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


【摘要】目的 觀察并分析封閉式負壓吸引(VSD)技術治療骨科創傷感染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自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02例骨科創傷感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51例)與對照組(51例)兩組,兩組患者分別給予VSD技術治療與常規引流技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及換藥次數等臨床指標,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及換藥次數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愈與有效患者50例,治療有效率98%,對照組治愈與有效患者44例,治療有效率86.3%,P<0.05。結論 封閉式負壓吸引(VSD)技術治療骨科創傷感染,相比于常規引流技術,具有創面愈合快、治療效果好等優點,縮短了患者的傷口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促進了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VSD技術;創傷感染;骨科;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1..02
骨科創傷感染屬于骨科較為常見的多發性疾病。骨科創傷感染是指患者的骨組織遭受創傷后,由于患者全身供血不足、免疫力低下等自身原因或治療過程中發生換藥不當等,引起的骨組織創面感染癥狀[1]。骨科創面感染易延遲傷口的愈合時間,如未得到及時救治,極易引起骨髓炎等疾病。骨科創傷感染治療主要采用換藥與引流技術,但其療效并不理想。封閉式負壓吸引(VSD)技術隨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已被廣泛應用于疾病交叉感染的預防與治療中。VSD技術可有效保持創面清潔,通過調整引流創面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創面早日愈合[2]。本文選取102例骨科創傷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封閉式負壓吸引(VSD)技術,現報導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02例骨科創傷感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51例)與對照組(51例)兩組,兩組患者分別給予VSD技術與常規引流技術。觀察組51例患者中,男29例,女22例,年齡20~58歲,平均年齡(41.8±4.3)歲,按創傷部位分,上肢27例、下肢24例;對照組51例患者中,男30例,女21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43.5±3.7)歲,按創傷部位分,上肢25例、下肢26例。兩組患者從性別、年齡與創傷部位方面看,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組間存在可比性。
選入標準:患者年齡20~65歲;參加患者對本次研究均已簽署同意書;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次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給予清理創面,并及時更換敷料,根據患者病情狀況,及時更換敷料,每1~2天更換一次敷料。如患者創面較大,需放置引流條。為防止發生感染,使用敏感抗生素,每5~7 d進行一次病原學檢查。當患者肉芽豐滿至一定程度后進行縫合。如患者肉芽生長效果不良,用皮瓣轉移方式進行創面清除。
觀察組患者創面用清理后的VSD敷料覆蓋,封閉創面用半透明的薄膜,實施連續性負壓吸引,及時解決漏氣或阻塞情況,使用敏感抗生素進行清洗。7 d后,撤下VSD敷料,對原有創面標本進行檢驗,待肉芽豐滿至一定程度后作縫合處理。如患者創面較大、肉芽較豐滿,用植皮方式恢復創面,如患者創面較深,將未修復的軟組織用VSD敷料覆蓋,1次/周,療程2~3次,待肉芽豐滿后,用植皮方式消除創面。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及換藥次數等臨床指標;根據患者創面愈合程度,將療效分為治愈、有效及無效三種標準,治愈是指患者創面徹底愈合,創傷位置表皮覆蓋較好,無需更換敷料;有效是指患者皮膚均有所存活,創面分泌物與面積已明顯縮小,創面表面已有肉芽長出,但創面仍需定時更換敷料;無效是指患者創面未有所改善,甚至出現壞死情況,創面分泌物與面積逐漸增加,計算治療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均應用SPSS 19軟件分析,計量資料(x±s)表示年齡等數據指標,計數資料(n,%)表示有效率等數據,用t與x2檢驗,P<0.05,組間差異顯著。
2 結 果
2.1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24.5±5.3)d、創面愈合時間(19.6±3.4)d及換藥次數(3.2±1.1)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
觀察組治愈與有效患者50例,治療有效率98.0%,對照組治愈與有效患者44例,治療有效率86.3%,P<0.05。(見表2)。
3 討 論
隨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建筑、工業及交通事業得到蓬勃發展,骨科創傷疾病的發病率隨交通、建筑等安全事故的頻發,正逐漸增高。骨科創傷感染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引流,通過清除創面壞死組織、粘液分泌物,減少皮膚組織壞死,促進肉芽盡快生長,從而實現創面早日愈合[3]。以往常規的治療方式,因換藥引流技術不足、無法徹底引流,導致細菌侵入創口,阻塞引流管,加重創面感染,延長了創口的愈合時間。骨科創傷患者受抵抗力低下、血液供給不足及換藥操作不當等因素影響,易出現創面感染,導致患者傷口愈合緩慢,增加了患者疼痛程度和換藥難度,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時間與醫患糾紛發生率。因此,對骨科創傷感染患者實施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案,可有效提升創口愈合速度與治療效果。
封閉式負壓吸引(VSD)技術引進于德國,是一種新型引流技術,通過全面切除腔隙、創面分泌物與壞死組織,促進患者創面盡快愈合。封閉式負壓吸引(VSD)技術因其療效顯著與操作簡單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骨科、外科創面治療中。VSD技術采用聚氨酯薄膜進行封閉,有效預防了細菌進入傷口,發生細菌污染或交叉感染,降低了創面感染的風險。
為確保封閉式負壓吸引(VSD)技術的臨床治療效果,引流前,需對創面進行徹底清洗與消毒,將創面上活性可疑組織進行有效去除;當引流液較為粘稠時,需用抗生素溶液進行有效清洗;整個引流治療過程中,為避免破壞負壓,需對粘膜的封閉性進行仔細檢查。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及換藥次數均優于對照組,P<0.05。VSD技術治療骨科創傷感染期間,無需每天換藥,減少了患者的換藥痛苦的同時,也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的發生,縮短了創口愈合時間,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觀察組治愈與有效患者50例,治療有效率98%,對照組治愈與有效患者44例,治療有效率86.3%,P<0.05。
綜上所述,VSD技術治療骨科創傷感染,相比于常規引流技術,具有創面愈合快、治療效果好等優點,縮短了患者的創面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促進了患者的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王瑞江.骨科患者創傷感染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94):89-90.
[2] 段國勐.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應用VSD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7(18):111-112
[3] 趙 文,王喜園,溫曉東.骨科創傷感染VSD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45):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