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倩,羅幼喜
性別工資差異問題持續且顯著存在于各國的勞動力市場中,女性在勞動市場上仍處于弱勢地位,與此同時,關于中國性別工資差異的研究開始逐漸增多。 如果能有效解決性別工資差異問題,不僅僅能夠緩解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所造成的勞動力缺失的問題,同時也能夠充分發揮女性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
楊超研究發現中國城鎮勞動力市場中男性員工的工資水平比女性員工高出約27.23%,其工作經驗擴大了工資差距。郭寧穎選取了相關影響性別工資差異的因素,使用中國營養與健康2011 年數據庫,運用基于反事實分析框架的傾向值匹配分析法,對于性別工資差異進行了均值分解和分層分解,結果表明,總體層面存在由性別差異引起的工資差異,各收入層次中男女比例分布不均衡,女性更多從事低收入層次的工作,從而導致在總體層面中性別工資差異被放大。 佟孟華和于建玲根據CGSS2010 數據庫中的相關數據,分析研究了不同所有制造成的行業分割對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中性別工資差異的影響。 其研究結果表明,消除偏見和提高婦女能力是縮小性別工資差距的重要途徑。
綜上所述,大多數學者都從以教育經驗為代表的人力資本方面考慮,使用普通線性回歸來了解男女的性別工資差異,并且大都使用2013 年及以前的數據庫的數據進行相應的分析;基于此,本文擬利用較新的數據——CGSS2015 數據庫中的相關數據,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歸以及分位數回歸方法,根據數據庫中已知的教育、經驗、黨員身份、健康狀況以及婚姻狀況,對中國城鎮勞動力市場上的性別工資差異進行研究,分析造成男女性別工資差異的主要因素,這對促進城鎮男女就業平等和縮小男女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政策啟示意義。
本文數據全部來自中國綜合社會調查項目(CGSS2015)。該項目一共調查478 個村/居委會,總共包括1398 個變量,10968 個觀測值。 結合研究需要,本文對原始數據首先進行預處理,使得樣本數據滿足以下幾個條件:①符合中國法定勞動力年齡;②保證研究的樣本為城市樣本;③保證研究樣本為工資收入者;④保證樣本有正常的工資收入。 經過以上的處理之后,我們得到樣本容量為2674,其中女性樣本量為1185,男性樣本量為1489。 針對選入模型的變量,進行如下處理,如表1 所示。
表1 變量及變量編碼
對樣本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圖1、表2。 圖1 為男女工資差異的核密度圖,圖中顯示女性工資的核密度圖曲線位于男性工資核密度曲線的左側,因此,在各分位點上女性職工的工資水平均低于男性。 由表2 可知,男性與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幾乎一致,甚至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已經略微超過男性,但無論是工作經驗、黨員占比還是健康狀況,男性都優于女性,這些極可能是導致男性工資高于女性的主要因素。但是女性的工作經驗和健康狀況分別為男性的93.64%、98.72%,差距不是特別明顯,相比于以前的研究結果,說明男性與女性人力資本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女性的工資水平已達到男性工資水平的92.15%。
圖1 不同性別的工資分布
表2 變量統計性描述
以上描述性統計分析說明,男性與女性間人力資本相差不大,并且女性職工的受教育水平已經超過男性,那么性別工資差異應該不斷減少,但事實并非如此。 以下采用模型方式對其進行相應的檢驗。
針對總體數據,結合目前相關研究文獻,本文首先建立如下普通線性回歸模型,回歸結果見表3。
其中μ為誤差項。 從回歸結果來看,受教育年限、工作經驗、健康狀況和性別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教育水平的提高、工作經驗的累積以及良好的身體狀況將是影響工資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性別這一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并且系數為正,說明男性工資與女性工資水平存在顯著差異,且男性更易獲得較高的工資水平。
表3 線性回歸結果表
若想進一步對不同分位數上影響不同性別職工工資水平的因素進行分析,則需要借助Koenker & Bassett 提出的分位數回歸方法,利用上述特征變量,構建工資分位數回歸模型如下:
其中τ∈(0,1),μ為誤差項,分位回歸結果見表4。
表4 不同分位數條件下工資決定的分位回歸結果
回歸結果顯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人力資本越高越容易獲得更高的工資水平。 以教育為代表的通用人力資本、以工作經驗為代表的專用人力資本,其回歸系數均為正數,且大多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因此人力資本是收入的重要決定因素。 從性別差異的角度來看,女性的教育回報率在低中分位水平上都比男性的高,而處于高端勞動力市場的女性的教育回報率還略低于男性。 并且男女兩性的教育回報率都呈U 形結構,也就是說處于中等勞動力市場的人其教育水平的差異不大,而在工資分布的兩端,教育水平的提高會對工資的增加有較明顯的促進作用。
從工作經驗來看,處于低中端勞動力市場的男性會因為工作經驗的增加而獲得較高收入,同時工作經驗也是中等收入的女性的重要優勢,而在高端勞動力市場上,工作經驗并不能對工資水平產生顯著性的影響。 除此之外,男性的教育回報率高于工作經驗的回報率。 在0.1 和0.5 分位點上,分別是工作經驗的1.13 倍、3.17 倍,同時中等收入女性的教育回報率是其工作經驗回報率的3.84 倍,說明教育對工資水平的促進作用比工作經驗強。
從其他變量來看,黨員身份對低收入男性的工資有促進作用,但其對中高收入的男性無顯著影響。 健康狀況對男性的工資收入的影響在各分位點下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對低收入男性的工資影響最大,說明在奮斗的初期,身體健康將會是獲得高收入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對于女性而言,黨員身份、健康狀況、婚姻狀況對其工資水平均不產生顯著性的影響,這一結果似乎十分出人意料。
本文基于CGSS2015 年數據,利用普通最小二乘回歸以及分位數回歸方法,分析比較了平均水平和不同分位數水平上,我國男性職工與女性職工的性別工資差距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主要結論有:第一,我國城鎮勞動力市場中影響工資水平的因素主要有性別、受教育年限、工作經驗以及健康狀況,同時男性職工的工資水平顯著高于女性職工;第二,從分布特征來看,影響男性職工和女性職工的工資水平的因素較不一致,但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經驗,說明人力資本的提升有助于工資水平的增長;第三,各分位數下,女性職工的教育回報率高于男性,而男性職工的工作經驗回報率卻高于女性,說明工作經驗的累積可能對工資的促進作用更大。
基于以上結論,我們得到如下啟示:雖然女性職工的教育回報率已經超過男性,但女性職工的工資仍然普遍低于男性,并且男性的工作經驗的回報率均高于女性,因此應加快發展更多適合女性的行業,促進其工作經驗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