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夏東暉
(邢臺市人民醫院,河北 邢臺 054000)
心源性腦栓塞是臨床常見的腦梗死類型之一,是指血液凝固或房顫形成的栓子到達動脈,隨著血液流動進入直徑較小的腦血管,進而發生血管阻塞,引發相應腦組織缺血壞死的現象,具有病情危重、預后差與死亡率高等特點。若未接受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大面積腦梗死,病情快速惡性進展,甚至威脅生命安全。張蔚蔚[1]學者認為,低分子肝素鈉治療該病癥能提高整體療效,經豬腸黏膜提取強酸性硫酸化多糖鏈,充分發揮抗血栓、出血副作用小等優勢,改善預后效果。為分析急性期非大面積心源性腦栓塞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鈉治療的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時段2018 年2 月至2019 年5 月,研究對象是我院接收的106 例急性期非大面積心源性腦栓塞患者,抽簽法分2 組各53 例,觀察組:男女比例占33:20,年齡47-75 歲,平均(61.38±2.54)歲;疾病類型:擴張性心肌病18 例,心臟瓣膜病20 例,房顫15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34:19,年齡48-76 歲,平均(61.49±2.63)歲;疾病類型:擴張性心肌病19 例,心臟瓣膜病22 例,房顫12 例。比較兩組基線資料無差異(P>0.05)。①納入:CT 或MRI 檢查確診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的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且病情處于急性期[2];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通過《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②排除:伴有顱內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者;大腦半球梗死面積且≥1 個腦葉者;近期接受外科手術史者;泌尿系統或消化道等臟器手術者;其他因素導致栓塞者;凝血功能障礙或者免疫系統異常者;本研究藥物過敏者;精神病史或癡呆史;依從性較差者。
1.2 方法。兩組均完善常規治療,具體是靜脈使用中成藥、營養腦細胞、清除氧自由基、調節血壓與抗血小板聚集等。對照組,患者服用100 mg 阿司匹林(產家:上海衡山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3068,規格25 mg),每日1 次,后期根據疾病恢復度調整藥物劑量。觀察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鈉(產家:吉林華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233,規格0.5 mL:5000 單位)治療,每次皮下注射100 IU/kg 該藥物,每隔12h 皮下注射1 次。研究對象持續治療時間是21 d。
1.3 觀察指標。①NIHSS 評分:參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估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總分45 分,重度神經缺損是31-45 分;中度神經缺損是16-30 分;輕度神經缺損是0-15 分,得分越高則神經缺損程度越重。②MBI 評分:參考Barthel 指數評價[3]日常生活能力,百分制表示,生活能力良好≥85 分;生活能力尚可61-84 分;生活能力較差<60 分,得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好。③治療后統計發生再發梗死、出血與胃腸道反應的并發癥。
1.4 統計學分析。利用SPSS 22.0 軟件分析本研究數據,計量資料(NIHSS 與MBI 評分)(±s),t 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n/(%)]χ2檢驗。P<0.05 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NIHSS 與MBI 評分。治療前兩組NIHSS 與MBI 評分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 評分較對照組低,MBI 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具統計學差異),見表1。
表1 NIHSS 與MBI 評分

表1 NIHSS 與MBI 評分
組別 NIHSS 評分 MBI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53) 29.24±3.06 11.48±2.43 45.39±9.06 88.53±11.42對照組(n=53) 28.59±2.15 22.26±2.87 45.24±9.15 80.36±10.14 t 1.2653 20.8691 0.0848 3.8945 P 0.2086 0.0000 0.9326 0.0002
2.2 并發癥。觀察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n(%)]
腦栓塞屬于臨床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是指其他部位引流而來的栓子對腦動脈血管造成堵塞引起的,以栓子來源的差異性劃分成心源性與非心源性,后者誘因是脂肪栓、空氣栓子與癌栓等。心源性栓塞患者未接受及時治療會導致心臟內附壁血栓隨著血流到達腦動脈,導致機體發生側支循環代償異常的現象,對血管造成阻塞導致腦組織缺血或壞死,具有發病急驟、預后差與死亡率高等特點,病情加重引起大面積腦梗塞,甚至威脅生命健康。
趙士英[4]學者認為,遵守溶栓為總體的治療方向,使用溶栓藥物能將被堵塞的血管疏通,確保血流通暢且改善局部腦缺血癥狀,達到神經功能早期恢復的目的。阿司匹林屬于治療腦梗塞患者基礎藥物,對腦血栓形成與心肺梗塞起到預防及治療作用,具有鎮痛、抗炎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經口服給藥能短時間能發揮藥效,穩定性較高且不易發生藥物不良反應,但阿司匹林治療心源性腦梗塞患者時易發生再次梗死的現象,使得整體療效欠佳。
有研究報道[5],低分子肝素鈉治療該病癥患者能提高整體療效,充分發揮延長抗血栓、抗血小板與促纖溶等功效。藥物組成部分是胺殘基、葡萄胺與D2 葡萄糖等,逆轉半暗帶凋亡細胞且恢復正常形態與功能,使得梗死灶周圍半暗帶供血早期恢復,改善局部微循環且對神經功能起到保護作用,抑制血栓的形成且充分發揮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減少出血的可能性且達到疏通血管目的。經皮下注射給藥的形式能促進藥物快速吸收,提高藥物濃度及利用度,對于急性期非大面積心源性腦栓塞患者能促進腦細胞的正常功能的恢復,改善神經功能缺失且提高其生存質量,具有較高的臨床治療價值。
本研究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 與MBI 評分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 評分較對照組低,MBI 評分較對照組高,觀察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P<0.05(具統計學差異),說明低分子肝素鈉能緩解腦組織損傷,改善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及側支循環,預防再次形成血栓,使得血管再阻塞率能降低,溶解微血栓且緩解血液黏滯度,改善高凝狀態及預后效果,說明本研究與阮清源,尹虹祥,魏衡等[6]文獻報道結果基本接近。
綜上所述,急性期非大面積心源性腦栓塞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鈉治療,能改善神經功能且提高生活能力,減少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