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護理價值。方法 納入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4月期間接收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采用計算機表法的形式將其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1例。對照組行基礎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加行護理模式,對比兩組護理后臨床總有效率以及死亡率。結果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3.55%高于對照組74.19%,兩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死亡1例,對照組死亡4例,組間對比P<0.05。結論 護理模式應用能夠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反應改善,從而提升總有效率,推廣價值可行。
【關鍵詞】護理;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價值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1..02
作為心內科多見疾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發病率隨著老齡化進程發展不斷升高,同時室性心律失常作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多見并發癥,發病快速同時病情進展快,嚴重影響患者心功能,這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關鍵因素[1]。根據臨床數據證實[2],不僅需要對患者予以臨床救治,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發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予以合理的護理干預也十分關鍵,針對于此,文章將62例納入本次研究中,評定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5年2月3日~2016年4月5日,我院接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發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2例,通過計算機表法的形式,按照1:1比例,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研究組中,男女比例為18:13,年齡均值(47.25±10.22)歲;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9:12,年齡均值(47.30±10.18)。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確診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發心律失常[3]。基線資料如男女比例以及年齡均值比較,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征得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和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肝腎功能障礙以及心臟病患者排除本次研究中。
1.2 方法
研究組和對照組均予以基礎治療,研究組加行護理干預,主要流程為:心理指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見臨床反應為胸部發悶,心慌以及氣緊,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導致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因為病癥無法痊愈,導致不斷發作,患者失去治療信心,同時惡性心律失常患者常發生死亡體驗,所以出現緊張以及恐懼狀態,導致患者身體無法有效康復,所以護理人員應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予以心理支持,多和患者交流溝通,指導患者正確面對病情,以此保持最佳樂觀態度。
另外,講解患者應用藥物的臨床價值和不良反應,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提升治療依從性。最后為患者提供安靜以及整潔的環境,將患者安放在單人病房內,保持室內陽光處于充足狀態,另外在患者清醒過程中,為患者播放舒適輕音樂,以此改善患者的焦慮狀態。最后,幫助患者保持舒適體位,指導患者保持在半臥位,降低靜脈血液回流量,緩解患者心臟負擔,降低氣緊反應,提升患者舒適感。讓患者定時對體位更換,預防壓瘡發生。
最后對患者予以個體化干預,依據患者的病情和生活習慣,為患者建立個體化指導方案,為患者建立親情關懷模式,給予患者強大心理干預。
1.3 觀察標準
對護理后的治療效果予以評定,如果患者的相關臨床反應有所改善,心電圖顯示正常為有效[4];如果患者的臨床反應較比治療前有所改善,判定為好轉;無任何改善判定為無效。
1.4 統計學處理
SPSS 21.0 for windows軟件計算本次數據,兩組總有效率對比以及死亡率比較用率(%)處理,行x2檢驗,組間P<0.05判定有差異性。
2 結 果
2.1 研究組和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 研究組和對照組死亡率分析
研究組死亡1例,對照組死亡4例,組間對比x2=4.4530,P=0.0348。
3 討 論
作為臨床常見心內科疾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發病率逐年提升,多發于老年人群[5],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發室性心律失常研究目前受到廣泛關注,主要發病機理是因心臟組織發生病理性變化,或者心功能障礙造成心室射血能力降低以及充盈能力傷害,以此造成體循環和肺部循環障礙,患者多見臨床反應包含心肌以及呼吸困難,作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多見并發癥,發病快速同時病情發展快,嚴重危害患者心功能,也是導致死亡主要因素,所以予以及時有效干預十分關鍵。
綜合上述結論,護理模式能夠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病癥進行調節,提升護理有效性,降低臨床死亡率,推廣價值可行。
參考文獻
[1] 薛啟婷.冠心病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入院24小時內新發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6,14(3):253-257.
[2] 劉 漩,龔佳青.干預性護理對高齡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狀態和心肌損傷指標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8,26(z1):38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