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公安機關 群體性事件 角色定位
作者簡介:馬延龍,河南警察學院指揮戰術系指揮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警務指揮戰術。
中圖分類號:D63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051
在社會持續轉型、利益格局分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群體性事件呈現出了高發態勢,嚴重的威脅到了社會的和諧穩定,這不僅增加了公安機關的工作強度,同時也增加了一線民警的現場處置難度。從目前地方政府對群體性事件的處置經驗來看,過度依賴公安機關的問題比較凸顯,發生群體性事件后,往往要求處置警員即刻到第一現場進行有效控制。但受到群體性事件誘因的性質和公安機關有限權責的影響,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群體性事件,警員在處置過程中更多的是利用法律授予的武力執法手段維持現場秩序,避免矛盾擴大化。但由于警察在處置中“出鏡”的時間和頻率過早、過高,處置的模式治標不治本,容易被部分群眾誤認為有暴力執法的嫌疑,有損公安機關的執法形象。尤其在之前的一段時間內,公安機關由于在群體性事件處置方面的角色定位與職能發揮存在短板,衍生出了執法實踐中越位、缺位等情況。
群體性事件是指由于各種矛盾導致的群體聚集,通過不合法的形式反映訴求,并通過語言或肢體行為與執法者發生了沖突或對抗,造成了不良影響的治安事件。從群體性事件概念的界定來看,該事件產生的原因是某一群體認為自身權益受損,發生群體性聚集的目的在于要反映訴求。群體性的聚集行為具有臨時性,當訴求得到了滿意的回應,聚集群體會逐漸解散。從群體性事件的性質來看,引發聚集行為的誘因往往屬于人民內部矛盾,但誘因比較復雜,案件發案率高,這就增加了處置難度。從目前公安機關在群體性事件的處置角度來看,其角色定位應該集中在打擊暴力犯罪、維持現場秩序等方面,其職能主要就是維穩。不過目前的執法實踐能力并不理想,處置內容超出了公安機關的職責范圍,超綱的工作強度和陌生度削減了公安機關的執法效果,變相影響了公安機關的執法形象??陀^現實要求公安機關重新思考自身在群體性處置中的角色定位,通過科學定位角色,來更好地發揮自身的職能,從而更好地處理群體性事件,切實減少此類事件所帶來的各種危害。
目前,公安機關在群體性事件處置中的角色定位與職能發揮方面存在的問題是比較多的,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 過于重視處置結果,而忽視處置過程
公安機關是秩序的維護者、違法行為的打擊者,但是在實際的處置過程中,上級機關要求公安部門盡快平息事態,往往是重視結果、輕視過程。在這種壓力之下,為達到快速控制事態的目的,一些處置程序可能會顯的粗暴單一,甚至會出現一些程序上的不合理行為。公安機關的強制干預雖然暫時使群體性事件得到緩解,但容易激化矛盾,并可能把矛盾點轉向公安機關,導致群眾產生一些不滿情緒,出現了“欲速則不達”的情況。
(二)公安機關權限不足,無法根除問題
公安機關在群體性事件處置方面因權限不足,只能達到暫時平息事態的效用,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的利益問題。如果相關部門或單位應對不積極,這可能導致由同一個誘因引起的違法聚集行為產生此起彼伏的現象,公安機關則只能疲于奔命,在沖突與對抗最激烈的現場盡量控制事態不讓其惡化。這不僅僅加大了公安部門的工作量,也讓其他相關部門產生依賴感,塑造了公安機關的“兜底”角色。公安機關屢屢陷入單打獨斗的處境,得不到相關部門或單位的支持及配合,尤其是那些導致群體性事件發生的集團、單位,或與群眾利益訴求最為相關的部門卻避之大吉,公安機關被推向了最前線。相關責任部門不露頭、不配合,任由公安機關獨自面對大量問題,在增加公安機關處置壓力的同時,也無法使問題得到根除,容易進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三)自身定位模糊,陷入角色困境
目前公安機關在群體性事件的處置方面存在角色定位模糊的問題,一方面公安機關是政府組成部門之一,為達到快速平息事態,公安機關所運用的處置方法過于單一,從根本上講,在處置過程中公安機關代表著政府,不僅要展現“公安文化”還要維護“政府形象”;另一方面,公安機關是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中間力量,是維護法律尊嚴的執法機構,在達到“有效控制”的目的后,應盡量減少對執法相對人的傷害,同時避免被不法者蠱惑,注意對公眾的輿論引導,樹立好保護群眾的執法者形象。
(四)武力使用不規范,執法形象不佳
公安機關在群體性事件處置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武力使用失范問題,公安機關本身是國家暴力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護民主、進行專政的工具。就目前公安機關在群體性事件處置過程中,武力執法不規范問題較為突出。比如,面對不同的執法場景該使用什么形式、什么等級的武力手段,目前在實踐總并不能做到科學量化。一是因為部分處置民警對警務實戰法律法規的掌握程度較低,不清楚在法律的框架內該如何有效操作。二是因為對自身角色定位不準確,導致執法時的安全意識、協同意識、戰術意識、保護意識被弱化。
公安在群體性事件處置方面,一定要合理界定自身的角色,充分發揮好相應的職能,從而做到在群體性事件的處置中,不越權、不瀆職,最大限度的減少各類風險以及社會不良影響。
