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理論和實務界越來越多關于死者是否具有人格利益的討論,如果死者具有人格利益,那么這些人格利益又將屬于誰?如何配置以及保護死者留下的人格利益?本文借“周令飛、周亦斐等訴黃喬生等”一案,運用“卡—梅框架”,試探討魯迅先生去世后,是否具有肖像利益,以及如果有,該利益如何進行初始配置,以及通過何種規則來保護該權利。
【關鍵詞】人格利益 肖像利益 卡—梅框架 初始配置 保護規則
一、保護魯迅先生肖像利益的正當性證成
上述案例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魯迅先生的肖像利益是否應當受到保護以及為什么要保護魯迅先生的肖像利益”這兩問題,在這之前我們首先得探討一個前置性問題——自然人的肖像權到底是一種什么性質的權利?不可否認的是,自然人的肖像權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認為的純粹的人格權了,越來越多的“名人”的肖像被商業利用,以獲得高昂地報酬,肖像的財產性特質已越來越突出,可以認為“肖像權是一種既包含精神利益,也包含財產利益的權利”。所以,即使魯迅先生去世了,其中的精神利益當然隨之消滅,但其中的財產性利益,理所應當地如財產權一般進行繼承。換言之,在上述案件中,法律應當對魯迅先生的肖像利益加以保護。
二、魯迅先生肖像利益的初始配置
完成了對魯迅先生肖像利益進行保護的合理性證成,根據“卡—梅框架”的理論,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當兩個以上的主體所享有的利益具有沖突時,法律支持和保障哪一方主體”,也就是說,魯迅先生肖像中的財產性利益應當配置給誰?究其根本,這個問題是要探討死者的繼承人的私權利與公共利益的沖突問題。那么,究竟何為“公共利益”,像魯迅先生這樣的名人的肖像利益,到底屬不屬于公共利益呢?
關于“公共利益”的定義眾說紛紜,也很難試圖以一個完全的概念去囊括“公共利益”的內涵外延,英國上議院大法官帕克(Parke B.)認為“公共利益”要符合兩個條件:第一,政治上公平正義的便利;第二,對社會的公眾而言最有利”。當然,何為“社會的公眾”,是個絕對數值的概念還是相對比例的概念,以及何為“公平正義”都值得進一步探討,這里不作贅述。筆者以為,魯迅先生的肖像利益遠不屬于“公共利益”的范疇,原因如下:其一,不是必要的。如果此舉的目的是為了將魯迅先生的肖像最大化地服務于史學或社會學的研究,那么,我們完全可以借鑒知識產權保護方式中的一種——“強制許可”的方式(后文會探討,此處不加贅述),不必以“公共利益”的名義去對峙私人權利。其二,不是最有利的。正如帕克法官所說的,“公共利益”必須是對一定范圍內的絕大多數的公眾而言是最有利或者是最優選擇,而事實上,如上所述,將魯迅先生的肖像利益以“強制許可”的方式加以保護,遠比作為公共利益進行保護而更合理也更有利。
因此,魯迅先生的肖像利益應當授予其繼承人。魯迅先生的孫子孫女作為其繼承人有權對此提起訴訟。
三、魯迅先生肖像利益的保護規則
(一)魯迅先生肖像利益的轉讓方式
“卡—梅框架”為我們提供了三種保護規則,分別是財產規則、責任規則以及不可讓渡規則,筆者以為,對魯迅先生肖像利益的保護采用責任規則的保護方式更為有利。可以借鑒知識產權的保護方式中的一種——強制許可制度。即使用人只需向相應的國家機關申請,并支付該機關規定的使用費即可。原因如下:首先,強制許可更有利于保護魯迅先生的精神遺產。魯迅先生為社會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如果因其近親屬的貪利,許可使用其肖像的費用極高,而導致了魯迅先生的“精神遺產”不能為社會所繼承,這顯然不合情理。其次,強制許可更有利于公眾的利益,史學界的研究成果通常需要借助魯迅先生的肖像展示給公眾,如果對其肖像利益適用財產規則保護,那將為史學的研究帶來高昂的成本。因此,魯迅先生肖像利益的保護適用責任規則更有利,即由相關國家機關強制許可使用,并支付由該機關規定的相應費用。
(二)魯迅先生肖像利益保護的年限
同著作財產權的保護一樣,魯迅先生肖像利益的保護也應當加以期限的限制。我國著作財產權保護期限為自自然人死亡之日起至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止。魯迅先生肖像利益的保護年限可以在參照美國的立法例,保護至魯迅先生死亡后第100年的12月31日,考慮其第一順位的繼承人可能存在的最長年限,100年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其配偶、父母甚至是子女在世時的利益,第一繼承人死亡后,不再發生肖像利益的再次繼承,以免發生魯迅先生的世世代代后代都作為原告提起訴訟的情形,造成濫訴。
但與此同時,對于魯迅先生肖像利益中保護其肖像不受惡搞、扭曲的權利應由魯迅先生的近親屬所有,不可讓渡,且不受期限的限制,因為該權利是魯迅先生的近親屬對魯迅先生緬懷追思的權利。
綜上,魯迅先生的肖像利益應當屬于其繼承人所有,但法律可以規定對魯迅先生的肖像強制許可使用,使用者只需向相應國家機關提出申請,并支付給魯迅先生的繼承人規定的費用即可,無需其繼承人的同意,也不由其繼承人定價,其繼承人享有魯迅先生肖像利益的期限為100年,至魯迅先生死后第100年的12月31日止,之后魯迅先生的肖像便進入公共領域。但其中保護魯迅先生的肖像不受惡搞、扭曲的權利應屬于魯迅先生的近親屬所有,不可讓渡,也不受期限的限制。
參考文獻:
[1]冉克平.肖像上的財產利益及其救濟[J].清華法學,2015,(4).
[2]吉多·卡拉布雷西,道格拉斯·梅拉米德.財產規則、責任規則與不可讓渡性:‘大教堂的一幅景觀[M].法律出版社,2006.
[3]任強.司法方法在裁判中的運用——法條至上、原則裁判與后果權衡[J].中國社會科學,2017,(6).
作者簡介:黃琳惠(1994-),女,江蘇南通人,上海大學法學院 2018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