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盛德,何正香,蔡文娟,王素珍
(甘肅省武威市人民醫院 耳鼻咽喉科,甘肅 武威 733000)
新型冠狀病毒屬于是一種具有包膜的、不分節段的單股正鏈RNA 病毒,顆粒呈圓形或橢圓形,長為多形性,直徑約60 ~140 nm,其基因特征與SARSr-CoV 和MERSr-CoV有明顯區別。屬于β 屬的冠狀病毒[1]。目前研究顯示2019-nCoV 與蝙蝠SARS 樣冠狀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達85%以上[2]。體外分離培養時,2019-nCoV96 小時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內發現,而在Vero E6 和Huh-7 細胞系中分離培養需約6 天。對冠狀病毒理化特性的認識多來自對SARSr-CoV 和MERSr-CoV 的研究,該病毒具有對紫外線和熱敏感性,暴露在紫外線下或處于56℃ 30 分鐘可達到滅活效果。同時,利用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滅活病毒[3]。
新型冠狀病毒被認為對人群普遍易感[4],具有人傳人的能力,包括:呼吸道飛沫傳播及接觸傳播,氣溶膠和消化道傳播途徑尚待明確[5]。老年人及有基礎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較重,預后較差,兒童及嬰幼兒也有發病,但癥狀相對較輕[1]。基于目前流行病學調查,新型冠狀病毒平均潛伏期是1-14 天(多為3-7 天),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一般癥狀較輕但傳播性強,潛伏期較長,從而更難防控,輕型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沒有肺炎表現。
1.1 醫護人員的新冠肺炎感染隨著疾病的擴散陸續出現,目前報道感染的醫務人員1700 余例。死亡6 例。由于醫務人員所處環境人流量大,不僅大量接觸患者,也和其他醫務人員有著廣泛的接觸,極易造成交叉感染。目前大多數地區逐漸開始復工復產,人員流動增加,防控形勢愈加復雜和嚴峻,因此,在非流行地區如何加強防控,降低醫護人員的感染,成為目前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迫在眉睫的問題。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有許多上呼吸道感染導致的發熱,如:流感、急性扁桃體炎、急性鼻竇炎、急性中耳炎等。另外,鼻咽喉部位的淋巴瘤患者也表現為反復持續發熱。目前,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地區,各醫院通常會將這部分患者分流到發熱門診,一旦患者在發熱門診排除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相關疾病,這類患者可能再次前往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就診。而這些患者可能由于防護不到位,在發熱門診已經感染了新冠病毒或皮膚、衣物上殘留有新冠病毒。因此,對于發熱患者,無論其是否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務人員都應該做好足夠的防護。特別是一些輕型或特殊新冠病毒感染者,比如無癥狀者,無發熱者,更加增加了感染風險。按照目前分級防護的標準[6],一般防護: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外科口罩,必要時戴乳膠手套;一級防護:穿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一次性隔離衣和一次性乳膠手套;二級防護: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醫用防護口罩(N95或N99)、防護眼鏡(防霧型),防護服或防護面屏、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或一次性防滲透隔離衣,一次性乳膠手套,必要時穿一次性長筒鞋套;三級防護:在二級防護的基礎上使用全面型防護面罩、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正壓式頭套。推薦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地區,對于發熱患者建議以二級防護為基準,對于新冠病毒疑似或確診病例必要時可使用三級防護。
1.2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門診存在口咽、鼻腔、間接喉鏡、間接鼻咽鏡等檢查。部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有咳嗽(82%)、流涕(4%)、咽痛(5%)、鼻塞、打噴嚏等癥狀,易與本科相關疾病相混淆。另外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科檢查時,可引發患者咳嗽、咽反射、打噴嚏,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說話、咳嗽、打噴嚏所產生的飛沫,能攜帶病毒噴濺到1 ~2 米遠的距離,并使病毒形成氣溶膠。醫務人員在進行相關體格檢查時,稍有防護不當極易感染,屬于高風險暴露。因此,在非流行地區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門診,建議減少非必要的相關體格檢查。對于必須檢查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進行檢查建議以一級防護為基準;而對于存在噴濺風險的患者,如:電子鼻咽喉鏡、鼻出血、門診緊急氣管切開術,應做到二級防護。接診時必須做到一人一室,非必要檢查患者不要摘下口罩,醫務人員與患者盡量保持安全距離(1m 以上),檢查或操作時戴防護手套、護目鏡、N95 口罩(無條件者建議戴雙層醫用口罩),每個患者檢查前后醫生要洗手消毒(速干消毒液)。診室要保持通風,保證每天3 次紫外線消毒(每次不少于1 小時)[7]。
近日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形勢異常嚴峻,目前大多數地區逐漸開始復工復產,人員流動增加,防控形勢愈加復雜和嚴峻,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務人員均有必要在開展日常醫療活動中避免醫患新冠病毒交叉感染。本文對非流行地區的耳鼻喉科門診防護總體建議是:①門診醫務人員需采用一級防護;②接診時必須做到一人一室,非必要檢查患者不要摘下口罩,醫務人員與患者盡量保持安全距離(1m 以上);③檢查或操作時戴防護手套、護目鏡、N95 口罩(無條件者建議戴雙層醫用口罩),每個患者檢查前后醫生要洗手消毒(速干消毒液);④診室要保持通風,保證每天3 次紫外線消毒(每次不少于1 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