(一)科學進行角色定位,合理發揮相應職能
公安機關在處置群體性事件時,需要圍繞自身的職能屬性和權責范圍進行科學的角色定位。首先,應明確群體性事件的性質、特征及其發展規律。尤其要對不同誘因導致的群體性事件科學分類,明確公安機關在不同種類群體性事件中應發揮的作用,弄清楚該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該怎么做更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所承擔的具體職能。其次,深度理解上級機關給公安部門提出的處置要求,提高公安機關自身的政治站位,從大局出發樹立處置目標。避免發生對群眾的合法訴求或行為進行過度干預,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教育,引導群眾選擇合法、有效的途徑進行維權,防止矛盾進一步激化。最后,公安機關要恪守底線,絕對不能夠濫用暴力,切實發揮好自身的職能。
(二)加強部門之間的協同,從根本上化解群體性事件
群體性事件無法依靠公安機關在現場的單打獨斗就能根除,這就要求公安機關需要與政府相關部門或其他單位加強溝通協作,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舉例來說,對于征地拆遷、爛尾房等問題引起的群體性事件,公安機關因自身的權責受限,除了要控制好第一現場外,防止矛盾激化外,在處置過程中還應主動發揮群眾與政府溝通的紐帶作用,及時與政府上級領導聯系,匯報事態的產生誘因以及事件的發展狀態,必要時應通知信訪辦、城建、開發商等與處理此類案件較為密切的部門,設計綜合處理方案,明確各方在此方案中的具體職責。從這一角度來說,公安部門在群體事件處置中,一定要有協同思維,充分意識到依靠自己的單打獨斗無法根本上解決問題,正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只有讓那些與群體利益訴求相關的單位、個人及時介入,才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群體性事件。
(三)教育勸導為主,強制處置為輔
群體性事件屬于人民內部矛盾,公安機關在進行武力執法前期應對現場群眾進行充分的教育、勸導,加強法制宣傳,提出合理維權的途徑與方法。贏得群眾的支持和理解,并使其明白在法律的框架內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進行合法維權。與此同時,加強對社會的輿論控制,對于前期的教育勸導工作進行充分的曝光和詳實的記錄。在使用武力執法過程中,應對蠱惑群眾的首要分子進行快速控制,但警員應做到“最小武力”控制,并利用協同意識與符合現場需要的技戰術形成警力優勢,盡量把雙方的對抗程度減到最小,避免激化對抗。這要求公安機關需要靈活掌握群體性事件不同處置方式,根據現場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處置方式,最大限度減少處置不當行為的出現,確保群體性事件得到和諧解決。
(四)注意解決瀆職缺位的問題
公安機關在群體性事件的處置過程中,應避免出現另外一個極端,即認為公安機關的處置行為與消除群眾矛盾沒有太多干系,不需要警員進行執法干預,公安沒有必要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避免因為處置不當或者其它一些不可控因素給自己找麻煩。因此在案發現場觀望,任由事態發展,不進行宣傳教育,也不給政府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服務,這是瀆職缺位的表現,應避免出現此類情況。主動接受媒體、民眾的監督,對于出現的瀆職缺位問題需要進行責任追究,樹立積極執法的心態可以幫助公安機關贏得處置的主動權,并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因為瀆職缺位導致了群體性事件的失控或者產生其它不良后果,都需要進行嚴厲的追責,這樣更有助于公安機關切實履行好相應的職責,不會出現冷眼旁觀、瀆職缺位等問題。
公安機關在群體性事件處置中的角色定位以及職能發揮策略并不局限于本文所談到的幾點,在具體的處置過程中,除以上觀點外還需要不斷創新舉措,尤其在經濟、文化、科技等大環境發展變化下,此類案件可能會暴露出新的問題,對于這些熱點問題應及時進行調查研究。希望文中內容能為公安機關在處置群體性事件時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依據。
參考文獻:
[1]白彥.公安機關在處置群體性事件中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2]梁金豹.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的路徑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8(21).
[3]陳明.新時期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的風險及路徑創新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7(30).
[4]刁泓薦.社會轉型期公安機關預防、處置群體性事件的現狀及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7(29).
[5]李艾.群體性事件處置中公安機關的角色失調與調適[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