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雪偉 李雨 方德蕓
【摘要】當前,隨著我國就業形式日益慘烈,失業問題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之一,因為勞動力供應和勞動力需求在構造和總量上的失衡,從而引發的失業現象,造成了下崗職工再就業的難題。本文通過分析研討下崗職工再就業現狀,進行下崗職工再就業對策的分析討論,希望能對下崗職工在就業方向選擇上有所幫助。
【關鍵詞】失業 ?下崗職工 ?再就業 ?對策
改善民生,就業為本。隨著社會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不停發展,進而基于這一前提派生出的產物—失業。對多數下崗職工來說,失業最直接的影響是家庭收入的減少,他們的生活水平逐漸呈下降趨勢,可能會導致心理失衡和情緒的不穩定;對于能夠正視普遍存在的下崗現象并逐步轉變觀念的職工來說,選擇再就業是除退休金等補助之外的改善生活條件的唯一自救路徑。因此,對下崗職工再就業現狀剖析及對策進行探討,對增強下崗職工再就業的信心,緩解下崗職工維持生計的焦慮感,使得下崗職工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價值,促進我國社會安定具有現實性意義。
一、下崗職工再就業現狀分析
(一)分析因學歷差異造成的再就業現狀
(1)高學歷的下崗職工,考慮更多的是所在的崗位能否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一直以來,高學歷已成為招聘單位對應聘者明確注明的要求,它既是應聘的門檻,也是求職人員能否進入企事業單位工作的決定性因素;另外,進入企事業單位從事與專業相關的職業,并在自己的崗位上充分發揮專業特長,不斷努力提升自我價值,于高學歷的下崗職工而言,無疑是最佳的擇業機會。但是,這樣的機會并非應有盡有。 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革新和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增長,高校畢業生人數迅速上升,就業市場競爭日益劇烈。 按照教育部發布的數據,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從2015年的749萬人增加到2019年的834萬人,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畢業生相比供過于求的作業數。無論是對高校畢業生還是高學歷的下崗職工來說,新形勢、新情況不僅增加了就業壓力,也使得在擇業過程中的心理負擔不斷加重。
(2)低學歷的下崗職工,想法更傾向于學習一技之長是快速解決失業的最好途徑。據調查,大量失業、下崗人員中有七成人數文化水平偏低,近年來,遭到社會技能發展水平、再就業措施落實難等要素影響,低學歷的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難度不停加強;與此同時,又一批高學歷勞動力加入競爭,他們的就業情勢實屬艱巨。在當今的AI時代,機器人可以取代很多機械性的工作,低學歷人群一旦由于主動或被動的原因成了下崗職工,如果從此安于現狀,不試圖學習技能削弱自身應聘的劣勢,可想而知,低學歷下崗職工中存在的一批不求上進的群體,未來在社會上站穩腳跟恐怕難上加難。相反,另一批群體順應時代發展的變化,努力在合適自己的范圍里學習掌握一技之長,足以使他們脫離對某個特定單位的依賴,提高再就業的穩定性。
(二)分析因年齡差距造成的再就業現狀
(1)年輕的下崗職工更偏向于自己創業。信息時代的到來,面對信息技術逐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是時代的要求,年輕人順應新的思維形式,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具備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才不會被更新迭代的社會所淘汰。在2015年的兩會上,在總理的政府管理工作分析報告中指出我們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鞭策發展中國社會經濟可以持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政府鼓勵大眾創業,支持創業青年,隨著年輕人的思想越來越與時俱進,加上互聯網的普及,無疑使創業變得越來越便捷。根據科技部的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在1600年,逾越80,000家在孵企業,雇用超過175萬人;目前同意設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15,科技工業園超過50萬家注冊企業中,在2014年達至13,000的只有新技術的中關村企業; 1000個多名全國風險投資機構,超過350十億人民幣總資產。可見,創業成功能夠大幅度帶動就業。創業雖好,但眼界、人脈、資源、能力的不足,肯定是導致創業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任何理想的創作活動都離不開事物的客觀規律,去尋求創意和創新的真理,以務實,成功創業。只有真正進入到創業潮流中去,才會感受到創業者的艱苦。創業是一項需要人們專心致志且始終如一的事業,而不能只憑一腔熱情,一時沖動。年輕的下崗職工在決定是否創業之前,不妨首先客觀評價自身是否具備創業者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堅持一切從實踐出發,實事求是。
(2)中老年的下崗職工更追求實際,期望能再度從事原職業或與原職業相關的行業。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不停加快,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開始出現,促進中老年人就業,對緩解養老金支付財政壓力、實現中老年人社會價值具有深刻的現實涵義。我國約有六分之一的老年人有就業意愿,但其中只有約26%有就業發展志愿的老年人能夠實現社會就業,剩余一部分的老年人依靠微薄的養老金不足以維持生活所需。讓工作經歷豐富并身體力行、健康踴躍的下崗中老年人再就業,不僅能夠減輕家庭和社會的累贅,還可以讓他們在適合的崗位上發揮余熱,防治老年貧困到經濟,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需求,同時減少了人才資源浪費。
