang和Tsai(2008)以我國臺灣地區新創企業為研究對象,發現創業導向對企業績效有直接的促進作用。李雪芳(2008)通過研究發現,創業導向的不同維度對企業績效具有不同的影響,其中創新性和先動性對企業財務績效和成長績效都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張捷(2010)認為創業導向有助于企業提供新產品和新服務,承擔市場開發風險,構建自身優勢,進而提高企業績效。易朝輝(2012)研究了組織創業氣氛、創業導向以及績效間的關系,認為創業導向與創業績效間具有正向關系。
二、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的非正向關系
一些學者認為創業導向戰略屬于資源消耗型戰略,由于企業資源的大量消耗而導致企業資源不足,進而導致企業績效的降低。也有學者認為創業導向和績效的關系與企業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有關,并不表現出單一的線性關系,創業導向對績效的促進作用并不顯著,兩者之間只有微弱的相關關系或不相關,甚至在某些情景下會存在相反作用。
Begley等人(1987)認為,企業風險承擔意愿和能力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一種非線性關系,企業承擔的風險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企業績效的提高,而承擔中等水平的風險能夠促進企業績效的提高。Hart(1992)認為在特定情境下,創業導向與績效二者之間是負向的關系,創業導向是在有時候而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提高績效。Naman和Slevin(1993)發現創業導向、組織結構和戰略使命都必須與環境動蕩性相匹配,創業導向、組織機構、戰略使命與環境動蕩性的契合作用能夠對創業績效產生影響。創業導向程度過高或過低、組織結構有機性程度過高或過低、戰略使命過于靠近創建戰略或收割戰略都將對創業績效產生負向影響。Smart(1994)發現創業戰略導向在有些環境下能夠引發企業績效惡化。Lumpkin和Dess(1996)發現在有些環境中,創業導向所引起的巨額成本能夠抵消其為企業帶來的收益。Morris和Sexton(1996)通過研究發現創業導向與企業利潤增長的關系不顯著。Sapienza和Grimm(1997)發現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沒有關聯。Dess,Lumpkin和Covin(1997)發現同時采用成本領先戰略和創業導向戰略的企業,企業績效比較低。Wiklund(1999)發現相對于長期財務績效而言,創業活動對企業短期績效的影響不大。Zahra和 Garvis(2000)認為企業對創業導向的過度追求容易導致企業績效的下降。Slater和Narver(2000)通過研究發現創業導向和企業利潤二者間根本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Lee等人(2001)發現創業導向與新創企業績效二者間僅存在微弱正相關關系。Shane和Venkataraman(2001)研究了創業導向的冒險性和創新性維度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發現前者與企業績效間存在非線性關系。Covin、Green和Slevin(2006)認為當企業從戰略失敗中進行學習時,創業導向與績效負相關。Lumpkin、Wales和Ensley(2006)將企業年限作為創業導向與績效二者間關系的調節變量,認為年限久的企業,風險承擔性和創新性會導致低績效。
關于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之間的直接關系,可用圖1表示。(圖1)
三、未來研究方向
關于創業導向和績效關系的研究可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即研究初期,學者們對創業導向與績效關系的研究比較直觀和簡單,主要是應用一些創業導向與績效的雙變量模型來研究二者的直接關系。多數學者都認為,創業導向與績效之間存在正向關系,但同時也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創業導向與績效不相關、弱相關,甚至是負相關。第二階段,學者們開始在研究中引入一些調節變量,研究哪些變量在創業導向與績效二者關系中起到調節作用。第三階段,主要研究哪些變量在創業導向與績效二者關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創業理論是一個備受學者關注的領域,關于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也處于不斷發展和豐富的階段,未來的研究可以在以下方面進一步完善,如研究對象的規模和發展階段、研究對象所處的地域與行業、中國情境化問題等。
首先,研究對象的規模和發展階段。早期研究主要關注大企業的創業導向問題,而企業規模和發展階段通常作為控制變量來研究。隨著外部環境的日益復雜化和動態化,中小企業在資源獲取、產品開發、決策制定等方面都與大企業不同,而且根據企業生命周期理論,處于初創、成長、成熟及轉型階段的企業創業導向戰略也有所不同。因此,動態地研究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間的關系應成為未來研究關注的方向。
其次,研究對象的地域與行業。以往研究主要從個體層面和組織層面分析創業導向與績效的關系,忽視了地域和行業多樣性問題。但在現實中,處于不同地域和行業的企業往往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可以將地域和行業進行細化,根據地域或行業特點重新界定創業導向維度構成,進行針對性的研究。
最后,中國情境化問題。現有研究成果多數是以國外企業為研究對象,以中國企業為樣本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在中國轉型經濟背景下,我國特定的經濟環境及組織特征與國外有所不同,相關概念的界定及維度劃分也同樣存在不同之處,因此以西方經濟體制為背景建立的概念需要進行發展和修正,相關概念的測量量表、調節變量和中介變量的選擇等方面需要進一步中國情境化。
主要參考文獻:
[1]Shane S.,Venkatara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l).
[2]Wiklund J.,Shepherd D.Knowledge-based Resources,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3).
[3]張玉利.新企業創業導向轉化為績效的新企業能力:理論模型與中國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1(1).
[4]張宏云.創業導向構念測量研究前沿探析與未來研究建議——基于反映型和構成型模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34(6).
[5]朱秀梅,孔祥茜,鮑明旭.國外創業導向研究脈絡梳理與未來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35(8).
[6]王秀峰,李華晶,李永慧.綠色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基于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的分析[J].軟科學,201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