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陽區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李小燕
教育戲劇源于法國思想家盧梭“從做中學”和“在戲劇實踐中學習”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教育戲劇的課程,目的不是為了表演,而是用戲劇的方式代入教學內容,從而讓孩子們快樂地學習。對此,我對教育戲劇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做了探索。
教育戲劇與傳統戲劇的最大差別在于,傳統戲劇是以展示表演為價值取向,教育戲劇則重視學生自身在參與過程中的體驗和反省。教育戲劇注重的是過程,不注重最后完整的呈現和演出的結果,所以西方也叫過程戲劇或是戲劇教學法。
教育戲劇最初在英美兩國產生。20 世紀70 年代、80 年代,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開始學習西方的教育戲劇,臺灣的教育戲劇綜合了英美教育戲劇的特點,以全人教育為目的,呈現多元化的學習,表現出跨學科統合的特點。改革開放以后,教育戲劇傳入我國。1995 年,李嬰寧作為大陸代表參加了第二屆國際教育戲劇聯盟會議,回國后開始努力推廣教育戲劇,2001年,教育部制定《藝術課程標準》,首次將戲劇納入中小學的學科教學中,戲劇開始正式進入課程體系。
教育戲劇的理論與實踐在我國大陸地區處于起步階段。近年來,在一線的教育實踐中,一些學科教師開始嘗試教育戲劇教學,美術教師也在實踐研究中。
而今,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現狀存在教學方式單一、教學觀念落后的問題,大多美術課堂只重視美術技能技法的學習,忽視了學生作為“人”的全方面的成長的需求。
而教育戲劇融入美術教學,活化了課堂,是目前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教學方式,教育戲劇的范式很多,下面我就教育戲劇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提供一些案例,供大家參考。
學員按照特定的主題或情境,用身體動作呈現劇中的人物或環境,凝定在某個時刻。
案例一:繪本課《你出生的那個晚上》是一個優美的故事,欣賞完繪本故事,要求分小組表演繪本故事中讓你感覺最溫暖的那個場景。兩名學生表演翩翩起舞的北極熊,一個同學臥地表演搖籃中的嬰兒……他們用肢體定格畫面。評價標準:1.所有小組成員都要有角色。2.表演生動形象。3.整體塑像要有美感。(圖一)

圖一
案例二:在《字母的聯想》一課中,導入環節設計的是:每個學生用肢體表現一個英文字母,學生積極用肢體表演,并互相猜字母,在歡聲笑語中引出課題,這種用教育戲劇導入的設計,使學生打開了身體,敞開了自我,激發了學習的熱情,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圖二、圖三)

圖二

圖三
旁述啞劇:學生分成小組,小組中一人說故事,其他成員啞劇表演故事,故事中的角色、道具都由學生假扮。
案例一:小組表演《后羿射日》,一人旁述故事情節,一人演后羿拉弓射日,其余九個人演九個太陽,剩下的學生有人演被烈日曬得奄奄一息的人,有人演地面的烤焦的植物。九個太陽面對后羿射日的態度也是不同的,有的恐懼害怕,有的不屑一顧,有的勇敢無畏,有的焦慮不安,有的憤怒不已,有的無憂無懼……各具形態,不一而足。就是在這種角色表演中,學生體會到了人生百態,畫出的畫面各個太陽都鮮活生動,富有性格,后羿的拉弓射日的動作也舒展有力!
案例二:一年級《偶戲》,學生依據簡單的故事情節,分小組合作設計制作完成手偶制作,教師出示舞臺背景,請學生將制作好的紙偶戴在手上,用偶戲的方式分組上臺表演故事。有的小組表演《拔苗助長》,有的表演《狐假虎威》,有的表演《守株待兔》……一人說故事,其余成員啞劇表演。教師組織學生自評、互評,評出最佳制作獎、最佳表演獎、最佳創意獎。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并培養了團結合作的精神。
學生憑記憶運用想象力透過“并砌物件”、“定格”及“片段扮演”用身體或簡單對象(桌、椅等)來重現角色的生活空間。
在《漂亮的童話城堡》的學習中,教師在講完故事后,班里學生報數“1,2,3”分組,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12—15 人,要求小組合作,用肢體語言搭建一個漂亮的童話城堡。經過五分鐘的準備,學生開始用肢體建構空間,有的兩人搭建一個穹廬形建筑,有的三人搭建成一個尖塔形建筑,有的四人搭出方形樓房,有的穿插其中做門窗,有的躺在地上做臺階,樓房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前有后,參差錯落,富有變化,形態各異,妙趣橫生。通過這種有趣味的戲劇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很大的樂趣,真正做到了學中樂、樂中學。(圖4)