二、關于應對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的對策
(一)正視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
就我國的待業現狀來看,讓政府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給那些下崗職工有些不太現實,另外要求政府滿足每一位下崗職工的擇業需要,顯然更不可能。如果出現對就業形勢做出不切實際的評估,則產生焦慮心理就不是一種適應性的反應,嚴重情況下甚至導致焦慮障礙。所以,目前處于待業的下崗職工需要換一種觀點面對待業現狀,適度調整就業心態。
(二)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
下崗職工再就業的核心是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勞動力資源配置涉及到的不僅是經濟發展,還有人們的就業。下崗職工數量的增長與勞動力資源發展的不平衡給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造成很大困難,除了基礎性的市場自主調節以外,國家層面的政策引導和宏觀調控也成為必不可少的一環。因此,必需堅持履行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的策略,將促進就業的宏觀調控目標長期落到實處。
(三)加強下崗職工職業培訓
踴躍協助、引導職業培訓機構樹立科學、高效、靈便、再就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培訓機制是各有關部門的重點工作,同時也是應對再就業問題的重要保證。提高下崗職工的文化程度、專業知識,鼓勵下崗職工學習一技之長,培養下崗職工的創業能力,加強下崗職工的市場競爭認識,共同推進下崗失業人員盡快完成再就業。
(四)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即服務。 其中包含商業和貿易、金融和保險、旅行和文娛、倉儲和運輸、文化、教育和衛生、信息和通訊、研討和征詢、旅店和餐飲。因此,許多行業,如果能充分開發,將容納大量就業的就業。現代化階段,第三產業市場主體在我國大批涌現,規模不停擴展,在2018年底,有17161000個法人單位從事第三產業活動,比2013年底增加9051000,同比上升111.6%,比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的增長速度快10.9個百分點,占比不斷上升,明顯的結構優化,已經成了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增長、擴大就業的中堅力量。由此可見,第三產業的大力發展有效提高下崗職工的再就業人數,保證社會安定。
(五)鼓勵自主創業
激勵人們創新創業,一方面是可以通過創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再就業問題的解決。針對下崗職工創業,政府推出六大鼓勵政策:培訓補貼、稅費減免、實行“非禁即入”、提供創業小額擔保貸款投資創業、建立創業基地、實行社會保險補貼。伴隨著各種扶持政策的出現,已經形成創新驅動創業的趨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不斷鼓勵,已成為當前我國處理失業問題的重要政策方法之一。
綜上所述,下崗職工存在的現象已經越來越普遍,使得再就業成為下崗職工擺脫經濟貧困的共同方向。對于我國勞動力長期處于供大于求和資源配置不平衡的狀況下,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的壓力就越來越大。況且,待業的下崗職工增多,社會矛盾也會隨之增多,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諧和安寧。對下崗職工再就業現狀分析,進而提出有效處理再就業問題的對策,發揮就業對下崗職工在維持生活中的積極作用,充分配置勞動力資源、提高和保持勞動者素質、緩解待業焦慮感、減輕生活壓力、縮小貧富差距,有利于共同昌盛和富有的完成,促成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革新,擴展內需,實現長久的社會安然平靜和國家安寧與諧和。
參考文獻:
[1]劉南香.下崗職工再就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管理觀察,2010,(1).
[2]陶建國,劉樹檳,河北省促進及保護中老年人就業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6,94-96,94-96.
[3]侯賀文,青島市當前失業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3,267.
基金項目:滁州市滁州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大學生勵志追夢科研項目《下崗職工再就業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JGLZ201908)。
作者簡介:汪雪偉(1999-),女,漢族,安徽蕪湖人,滁州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2018級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審計學;李雨(2000-),女,漢族,安徽六安人,滁州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2018級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審計學;方德蕓(1999-),女,漢族,安徽六安人,滁州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2018級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審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