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政課社會實踐是高校思政課程的重要教學形式,大學生是思政課社會實踐的主體,指導教師應發揮思想引領、方法指導的主導作用,實施全過程指導,幫助學生提高思政課社會實踐的實效性。
關鍵詞:關鍵環節;全過程指導;實效性
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大學生通過參與思政課社會實踐,認識國情,增長才干,鍛煉毅力,培養品格。思政課社會實踐是學校結合團中央的“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和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安排的專項實踐類課程,已經成為眾多高校思政課程設置、考核的內容。實踐活動的參與主體是學生,教師對實踐活動起著指導、監督、評價的作用,教師指導影響著學生實踐活動的方向、課題選擇、計劃制訂、活動實施和效果評價,是思政課社會實踐質量和實效性的保證。一般而言,校級和院級項目有老師全程參與指導,但對大量的學生自主項目的指導較弱,造成部分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較差。
一、重視活動前期指導,提高實踐活動的認知度
認知度是指大學生對參加思政課實踐活動的目的、價值、內容的了解和掌握,認知度影響著學生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課堂教學相比,思政課社會實踐在教學環境、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等方面有較大差異,學生要自主完成課題設置、方案制定、實踐操作和實踐總結,這不僅是對學生思政學習認知能力的考驗,也是對學生團隊合作意識、環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挑戰。因此,重視活動前期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對實踐活動的認知度是社會實踐成功的基礎。
1.明確實踐目的,引導學生認知實踐價值。由于認知程度不同,有的學生對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缺乏認對容易導致實踐活動敷衍了事,草草進行。指導教師應當組織專門的培訓,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思政課社會實踐的目的意義、學校相關要求和成績評定方式等,使學生形成對實踐價值和要求的正確認知,提高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良好的思想準備。
2.指導課題選擇,促進學生對實踐內容的認知。如何選題?怎么做?是大學生思政課社會實踐面臨的普遍問題。思政課社會實踐的目的、內容、形式和評價標準具有獨特性。區別于中小學體驗式的實踐,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針對預設課題參與實踐體驗、進行研究分析,從而得出有一定理論深度的看法和觀點;區別于專業實踐,大學生思政課社會實踐側重于結合思政課學習的內容觀點方法,在調查了解、服務群眾的活動中認識國情、體察民意、增長才干、培養品格,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正確的社會認知能力。結合團中央的精神,學校每年會提供思政課社會實踐的選題指南,明確當年實踐活動的主題和方向,但是學生的能力、興趣和實踐條件有較大差異,準備工作中,選題不當、實踐方法選擇失誤、問卷預設問題不充分、困難預估不足等準備工作先天不足,容易造成實踐活動難以順利實施,實踐報告難以高質量完成。教師應當指導學生明確學校要求,根據自己的興趣、優勢等恰當選擇課題,認真分析所選課題可采用的實踐方法、可利用的條件、可能面臨的困難以及預設的解決措施,為實踐活動的具體實施做好充分準備。
3.提醒注意事項,幫助學生認知社會實踐環境。社會實踐活動要求學生走出熟悉的校園進入社會,陌生環境、陌生的對象以及實踐任務的要求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和人身安全的不確定性,指導教師應提醒學生相關的注意事項,幫助學生調適心理,確保安全,為實踐活動的順利實施排除心理障礙。
二、加強實踐過程監督,確保團隊成員的參與度
活動實施是社會實踐的核心環節,是大學生根據擬定的實踐方案有計劃開展的具體實踐活動的過程,要求學生通過參觀訪問、實地考察、問卷調查、技術下鄉、便民服務等真實參與社會生活。由于現實條件的影響,學生個體的活動價值認知和參與態度的差異、團隊成員合作需要磨合等,實踐過程中難免出現成員管理和實際活動操作困難,如個別學生掛名參與搭車上路甚至濫竽充數、實踐對象合作度差、團隊意見分歧等,易造成實踐活動難以深入,信息收集不完整。教師應保持與學生信息溝通順暢,及時把握學生實踐過程中的狀態,指導實踐團隊根據實踐主題和學生能力做好任務分解,督促檢查,確保每個成員都有較好的參與意識、足夠的責任擔當并真實參與活動,積極完成任務,避免出現搭便車、走過場的現象;密切關注并隨時回應學生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給予方法的指導,為學生實踐操作保駕護航,確保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強化實踐成果總結,提升實踐價值的效能度
實踐報告是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活動的顯性成果,是學生實踐活動中思政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誠信奉獻精神等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綜合體現。影響思政課社會實踐報告質量的問題有三個:1.真實性不夠,實踐報告是對真實的實踐活動進行實事求是的總結和提煉,部分同學沒有實際參加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敷衍了事,或者不想花功夫寫實踐報告,采取不誠信的抄襲行為;2.可證性不強,報告內容與實踐內容之間關聯性不強,實踐活動是真實的,但實踐報告卻沒有真實反映實踐過程、數據和內容,編撰成分多;3.思想性較弱,記錄實踐活動的過程較多,但是對實踐課題涉及的內容、數據、信息分析和提煉不夠,結合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理論和社會主流價值觀對課題和實踐活動的分析論證較弱,難以體現大學生應有的思考成果和思維能力。
教師對實踐報告的指導重點在于:1.誠信要求,實踐報告必須是對自己參與的實踐活動的真實記錄和提煉,杜絕抄襲現象,確保報告的真實性;2.方法指引,指導學生對實踐活動的過程、實踐課題的內容、信息等進行充分的總結,做到記錄的活動內容真實、調查信息充分、數據呈現和分析恰當,能夠較為完整地反映學生的實踐活動過程;3.思想引導,幫助大學生運用思政課的觀點、方法分析實踐課題的信息和數據,對課題所涉及的社會現象、社會成果以及實踐感悟等進行有深度的論證分析,提升學生對相關課題的認知,真正實現大學生思政課認識國情、增長才干、鍛煉毅力、培養品格的目標。
思政課社會實踐是高校思政課程的重要教學形式,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社會認知能力的重要方法。思政課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在學校的統一部署下的自主實踐活動,在尊重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指導教師應在學生選題、實施操作以及總結提煉等關鍵環節發揮思想引領、方法指導的主導作用,實施全過程指導,提高思政課社會實踐的實效性。
參開文獻
[1]吳會蓉.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實效性與教師指導策略[J].阿壩師專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04).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EB/OL].hppt://www.moe.edu.cn,2007.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4]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優行動”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909/t20190916_399349.html.
[5]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學習宣傳和貫徹實施《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003/t20200303_426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