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湖南 長沙 410013)
就肺炎而言,其是一種具有并發癥種類多、病情發展速度快以及死亡率高的新生兒常見感染性疾病,如患者未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易引發死亡。現階段醫學臨床就器官插管機械通氣方法進行應用,其屬于一種輔助治療新生兒重癥肺炎的方法,再聯合針對性的優質護理措施,于治療有效性的提升有積極意義。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中的60 例患者均為新生兒重癥肺炎癥狀,其中包含女性患兒34 例,其余患兒均為男性。60例患兒中為早產情況的有41 例,剩余19 例患兒為足月生產。患兒體重在2000 g以下的有15例,有1名患兒體重僅為996 g。患兒上機時年齡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24 小時以內、24 小時至3 天、3 天以上,其中當屬小于24 小時的患兒占比最大。該60 例患兒均存在呼吸困難以及青紫現象,肺部啰音明顯并伴隨不規律呼吸,部分患兒出現呼吸暫停現象。患兒均采用無氣囊型的經口腔氣管插管方法。
1.2 護理方法。體位管理。護理人員輔助患兒確保頭部、頸部以及肩部始終處于同一平面,可視患兒情況于其后頸部放置高度適宜的方枕,確保患者頭部處于有利于呼吸道通暢的微微后仰狀態。每間隔2 小時給予患兒頸部轉動護理干預一次,轉動角度控制在20°-30°范圍內,避免就患兒同一部位皮膚造成嚴重壓迫。
氣管插管管理。首先,選擇粘性較高的醫用膠帶于患者面頰后部位完成氣管插管的固定;其次,就患兒氣管插管外口至門齒牙齦間的距離進行細致測量后記錄準確,將其用作觀察患兒或者呼吸肌移動后導管位置的參考依據;最后,確保鏈接的緊密性,并將患者導管和呼吸肌管道用支架按要求完成固定。
病情監護管理。護理人員需要給予患兒各項基礎生命體征密切觀察和監護,如血壓、心率、神志、呼吸以及SpO2等,并定期就患兒雙肺呼吸音進行細致聽診,然后對比其雙側對稱和胸廓起伏情況。如患者出現煩躁、SpO2下降以及人機對抗情況時需要將患兒堵塞痰液及時清理干凈,并就呼吸機的運行狀況進行詳細檢查,如有必要可遵醫囑用鎮靜類藥物。
第四,呼吸道管理。第一,患兒吸痰管理。為了最大限度確保患兒治療過程中呼吸道的通暢性,護理人員需要及時將其呼吸道內產生的各類分泌物進行清理。如患兒有血氧飽和度明顯降低、咳嗽有痰或者呼吸不暢的現象出現時,護理人員需要給予患兒吸痰護理,管控每次吸痰的時間在10-15秒以內,并確保整個操作過程的無菌性。開展氣管內吸痰護理時,通常情況下要控制吸引管插入深度長于氣管插管0.5-1 cm。吸痰過程中需要就一次性吸痰管進行應用,一般而言其直徑要在氣管插管內徑的1/2-2/3 范圍內。為了達成切實提升氧分壓的目的,要采用復蘇球囊給予純氧,確保SPO2始終保持在97%以上。吸痰時要遵循由下至上的操作原則,并在操作過程中左右旋轉,可最大限度將患兒氣道內的分泌物清除干凈。如吸痰過程中發現患兒存在痰液相對粘稠的情況,要給予患兒氣道灌洗后再開展吸痰操作。第二,呼吸道濕化管理。給予患兒呼吸道濕化護理可做到對各類并發癥的有效預防,于患者呼吸道通暢性的保持有積極意義。患兒連接呼吸機的過程中確保電熱恒溫濕化裝置的有效應用,并確保其應用過程中濕化液的充足性。設置濕化器的溫度范圍為36℃-37℃,將患兒氣道口吸入氣體的溫度保持在32℃-35℃范圍內,隨時就濕化器的溫度進行合理調整,避免水溫驟然升高對患兒呼吸道造成傷害的情況出現。
第五,拔管護理。結合患兒病情明確需要拔管時先完成地塞米松的靜脈推注,然后在推注30 分鐘后進行拔管,可切實降低患兒喉頭水腫的程度。拔管尖端開展痰培養作為后續臨床用藥的基本依據。患兒處于脫機狀態后需接受頭罩吸氧護理,護理人員全面監護其各項生命體征。
第六,基礎護理。首先,護理人員就患兒的身體狀況開展相對精確的評估,然后結合評估結果制定適宜的喂養方案,確保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營養供給量。患兒沒有消化道疾病出現時可早期微量開奶,如存在腸道功能不足的現象可輔助靜脈營養補充。其次,將患兒安置在36.2℃-37℃范圍內的暖箱內,患兒口腔和眼部每天需要接受2 次護理。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要詳細觀察患兒的皮膚狀況,并給予患兒肢體相應的被動運動或者按摩。最后,確保病房環境滿足有關需求,不僅要每天定時開窗換氣,還需結合具體需求開展紫外線消毒。此外,定期使用醫用消毒劑就暖箱以及各類醫療器械進行徹底擦拭,以達成有效消毒的目的,最大限度避免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接受藥物與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聯合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給予針對性的優質護理,其中有57 例患兒治療效果十分理想,脫機后痊愈出院。剩余患兒繼續治療的意義不大,家長選擇放棄治療。本次研究中60 例新生兒重癥患者的有效治愈率高達95.00%,由此可見氣管插管及針對性護理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近些年來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促進了醫療水平的強化,在此種背景下機械通氣治療手段于臨床醫學中的應用越發普遍,其應用范圍不斷拓展,大幅度提升了臨床治療的有效性。本次研究以新生兒重癥肺炎患者為例就氣管插管機械通氣以及針對性護理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患兒在治療過程中聯合應用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方法和藥物治療手段,治療結果顯示其具有較大的臨床意義。60 例患者中接受對癥治療后有57 例患兒效果顯著,順利脫機痊愈出院,僅有3 例患兒持續治療無意義,家長選擇放棄治療,其治愈率高達95.00 %。
由上述研究結果不難發現,新生兒重癥肺炎的臨床治療中就常規藥物治療和機械通氣輔助治療手段進行聯合應用,可切實降低患兒出現呼吸機并發癥的幾率,進而患兒呼吸機應用時間大幅度縮短,促進了臨床治療有效性的提升[1-2]。
綜上所述,患有重癥肺炎的新生兒其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可就氣管插管機械通氣輔助治療手段和常規藥物治療方法進行聯合應用,然后結合氣管插管和患兒實際癥狀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對策,不僅可大幅度縮減患兒的上機時間,而且一定程度抑制了各類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于患者成活率和生命質量的提升均有積極意義。所以說,可將其看作是臨床治療新生兒重癥肺炎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應考慮將此種治療手段大范圍的推廣和積極應用[3]。此外,醫學工作者還需持續開展氣管插管治療新生兒重癥肺炎癥狀應用手段的深入研究,旨在深度挖掘出此種治療手段的各項優勢并在治療過程中充分發揮,進一步提升臨床治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