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美梅,單倩倩,吳艷軍,楊麗曉,高文削
(聊城市人民醫院,山東 聊城 252000)
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近年來宮頸癌的發病率呈現升高趨勢,且患者趨于年輕化[1]。早期對宮頸癌患者實施有效的干預治療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延長生存期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手術治療仍是宮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如何選擇合適的手術治療方案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2]。目前卵巢移位術在早期宮頸癌患者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和認可[3]。為進一步探討腹腔內卵巢移位術在宮頸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做如下研究。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6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間收治的64 例宮頸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經手術病理結果確診。按照手術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2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9-77 歲,平均年齡(51.3±3.6)歲,臨床分期:Ib 期18 例,Ⅱa 期11 例,Ⅱb 期3 例,病理類 型:鱗癌28 例,腺癌4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1-78 歲,平均年齡(52.0±3.3)歲,臨床分期:Ib 期16 例,Ⅱa 期14 例,Ⅱb 期2 例,病理類 型:鱗癌26 例,腺癌6 例。兩組患者在年齡、臨床分期及病理類型方面差異未見統計學意義(P>0.05),均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對照組患者行腹膜外卵巢移位術,術中切斷卵巢韌帶及輸卵管系膜,剪開韌帶漿膜層,充分游離卵巢靜脈,子宮切除術后提起卵巢,并予以縫合固定,操作過程中避免扭曲血管。觀察組患者行腹腔內卵巢移位術,術中先切斷卵巢韌帶和輸卵管系膜,沿卵巢血管走向游離卵巢動脈,子宮切除后對根據病理結果對卵巢進行評價,若卵巢正常則行卵巢移位手術,剪開后腹膜至額前上峭,將游離卵巢固定于腹外斜肌筋膜下,使卵巢裸露于腹腔內。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所有患者術后隨訪6 個月,檢測促卵泡成熟激素(FSH)、促黃體生成激素(LH)、雌二醇(E)、孕酮(P)含量,對卵巢功能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指標。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組 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排氣時間(h) 住院天數(d)觀察組 156.3±14.6 113.5±12.7 53.1±6.5 13.1±2.4對照組 171.5±18.2 129.6±15.1 66.4±7.8 18.2±3.5 P <0.05 <0.05 <0.05 <0.05
2.2 并發癥。如表2 所示,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n(%)]
2.3 雌激素水平。兩組患者術后雌激素水平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雌激素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術后雌激素水平比較
組別 FSH LH P E觀察組 5.68±1.05 8.6±2.3 1.4±0.5 164.5±17.2對照組 5.62±1.13 9.1±2.2 1.2±0.2 167.4±19.2 P >0.05 >0.05 >0.05 >0.05
宮頸癌的發病因素較多,過早性生活、過早生育、生殖道感染、妊娠頻率高以及不潔性生活是導致宮頸癌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4]。目前對于早期宮頸癌的臨床治療主要采取手術治療,手術可能會對患者卵巢功能產生不良影響,而卵巢作為女性性腺器官在維持性功能及生殖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因此,臨床在選擇手術方式時既要確保臨床療效,又要盡可能的維持患者卵巢功能。
本研究采用腹腔內卵巢移位術治療宮頸癌患者取得了確切的療效,治療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腹腔外卵巢移位術,此外術后對患者的卵巢功能不會產生不良影響,這與李立興[6]的研究結果一致。
卵巢移位術將卵巢暴露于腹腔內,卵巢血管固定在腹膜上,使卵巢獲得了寬闊的空間,可減少術后粘連、淤血、壞死發生,同時可促進排卵后積液的吸收,避免卵巢周期性變化引起的下腹不適感,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7-9]。此外該手術在操作過程中能夠減少對卵巢血管的損傷,因此不會對卵巢功能造成影響。術中操作應注意避免受到擠壓、扭曲卵巢血管以及腹膜組織被破壞,盡量多游離卵巢動靜脈,保證血流通暢,以利于卵巢功能的長期維持[10-12]。
綜上所述,腹腔內卵巢移位術在宮頸癌患者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術后并發癥少,安全性高,有利于維持術后卵巢功能,可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