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艷,李玉敏,齊振生
(1. 唐山市第三醫院 檢驗科,河北 唐山 063000;2. 唐山市第三醫院 兒科,河北 唐山 063000)
冠心病多發于老年群體,但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增大等原因趨于年輕化,其致死率非常高[1]。研究發現,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發生與炎癥反應息息相關,尤其血漿高敏C反應蛋白(hsCRP)作為炎癥標志物同樣是動脈血栓形成的直接因子,而血小板聚集則是動脈血栓形成的基礎條件[2]。本文對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與炎癥因子水平進行臨床研究,為更好的臨床方式選擇奠定理論基礎,具體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4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冠心病患者90 例為研究組,同時選取90 例無心臟功能障礙對象為對照組。研究組中男性50 例,年齡62-80 歲,平均(62.08±3.59)歲,女性40 例,年齡63-80 歲,平均(62.21±3.32)歲;對照組中男性49 例,年齡63-81 歲,平均(62.44±3.54)歲,女性41 例,年齡63-79 歲,平均(62.89±3.30)歲。兩組間資料對照無差異性(P>0.05)。
1.2 納入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病患病程資料齊全,有可參考性,確診為冠心病患者;②病患及其家屬熟知本次研究的內容且表示自愿參加。排除標準:①患者存在其他高風險疾病,如傳染性疾病;②患者存在一定精神障礙,無法配合研究。本次研究已經被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3-7]。
1.3 方法。研究組患者根據其病情進行常規性治療:每晚服用他汀類調脂藥物40 mg,并同時適量服用硝酸酯類藥物、鈣離子拮抗劑、β 受體阻滯劑等藥品進行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無需進行任何藥品干預。在此基礎上,分別采集兩組患者的清晨空腹血液。血液主要測定血漿纖維蛋白原(FIB)、血漿高敏C 反應蛋白水平(hsCRP)值以及二磷酸腺苷及花生四烯酸誘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1.4 數據處理。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0 版本)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表示方法為(±s),用t 檢驗,P<0.05 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漿纖維蛋白原、高敏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hsCRP 及FIB 檢測結果如表1 所示,研究組hsCRP 及FIB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血漿纖維蛋白原、高敏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表1 血漿纖維蛋白原、高敏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組別 例數 hsCRP(g/L) FIB(mg/L)研究組 90 7.83±2.31 3.77±0.56對照組 90 2.45±1.09 3.12±0.46 t-19.9820 8.5089 P-<0.05 <0.05
2.2 二磷酸腺苷與花生四烯酸誘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如表2 所示,研究組二磷酸腺苷誘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花生四烯酸誘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二磷酸腺苷與花生四烯酸誘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引起冠心病的原因較為復雜,但hsCRP 作為炎癥因子代表形成早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已經經過論證,其可作為冠心病的危險標志物,FIB 同樣是炎癥反應的急性時相蛋白。正常血管內血小板不會發生內皮細胞粘附形成血小板聚集,但是在冠心病患者體內發生炎癥時會造成血小板的大量凝集即形成血栓,其活化后還會釋放血栓素加速血小板的凝集,11-脫氫-血栓素B2 是血小板活化時花生四烯酸的代謝標志性產物,其含量同時可以表明人體內血栓素A2 的形成[8-13]。也就是說以上hsCRP、FIB 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共同作用下促進了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由本文研究可知冠心病患者hsCRP、FIB、二磷酸腺苷誘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花生四烯酸誘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含量均顯著高于健康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劉圣林[14]等人研究表明血小板聚集能力與血漿水平是冠心病患者病情發展的顯著標志物且與炎性因子水平顯著相關,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與炎性因子水平之間有很大相關性,其可作為冠心病的狀態評價指標[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