圖四
尋找任何可供“定格”的動作題目,從中選出四個動作定格,排列成次序,再按次序串成一連串的舞蹈動作,再加入節奏強烈的音樂,隨音樂連貫動作就成為律動。
在四年級《運動場上》這課中,分四人小組定格表現:分別用肢體表演運動場上不同的運動項目,每個小組上臺表演,有的表演籃球,有的表演足球,有的打羽毛球,有的跑步,各運動小組分別把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項目成定格,四個定格為一組動作,表達一個運動項目。四個動作連貫不斷輪流舞動,配上將軍令的音樂,就形成舞蹈。學生們把一個個運動項目表現得惟妙惟肖。在表演過程中,很好地解決了人物動態的問題,解決了本課重難點。(圖五)

圖五
教師扮演某個特定角色,帶領學生進入虛擬世界,加深學生的體驗,從而提升學生活動探索的效果。
案例:在《快快樂樂扭秧歌》一課中,在導入環節,播放視頻《扭秧歌》,要求學生聽著音樂,看著視頻,投入角色,模仿秧歌隊員扭秧歌,開始學生有點不好意思,于是教師入戲,扮作傘頭,先跳了起來,慢慢的學生也放開了,和老師一起跳了起來。歡樂的情緒相互感染,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釋放了壓力,疏解了情緒,對扭秧歌的動態有了切身體會,與其它沒有模仿表演扭秧歌的班級比較,該班的藝術創作人物動態生動,富有節奏,富有激情,優秀的作業效果和前面的角色扮演是分不開 的。
教育戲劇還有很多范式,如:思路追蹤,專家外衣,時空轉換,坐針氈等,在應用中,需要教師因地制宜,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范式。
通過近年來的實踐,我認為教育戲劇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要注意以下幾點:
摒棄陳舊的教育理念,大膽實踐,為美術教學融入新鮮血液。在教育戲劇的實施中,內容圍繞教材展開,可以在導入、新授、展示等不同環節,適時、適度插入教育戲劇,選擇恰當的范式組織學生,可融合語文、音樂、心理等多門學科進行教學。教學目標除了滿足新課標外,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表達、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進行教育戲劇時,很多教師發現,紀律是個撓頭的問題。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如果班級成員太多,可能會導致場面混亂失控,那么就需要教師提前充分備課,認真思考活動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充分預設各種情況,并有應對的策略,一般來說,提前有針對性地提好活動的具體要求,就能防患于未然。課后積極進行總結,為以后的活動開展積累經驗。如何有效組織學生進行戲劇活動,是進行教育戲劇的一個很重要的任務,紀律是開展有效教學的保證。
因為教育戲劇活動要求有活動表演的空間,所以最好選擇一些寬闊的舞蹈廳或者會議室進行。或者在教室,桌椅靠邊擺放,騰出足夠的空間以備活動使用。這需要教師在上課之前準備好。
通過上述案例,教育戲劇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應用,對于學生全面成長有著積極作用:
第一,教育戲劇是教師創設一個戲劇空間,帶領孩子進入這個空間去真實體驗。教育戲劇要求的不是灌輸型的,而是體驗式,參與式,互動式的教學。在表演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大膽創造,進而獲得積極的審美體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創新精神等核心素養。
第二,學生通過戲劇表演與故事中的人物進行互動,在角色替代中,經歷不同的人生,體驗不同的生活,這將帶給學生更寬廣的視角和格局,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生命的成長。同時學會和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培養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總之,教育戲劇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演中悟,玩中學,這樣不但讓學生對美術課程充滿興趣,也為我們的老師在教學上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隨著核心素養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全面貫徹落實,課堂形態定會發生深刻的變化,這種探索隨著時代發展必然會描繪出更璀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