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婷婷
(射陽縣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300)
翼狀胬肉屬于高發眼科疾病,該疾病病因較為復雜,患病后患者膠原纖維、彈性纖維出現變性、增生,翼狀胬肉明顯突出,血管增生或蛻變,發展為成肌纖維細胞、成纖維細胞,而血管退變致使纖維營養不足,產生變性。目前,關于翼狀胬肉臨床尚未發現根治方法,術后復發率達30%-50%,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因此,探尋安全、有效的翼狀胬肉治療方式成為臨床研究重要課題[1]。本研究特收集2017 年1月至2019 年3 月我院收治的54 例翼狀胬肉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綜合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3 月我院收治的54 例翼狀胬肉患者,所有患者肉頭部入侵>2.58mm,無明顯眼部炎癥;排除全身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眼部外傷、既往眼部手術史;患者及家屬均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且已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將54 例患者均分兩組,對照組(27 例)其中男15 例,女12 例;患者年齡在23-78 歲,平均(50.5±3.9)歲;其中18 例為單眼發病,9 例為雙眼發病;觀察組(27 例)其中男14 例,女13 例;患者年齡在21-79 歲,平均(50.3±3.2)歲;其中16 例為單眼發病,11 例為雙眼發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構成表現相近(P>0.05),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取單純切除聯合結膜瓣轉移遮蓋術治療,使用利多卡因(2%)對患者行局部麻醉,在手術顯微鏡輔助下,取翼狀胬肉頭部0.5 mm 左右角膜透明位置,使用剃須手術刀將角膜上皮切開,直至前彈力層;沿內眥將翼狀胬肉頭部、體部剝離,將增生組織清除,使鞏膜面充分暴露;將胬肉組織分離,進行翼狀胬肉體部、頭部、增生組織切除、止血;手術過程中提醒患者眼球切勿內、外轉動,以免對內直肌造成損傷;在創面鼻上方切帶蒂結膜瓣(8 mm×5 mm)進行扭轉,對內眥半月皺壁邊創面進行覆蓋,使結膜上皮朝上,原結膜切緣間使用8-0 線與淺層鞏膜面進行縫合固定;角鞏緣、結膜瓣需留裸露鞏膜創面3 mm;將慶大霉素、地塞米松注射于結膜下。觀察組采取綜合治療,術前使用氧氟沙星滴眼液(0.2%)和地塞米松滴眼液(0.25%)進行點眼,每天4 次;口服消炎痛,每次25 mg,每天3 次,連續用藥3天;使用利多卡因(2%)對患者行局部麻醉,在手術顯微鏡輔助下,取翼狀胬肉頭部0.5 mm 左右角膜透明位置,使用剃須手術刀將角膜上皮切開,直至前彈力層;沿內眥將翼狀胬肉頭部、體部剝離,將增生組織清除,使鞏膜面充分暴露,對翼狀胬肉組織進行分離,注意保護好內直肌;取半月皺壁外部5 mm 左右處將球結膜切開,將結膜下至內眥翼狀胬肉組織分離,翼狀胬肉體部、頭部、增生組織切除、止血;棉片浸入絲裂霉素C(0.4 mg/mL)覆蓋在鞏膜裸暴露位置,3 分鐘后將棉片取下,術區使用生理鹽水(>50 mL)進行沖洗。取利多卡因(2%)注于顳上方淺層結膜下,直至泡狀半通明隆起;參照角鞏緣暴露長度切取合適長度角結膜瓣,寬度為3 mm 左右,注意角結膜瓣需帶有角膜緣干細胞、角膜上皮,展平后將結膜上皮朝上,使術區角膜緣與角膜緣保持對齊,將結膜瓣繃緊,排除瓣下積液和空氣,使用8-0 線與淺層鞏膜面進行縫合固定;原結膜切緣、植片邊緣使用8-0 線與淺層鞏膜面進行固定,將鞏膜創面覆蓋,無需處理供區創面;將慶大霉素、地塞米松注射于結膜下。術后兩組患者每天需按時換藥,并給予氧氟沙星滴眼液(0.2%)、貝復舒滴眼液、地塞米松滴眼液(0.25%),術后3-5 天必須服用抗生素、消炎痛,1-2 個月使用色甘酸鈉滴眼液、地塞米松滴眼液進行點眼。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復發率及治愈率。治愈評價標準:患者的角膜創面完全愈合,無殘留角膜云翳,結膜未發現充血、增生情況;復發評價標準:患者的結膜存在明顯充血,角膜創面出現新生血管,翼狀胬肉侵入。
1.4 統計學分析。本研究結果數據經SPSS 25.0 軟件分析處理,卡方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 提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治愈率、復發率,治愈率明顯比對照組更高,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愈率、復發率情況對比[n(%)]
翼狀胬肉術后結膜及角膜表面存在殘留翼狀胬肉纖維血管組織,一旦角膜創面出現鞏膜表層新生血管可能引起翼狀胬肉復發,因此,在手術時可借助顯微鏡將翼狀胬肉纖維血管組織徹底切除。臨床研究表明[2],角膜干細胞增殖能力是促進角膜緣屏障重建及角膜上皮受損部位增生愈合的關鍵,避免了結膜上皮細胞血管進入患者角膜,使角膜新生血管快速消除,縮短角膜透明性恢復時間。由于翼狀胬肉纖維血管會釋放大量超常表達細胞生長因子,經轉化后變為纖維細胞染色體抑癌基因突變,該染色體是決定手術復發率的關鍵[3]。在以往傳統手術中會存在殘留生長因子和病變纖維血管組織,引起術后復發。本研究在綜合治療中,通過自體角膜緣上皮移植術對胬肉切除部位角膜緣結構進行重建,縮短角膜創面上皮恢復時間,避免角膜纖維血管組織生長,減少術后復發。另外,手術中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結膜組織,再經自體角膜緣上皮移植,有助于眼表面重建,避免殘留組織轉化為纖維細胞,杜絕纖維細胞增生而引起復發。
臨床研究證明[4],翼狀胬肉治療時,手術與絲裂霉素 C聯合使用,復發率可降低13%左右。絲裂霉素 C 是一種抗腫瘤抗生素,主要從頭狀鏈霉素分離而來,對RNA 合成、DNA 復制有著良好的抑制作用,避免有絲分裂過程中造成的細胞死亡,通過纖維細胞增生抑制,避免肉芽、血管,阻滯翼狀胬肉復發。但在使用過程中需注意合理控制濃度及用藥量,相較于術中用藥,術后用藥并發癥更高,且在局部用藥時需注意避免與結膜、角膜接觸,以免多次滴藥出現藥物蓄積情況[5]。部分學者將翼狀胬肉定義為變性疾病,患者多存在炎癥反應,故在術前應先進行抗炎治療。氧氟沙星滴眼液、地塞米松滴眼液、消炎痛聯合使用可降低患者前列腺素釋放,緩解患者術后反應,降低復發率[6]。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54例翼狀胬肉患者分別采用單純切除聯合結膜瓣轉移遮蓋術和綜合療法,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的治愈率為、復發率,治愈率明顯比對照組更高,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表明,對翼狀胬肉采取綜合治療手段的臨床應用優勢顯著。
綜上所述,翼狀胬肉采取綜合治療可有效提升患者治愈率,減少復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