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村經濟發展問題成為當前社會廣泛關注的重點。本文將圍繞二者在轉移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境進行闡述,詳細的分析具體的發展路徑,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旨在為日后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關鍵詞】勞動力轉移 ?農村經濟發展 ?公共服務
一、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村經濟發展困境研究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困境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但是在實際轉移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第一,制度保障機制不健全,在初次分配的環節中,農村勞動力的收入水平明顯低于城鎮居民,工資增長機制不健全,部分地區甚至經常出現拖欠工資問題,且大部分農民工工作環境較差,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第二,戶籍制度的局限性,農民工在居住、教育等方面享受不到戶口帶來的優惠,導致子女的教育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時,社會保證體系未及時更新,農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在城市生存處于被動的狀態,不能體現出公平性。第三,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低,隨著現代化科學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技術以及資本密集型行業逐漸興起,而當前農民工的專業知識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導致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上不具有競爭實力。
(二)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困境
農村經濟是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顯著的問題。第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較單一,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發展方式較為封閉,主要依靠當地的資源,通過構建簡單的合作社的形式組織集體經濟,未借助地區區位資源的優勢實現多元化的發展。第二,農村干部專業素養低,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團隊不完善,在財務以及收入上管理較為混亂,且部分管理人員的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創新意識。第三,民主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集體組織內部矛盾逐漸激化,導致部分管理人員在經濟利益分配上經常出現違規操作的現象,在資源的配置上無法體現出公平性,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路徑
(一)完善制度政策機制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關鍵需要完善制度政策機制,為勞動力順利轉移提供保障。第一,建立健全完善的戶籍保障機制,確保農民工在就業、住房以及福利等方面與城鎮居民處于平等的關系,要保證農民工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在社會福利待遇上體現公平性,快速解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方面的問題。第二,構建科學的土地流轉機制,只有農民自身的土地權利得到保障,就可以解決農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基礎保障問題,防止出現兼業轉移的問題。
(二)注重創造就業機會
農村勞動力轉移需要創作就業機會,注重延長農業產業鏈,擴寬勞動力轉移空間。第一,發揮勞動力就地轉移的優勢,逐步推動農產品加工行業的發展,提升農村服務業的發展水平,要將農村人力資源的優勢充分展示出來,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促進就地轉移的順利進行。要將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產業的優勢結合在一起,促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以及服務相連接,逐步延長農業產業鏈,擴寬農民的就業渠道,滿足農村的不同就業需要。第二,大力發展城鎮經濟,發揮龍頭企業的優勢,在帶動中小企業聚集的狀態下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舞臺,可以通過就近勞動力轉移的方式防止出現農村老齡化的現象。例如:棲霞市提升勞動力轉移就業質量,舉辦以“送崗位、送技能、送政策”為主題的招聘會,針對有意向到本地中小企業的群眾提供技能培訓,消減群眾就業顧慮。
(三)完善政府公共服務
農村勞動力轉移需要完善政府公共服務,切實維護好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第一,政府部門發揮優勢,根據當前勞動力轉移的具體情況構建就業平臺,要注重優化勞動力市場運行環境,針對存在的歧視性政策進行及時的整改,為農民工提供公平的就業氛圍。第二,勞動力轉移中介結構的優勢較為突出,要求該機構合理安排勞動力轉移組織,為勞動力轉移提供多種形式的服務。第三,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針對侵害農民工合法權益的行為要嚴厲打擊,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例如:棲霞市保證農民工優選崗位,建立有效對接機制,建立了勞務協作崗位信息對接機制,定期搜集適合的企業招工崗位信息進行推送,做好務工人員的接送站和跟蹤服務工作。
三、農村經濟發展路徑
(一)加大農村區域投入力度
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加大農村區域的投入力度,為了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質量,將加大資金與技術的支持,盡量縮小與城鎮之間的差距。以棲霞市衣家村為例,為了確保合作社的平穩運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疏通道路,打深水井,整修廢棄的平塘,新建了高位蓄水池,根據村內果園的面積架設滴灌設備。
(二)構建農村區域保證機制
農村經濟發展需要構建農村區域保證機制,完善保障制度的實施需要充分解決好農民在生活以及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保證農村經濟的平穩運行。例如:棲霞市構建農村區域保證機制,在推進“一清單六規范”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以標準化、規范化為重點的發展原則,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結合機構改革同步理順黨組織關系,建立黨組織領導下的村級治理良好機制。推動了農村養老、農二代返鄉創業、文化振興等意識形態的轉變,打造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為了突出街道社區黨組織功能的優勢,優化12個社區管理體制,充分結合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成立2處街道、4處社區以及1處園區黨群服務中心,為群眾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同時,為了提升社區工作質量,招聘36名社區專職工作者并按事業單位工資標準落實待遇,提升了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將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四、結論
農村勞動力轉移與經濟發展實現路徑具有多樣性,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構建完善的農村區域保證機制,發揮政府公共服務的優勢,為轉移人口提供就業機會,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為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村提供智力支撐。
參考文獻:
[1]殷一博.“拐點”之際的農業勞動力深層次轉移思考[J].理論界,2019(08):42-49.
[2]黃森.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勞動力流動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8(14):37-38.
作者簡介:王新美,女,山東省棲霞市人,學歷:大專,畢業于萊陽農學院,現有職稱:農經師,研究方向:農村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