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美玲
摘 要:非連續性文本與人們的生活形影不離,會閱讀非連續性文本,是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但目前高中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普遍不高,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教與學亟待加強。教師應該讓學生意識到學習非連續性文本的意義與重要性,并以《課程標準》為綱領、以高考考查為途徑、以整合資源為手段、以激發興趣為法寶、以方法指導為宗旨,切切實實地提升高中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本文主要探討高一高二階段進行實用類文本教學的模式“讀—寫—讀”,通過“讀—寫—讀”模式強化學生對各類實用類文本的文本特色、閱讀技巧等的理解,為高三系統復習非連續性文本夯實基礎,提升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能力以及寫作能力。
關鍵詞:非連續性文本;實用類文本;閱讀能力;寫作能力
基金項目: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中生‘非連續性文本讀寫結合的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811718)的成果。
一、引言
在高考實用類文本考查中,非連續性文本以其簡潔明了、信息豐富、時代氣息濃厚等優點,成為近幾年來高考的熱門題型。非連續性文本一般圍繞同一個話題,從不同角度切入,由新聞、科普文、調查報告等組合而成;或者由人物傳記的多個片段組成。一般到了高三才開始非連續性文本的系統復習,但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能力,應該從高一就開始培養,高一高二打好基礎,做好積累,高三才能厚積薄發。具體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讀—寫—讀。
二、第一階段閱讀
(一)精讀和泛讀相結合
精讀的內容一般是教材中的經典文章,精讀時,學生借助導學案、教師課堂講解等,認識并了解各文本的基本特征,深入分析文本中的語言、手法、結構的特點,歸納文本的內容、主題等,習得相關閱讀技巧和寫作技巧。
泛讀文本的選擇要考慮非連續性文本“話題相同,角度不同”的特點,泛讀文本與精讀文本在內容上應有相關聯系,是精讀文本的補充和延伸。此外,泛讀時教師還要做好導讀,通過設置閱讀思考題,照應精讀中習得的閱讀技巧,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以進一步鞏固對該類文本知識點的理解。
(二)在閱讀中悟寫作
讀與寫相輔相成,讀為寫作鋪墊。在精讀或泛讀過程中,涉及文本的語言、表現手法、謀篇布局等寫作技巧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借鑒學習。例如在精讀《寂靜的春天》一文時,我認為當中擬寫標題的技巧很值得學生學習,希望學生能掌握在標題中運用修辭手法,化用詩句,或添加矛盾沖突元素來增強標題吸引力這一寫作技巧,讓學生去分析、鑒賞,繼而總結、歸納擬寫標題的技巧。
三、第二階段寫作
(一)以寫激趣提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
教師在設置寫作內容時,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與社會熱點相聯系,可以讓學生寫身邊物、身邊人、身邊事。例如新聞寫作時,可布置學生報道校運會、期中考、藝術節的情況;寫傳記時,可讓學生寫自傳,或為同學老師作傳;調查報告可調查學生對飯堂的滿意度,對文理選科的傾向、對手游的喜好等。一方面寫作話題接地氣,學生有話可說,有素材可寫,才有興趣寫,才寫得好。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寫作中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培養學生對事物敏銳的觀察力。時代氣息濃厚,與社會熱點密切相關,也是非連續性文本的特點之一。
(二)設置寫作任務提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
教師設置不同的任務要求,使寫作系列化。教師在設置寫作要求時,要考慮非連續性文本“話題相同,角度不同”的特點,引導學生寫作不同的文本,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寫同一話題。例如新聞寫作,可先布置學生寫消息,報道校運會情況;再讓學生寫人物通訊,體現運動員風采;最后寫新聞評論,點評校運會的人與事。這樣做,除了可以鍛煉學生不同文本的寫作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對比閱讀的意識。
(三)實抓作文寫中扣讀
批改講評作文,不忘回扣閱讀。教師在批改講評學生習作時,要注意回扣在閱讀階段習得的相關寫作技巧,使閱讀和寫作互相呼應。例如,在閱讀階段重點分析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那么在批改學生作文時,老師就要重點圈畫有關人物描寫的句段;講評時可展示人物描寫出彩的優秀習作;課后布置學生重點修改人物描寫的句段。總之要著重突出閱讀中習得的寫作技巧,讀中學寫,寫中扣讀,學以致用,互為呼應,層層強化,這樣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才會深刻。
四、第三階段閱讀
(一)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經過前兩階段的“讀”與“寫”后,又回歸到“讀”。三者的關系是,前面兩個階段是積累,是準備,第三階段是運用,是考查,用于反饋前面兩階段努力的成效。學生在第三階段可以嘗試做一些課外閱讀理解題,甚至是各地模擬考和高考題,去檢驗自己前兩階段把握的情況。教師要做好選題工作,選題要體現“讀—寫—讀”一脈相承,前后呼應。此外,溫故而知新,教師在講評選題時,也可把精講和泛讀時涉及同一知識點的閱讀題拿來比照,或者把學生習作中涉及同一知識點的句段拿來比照,這樣,“讀—寫—讀”一脈相承,不斷強化,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此知識點的印象。
(二)提高學生整合知識的能力
首先,“讀—寫—讀”一體強化的模式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不同文本特征的了解,提升閱讀理解能力。經過“讀—寫—讀”一體的強化后,學生對不同文本的特征有了較清晰的界定;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對不同文本中語言、手法、內容、結構、主題等知識點的分析也更到位。
其次,“讀—寫—讀”一體強化的模式,有助于學生嫻熟運用寫作技巧,提升應試寫作的能力。寫作技巧是相通的,學生在寫作實用類本中習得的諸如選材、人物塑造、細節描寫、布篇謀局等寫作技巧,也可運用到考場寫作中。例如,在人物傳記寫作中習得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也可以運用到考場記敘文寫作中;在新聞寫作中習得的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技巧,也可以運用到考場議論文寫作中……這些寫作技巧的熟練運用,有助于提升學生日常寫作和應試寫作的能力。
最后,“讀—寫—讀”一體強化的模式有助于學生攻破重難點。非連續性文本中“比較異同”類題型一向是學生的薄弱點。但如果學生經歷了“讀—寫—讀”三個階段的強化學習后,這種題型對他們來說就不再難了,因為閱讀階段就含有精讀文本與泛讀文本的對比閱讀,寫作時從不同角度切入,寫不同文本,就是在對比中寫作,比較異同一直貫穿其中。經過前兩階段的強化,學生做題訓練時,對于比較異同題型的理解和把握就輕而易舉了。
五、結語
加強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獲取信息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更好地幫助他們從容應對、解決生活實踐中困難與問題,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在高一高二的實用類文本教學中,堅持把讀和寫結合在一起,在讀中學寫,寫中促讀,讀寫結合,強化文本知識點的吸收和寫作技巧的熟練運用,是有效地提升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途徑。
參考文獻
[1]唐建新.一道13萬考生得零分的語文試題——2009年廣東高考語文卷第22題分析[J].試題與研究,2009(19):14.
[2]郭利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我們應該怎樣認識與把握?[J].小學語文,2012(7-8):17-24.
[3] 賈云賀.高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9(09):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