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秀,陳種祥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 血液凈化室,廣西 桂林 541001)
接受與實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是美國心理學界斯蒂文·海耶斯開創的一種治療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新方法。這種治療方法主張擁抱痛苦,接受“幸福不是人生的常態”這一現實,然后再建立和實現自己的價值觀[1],重新構建并實現自身價值。維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通過血液透析的方式來替代腎臟實施部分喪失功能,達到延長慢性腎衰竭病患生命周期的目的[2]。但血液透析僅能替代腎臟實施濾過功能,對其他功能無明顯改善作用,加之長期透析會使病患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因此病患對于疾病治療信心較低,極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本文對32 例MHD 病患實施ACT 療法,效果突出,現闡明如下。
1.1 基本資料。選擇我院收治的32 例MHD 病患為研究樣本,其治療時間均在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5 月之間,32 例病患中男20 例、女12 例;年齡18-76 歲,平均(53.18±10.57)歲。納入標準:①病患意識清晰,無精神障礙,可正常進行交流溝通;②經臨床確診為慢性腎衰竭并行血液透析者;③年齡18 歲以上者;④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要求加入研究當中。排除標準:①伴有機體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②嚴重精神障礙病患,無法進行正常語言交流;③不愿意參加研究者。
1.2 研究方法。干預前予以32 例病患進行基礎健康知識指導,隨后增加ATC 療法實施護理干預,干預從病患來醫院血透即可實施,每周2-3 次,每次15 分鐘。成立專業的干預小組,組長通過在心理醫生的培訓以及指導下,了解實施ACT干預的具體方法,并對本組病患開展ACT 治療,實施方法包括:①組長在進行干預前需首先了解病患目前存在的疾病以及心理問題,通過與病患交流掌握其生活氛圍、社會支持度、對待疾病的態度以及應對方法,明確病患對疾病治療的預期。干預開始前使用焦慮測評量表對每位病患進行心理狀態評分,了解每位病患焦慮程度,針對不同的心理狀態程度實施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指導病患了解疾病和血透治療的有關知識,對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治療預后有充分的了解,提高病患對疾病和血透的認知程度;鼓勵病患增強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提高治療疾病的信心,主動積極配合透析治療。②由于慢性腎衰竭為腎臟的不可逆性損傷,當病患得知自己需要長期血透后,往往不愿意接受長期血透的事實,存在抵觸情緒,嚴重影響疾病治療。干預組長要指導病患學會接納長期血透治療,認清事實,不應該逃避,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血透治療。明確MHD 是生活的一部分,但需要將MHD 與痛苦區分開來,病患自我認知的狹隘會導致其產生相應的不良行為,喪失對疾病治療以及生活的信心,干預組長要激發病患積極尋找自我價值,實現對自我的承諾,提高病患生命價值。③教會病患正確對待思想與行為之間的關系,指導病患將心中的負性思想積極表達出來,或通過將其制成卡片隨時查看,增強自身對負性思想的排斥感,進而降低對自身痛苦的記憶度從而主動接受痛苦。
1.3 觀察項目。①護理干預前后使用焦慮自評量表分別對每位病患進行焦慮心理評估,得分越高代表病患焦慮心理越嚴重。50 分以下為不存在焦慮;50 至59 分代表有輕微焦慮;60 至69 分代表存在中度焦慮;大于70 分則表示病患存在嚴重的焦慮心理。②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分別于干預前后對病患滿意度進行評估,該表滿分一百分,得分八十分至一百分為滿意度高;得分六十分至七十九分為滿意度一般;得分小于六十分為滿意度低。本文將滿意度高、滿意度一般歸納為總滿意度。
1.4 數據處理。計數數據用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利用SPSS 18.0 軟件進行χ2檢驗,當P<0.05 時,表示組間差異突出。
2.1 比較干預前后病患焦慮程度。護理干預前后重度、中度、輕微以及無焦慮病患比值分別是13:0、10:5、9:18、0:9(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病患焦慮程度對比[n(%)]
2.2 比較干預前后病患滿意度。干預前與干預后病患滿意度分別是71.88%、96.88%(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病患滿意度(%)
慢性腎衰竭病患由于腎臟正常功能伴隨疾病惡性發展不斷喪失,其中并發的心血管疾病是增加病患致死率的主要原因[3],因此實施MHD 治療在腎臟替代治療方面尤為重要。但由于疾病所帶來的痛苦性加之治療時間長、費用高等問題,會導致病患出現焦慮心理,嚴重影響疾病的治療。
ACT 療法是通過讓病患接受痛苦,認清需長期進行透析的事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主動配合治療[4]。本文中,32 例病患干預前后重度、中度、輕微以及無焦慮比值分別是13:0、10:5、9:18、0:9(P <0.05)。ATC 療法認為當人們在遇到重大變故時,習慣性使用否定思維,極易沉浸在與負性思維的斗爭中,而我們所需要做的并不是逃避現實,而應該樂于接受現實[5]。本文對32 例MHD 患者實施ACT 治療護理干預,病患充分接收自己已經患病并長期血透的事實,并積極的配合治療,在治療過程中不斷尋找自我價值,努力實現價值,履行對自我的承諾,因此MHD 病患焦慮程度較輕,心理狀態較良好。本次研究中,干預后與干預前病患滿意度分別是96.88%、71.88%(P<0.05)。通過對病患實施ACT 療法,病患在進行常規指導的基礎上對疾病產生更高的認識,正視疾病的存在,提升了治療積極性,病患血液透析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因此病患滿意度較高。
綜上所述,對MHD 病患實施ATC 干預,在提高病患治療依從性、緩解焦慮情緒的同時,還有利于病患自我價值的實現,提升其滿意度,值得臨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