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艷,張璐璐
(陜西中醫藥大學 護理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當疾病已無法治愈時,對病人作積極完整的照顧。疼痛與其他癥狀的控制,以及對精神、社會、和靈性問題的處理是很重要的。臨終關懷的目標是達成病人與其家庭的最佳生活品質1。大量的癌癥病人是臨終關懷的主要對象也是最迫切需要的群體。本研究通過對陜西地區癌癥患者及其家屬對臨終關懷態度的調查,了解目前陜西地區社會對臨終關懷的接納程度,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為普及、宣傳和開展具有符合當地文化的臨終關懷服務模式提供實踐依據[1]。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選擇陜西地區4 家醫院和3 個社區的 300 名腫瘤病人進行問卷調查,回收281 份,有效為 257 份。
1.2 測量工具及內容。問卷包括了一般資料和病人、家屬及社會群體臨終關懷服務態度調查問卷。一般資料,包括性別、職業、年齡、學歷、民族、宗教信仰、以及臨終關懷知識的來源等信息。病人、家屬及社會群體臨終關懷服務態度調查,由鄒敏編制2,內容包括對個人死亡及瀕死的態度、對醫護人員實施臨終關懷照護的態度、對臨終關懷知識的自我評估、對臨終關懷的支持、對死亡教育和臨終關懷教育的態度和對醫院臨終關懷現狀的看法。本部分內容采用Likert 的五級計分法,滿分是135 分,得分越高說明對待臨終關懷的態度越好越積極。
1.3 統計學處理。調查對象的所有資料導入SPSS 19.0 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文件。統計描述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多組資料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組資料比較用檢驗LSD 分析。P ≤0.05 視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一般人口學特征男性93 人,占36.2%,女性 164 人,占 63.8%;年齡為 60 歲以上12 人,占4.7%;46-65 歲167 人,占65%;26-45 歲78 人,占30.4%;學歷大專 158 人,占 61.5%;職業事業單位 48 人,占 18.7%;民族為漢族 252 人,占 98.1%,非漢族 5 人,占 1.9%;宗教信仰為無信仰235 人,占 91.4%,佛教12 人,占4.7%,基督教4 人,占1.6%,其他6 人,占2.4%
2.2 陜西地區病人臨終關懷態度的情況。在總分為135 分的陜西地區病人、家屬臨終關懷態度的調查問卷中,病人、家屬臨終關懷態度得分為(85.51±19.58)。關中地區問卷調查得分(98.91±13.69)、陜北地區問卷調查得分(95.79±9.01)、陜南地區問卷調查得分(62.69±9.32),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陜西地區病人臨終關懷態度的情況
經過LSD 分析結果顯示;經過三個地區之間互相對比在對個人死亡及瀕死的態度、對醫護人員實施臨終關懷照護的態度、對醫院臨終關懷現狀的看法陜南地區與關中、陜北地區有差異P<0.05;對臨終關懷知識的自我評估、對臨終關懷的支持、對死亡教育和臨終關懷教育的態度三個地區之間互相都存在差異P<0.05。
個人對待死亡及瀕死的態度上,關中和陜北地區的病人態度比陜南地區的要積極,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實,認為自己得了致命疾病愿意有人告訴自己,說明大多數人對待死亡還是比較理性的。但的人們害怕瀕死過程中的疼痛,說明大多數人不是害怕死亡這件事而是害怕死亡過程中所承受的痛苦,在面臨死亡時缺乏勇氣[2-3]。陜南地區的病人在接受死亡的態度可能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有關,中國文化自古對死亡忌諱莫深,大多數人不能很坦然和別人議論死亡的話題,尤其是自己在面對死亡時感到身心交困,敢于和能夠跟病人探討生死議題,了解他們的困擾和需求,從而幫助患者解除身體和心靈上的痛苦。
對醫護人員實施臨終關懷照護的態度上,關中和陜北地區的病人態度依然比陜南地區的要積極,病人認為醫護人員有責任幫助臨終病人面對死亡,認為自己在面臨死亡時會存在困難需要醫護人員的幫助。臨終病人心理遭受的痛苦和身體遭受的痛苦一樣嚴重,對晚期病人心理安慰是有效的,對于瀕死的病人家屬應日夜守護,表明多數人希望在親人的陪伴下走向死亡,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家人在自己離開后能盡快走出傷痛。這與中國人重視親情,受傳統倫理孝道影響有關,百姓孝為先,所以自古以來都強調子女應盡心竭力為父母送終為孝道。
在對臨終關懷知識的自我評價上,三個地區的病人基本一致,大多數人想要清楚了解臨終關懷的涵義,說明社會上大多數人己經開始認識到臨終關懷的意義和重要性,自覺性的想要去學習去了解臨終關懷相關知識。
在對死亡教育和臨終關懷教育態度上,三個地區的病人基本都認為醫護人員有必要對臨終病人進行死亡教育,醫護人員自己不但是被教育者還要承擔教育者的角色。并且有必要對青少年開展臨終關懷教育,有必要對醫學生開展臨終關懷教育。調查表明整個社會都認為有進行和普及臨終關懷教育的必要性。
在對醫院臨終關懷現狀的看法上,關中、陜北地區的病人認為目前醫院環境能滿足臨終病人的身心需要,但目前醫院對癌痛的控制不令人滿意,醫院沒有考慮到臨終病人及家屬的需要,醫護人員對能治愈的病人關心程度超過不能治愈的病人,這些都表明了目前陜西地區醫院臨終關懷服務開展存在很多問題。目前醫院有必要開展臨終關懷服務,表明社會對臨終關懷服務有很大的需求[4-5]。
陜西地區目前只有一家臨終關懷機構,醫院也沒有專門的臨終關懷病房,在臨終關懷這一領域的發展可以說還比較落后。只是依靠醫護人員自己的認識和態度對臨終病人提供相應的治療和護理。經調查顯示關中、陜北地區臨終關懷的社會需求表現已經很明顯,大多數人已經認識到臨終關懷的意義。因此,應在現有醫療條件的基礎上,根據陜西地區具體情況尋找一種適合的臨終關懷模式,要既要考慮到現有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情況,還要改變傳統的護理模式,建議建立社區、家庭養老和臨終關懷一體化模式。通過政府支持和社會資金的注入建立獨立的臨終關懷醫院,在三甲醫院內開設臨終關懷病房,在社區開展家庭臨終關懷病房和臨終關懷的居家服務,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