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鳳
(湖北省羅田縣萬密齋醫院,湖北 羅田 438600)
中風為神經內科多發性疾病,由腦細胞、腦組織受疾病影響,發生不可逆性損傷導致。患者多有程度不等的后遺癥合并,如關節功能障礙、偏癱、口眼歪斜、語言功能障礙等[1]。中醫將之歸屬于“薄厥”、“偏枯”等范疇,病機與氣虛血瘀、血行不暢,引發氣不行血、血不養筋引關,治宜通絡舒經、化瘀活血。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配合針灸治療,為現階段常用康復方案之一[2]。為探討中風后遺癥患者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配合針灸治療的臨床效果,我院選取收治的中風后遺癥10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間收治的中風后遺癥10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 例。其中觀察組男29 例,女21 例,年齡介于46-67 歲,平均(51.08±7.19)歲;病程23-74 d,平均(30.57±8.02)d。對照組男27 例,女23 例,年齡介于45-68 歲,平均(51.04±7.20)歲;病程25-74 d,平均(30.52±8.04)d。對比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對照組:本組患者應用常規康復訓練模式,具體方法。①日常行為訓練:由臥、站至走,對耐力和平衡力訓練;②肢體訓練:以上、下肢關節訓練為主,采取按摩、伸屈等形式開展,同時再對協調能力、肌肉耐力展開練習;③語言功能訓練:指導患者從呼吸起,漸向唇舌、發音過渡,對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等展開訓練。每次30-60 min,每日1 次,1 個療程20 d,共訓練2 個療程[3]。觀察組:本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同時配合針灸療法,以足三里、內關、三陰交、極泉、委中、尺澤為主穴,并同時行辨癥取穴,如風痰阻絡取合谷、豐隆穴加用;肝陽暴亢取太溪、太沖穴加用;上肢不遂取合谷、手三里、肩髎穴加用。依據穴位特征針灸,得氣后,作30 min 留針,每次持續時間為15 min,每日開展1 次,2 周為1 療程,療程間隔為3 d,共開展6 個療程治療[4]。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①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中風后遺癥如失語、偏癱等呈消失顯示,肌力呈>4 級恢復,生活具自理能力;有效:中風后遺癥如失語、偏癱等顯著好轉,肌力呈>2 級恢復,生活具有基本自理能力;無效:治療后未及上述標準。②對比兩組預后指標,即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其中日常生活能力應用Barthel 量表評估,為百分制,所獲分值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理想;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采用NIHSS 量表評定,總分為45 分,所獲分值越低,提示恢復情況越理想。
1.4 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均用SPSS 22.0 軟件統計處理,組間計數資料應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s)表示,行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情況。觀察組中風后遺癥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數據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情況[n(%)]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預后指標情況。兩組患者治療前,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經測驗無顯著差異(P>0.05),在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測驗值均有提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測驗值均有降低,且觀察組提升和降低程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預后指標情況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預后指標情況
組別 時間 觀察組(n=50) 對照組(n=50) t P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治療前 41.71±6.52 41.59±6.64 0.091 0.928治療后 76.33±5.41 65.15±5.50 10.247 0.000 t 28.894 19.322 - -P 0.000 0.000 -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治療前 22.05±4.36 21.89±4.29 0.185 0.854治療后 13.18±4.02 16.50±4.25 4.013 0.000 t 10.576 6.311 - -P 0.000 0.000 - -
中風患者多有程度不等的后遺癥合并,如關節功能障礙、偏癱、口眼歪斜、語言功能障礙等。病機與氣虛血瘀、血行不暢,引發氣不行血、血不養筋引關,治宜通絡舒經、化瘀活血。針灸為重要對中風后遺癥治療的中醫診療技術,經辨證取穴進行針刺,并遵守通絡舒經、化瘀活血的治療原則,可使腦部循環明顯改善,血管得以有效擴張,進而對口歪眼斜、語言不利等癥狀具糾正作用[5-6]。另外,通過針刺上、下肢,可對血液循環形成促進,使大腦皮質層因受到刺激而對肢體運動中樞重塑,進而增強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同時配合常規康復訓練,明顯增強了預后恢復效果[7]。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數據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患者開展治療前,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經測驗無顯著差異(P>0.05),在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測驗值均有提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測驗值均有降低,且觀察組提升和降低程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中風后遺癥患者在康復訓練基礎上取針灸方案配合加以治療,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總有效率,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促進神經功能缺損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