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國祥
(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中醫院,江蘇 鹽城 224700)
中醫作為傳統文化瑰寶,其在心血管疾病、骨外科疾病等臨床疑難雜癥治療中效果良好。近年來,中醫在臨床中的應用正隨著不斷發展的現代醫學體系的發展而有所提升。在實施中醫治療時,確診患者病情后處方的開具工作由主側的執業醫師或助理醫師負責,以此作為為患者用藥和藥劑調劑的有效憑證,處方質量高低會對臨床治療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其亦是中藥房管理工作的重點所在。在開具和復核處方時一旦有任何失誤出現,會造成處方不合理情況,對患者康復產生嚴重影響[1]。本文旨在分析中藥房中成藥不合理處方的具體原因,并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以便對實施管理措施的重要意義進行評定。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中藥房2016 年1 月至2017 年1 月的180 份處方作為對照組,選擇2017 年2 月至2018 年2 月的180 份處方作為研究組。本次實驗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在其監管下開展。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管理模式,開具處方時以《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為依據。研究組予以優化管理模式,嚴格按照《處方點評管理規范》對標準進行點評,規范書寫中成藥處方,調查用藥合理性,分析相關原因并將對癥管理措施提出。具體內容包括:①組建專門的處方監管小組,對不合理處方強化監管:監管小組成員為具備中醫專業臨床素質的醫務人員,任命主管醫師為監管小組組長,每周負責審核處方應用情況,點評和分析不合理處方實例,并對正確書寫處方的方式和正確用藥方式進行示范。每月需要召開1 次總結會議,總結并匯報相關處方的質量監督結果,積極指出工作中的優缺點,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提高處方管理質量;②加強對處方的審核和監管:開具處方過程中處方醫師必須保證對癥下藥,規范書寫處方,根據《中國藥典》中對處方的標準,撰寫中草藥的名稱及其相應的劑量,并且根據標準對調劑采用具體的方式,要求字跡工整,對標準進行詳細的標注,從而對中藥調劑師的工作進行正確的引導。明確調劑時配伍禁忌方面,對于處方中書寫不明確的情況需要及時的溝通,保證處方質量達標③加大復核、發放藥品管理力度,規范處方使用的流程:對藥房采用正確的保管方式,在藥物完成調配以后,需要經資深藥劑師進行反復確認,將處方信息與患者的信息反復核對,保證患者于藥物的基本信息都標注在保障上,并且在確認無誤后署名。在發藥的過程中,跟患者講明藥物的煎熬與服用方式,并且告訴患者相關的用藥禁忌,確保藥物的臨床效果。
1.3 觀察指標。以《處方點評管理規范》為依據評估處方質量[2],對兩組不合理處方情況進行記錄,其中用法用量、適應癥、給藥途徑、藥品劑型等方面不適宜為用藥不適宜處方;不規范的臨床診斷結果、不清晰的用法用量書寫、不規范的處方錄入等方面為不規范處方;超說明書、無適應癥用藥等方面為超量處方,
1.4 統計學評析。本課題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匯總。若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數據施行t 檢驗;若為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數據施行χ2檢驗。P<0.05 時,數據間比較有意義。
2.1 對比兩組不合理處方發生情況。對照組的不合理處方發生率,其同研究組的不合理處方發生率行比較,研究組比對照組低,組間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1 表。

表1 對比兩組不合理處方發生情況[n(%)]
2.2 對比兩組不合理處方計分情況。研究組不合理處方計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2 表。
表2 對比兩組不合理處方計分情況

表2 對比兩組不合理處方計分情況
組別 不規范處方 不適宜處方 超量處方對照組(n=180) 3.01±0.27 2.84±0.71 2.56±0.78研究組(n=180) 1.22±0.88 1.26±0.45 0.35±0.08 t 26.0897 25.2177 37.8147 P<0.05 <0.05 <0.05
中藥房中成藥處方合理與否會直接影響中成藥的臨床療效和患者生命安全。通常情況下,對處方開具的條件十分嚴格,要求依據《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的用藥相關的規范,準確標注相關藥物的用法及其劑量,保證處方的正確度,減少中藥房配伍禁忌中的不良事件,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藥物的療效于安全性,保證服務質量逐步的提升。調配、制備中成藥的程序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同時具有嚴格的服藥要求,與西藥治療效果相比,中成藥的治療效果易受到多種外界因素的影響,開展中藥治療臨床管理的首要任務就是確保處方合理[3]。
開具中成藥的過程中需要明確標注藥物類型、劑量,以獲得預期的理想治療效果。本次實驗結果顯示,研究組合理處方發生率與對照組不合理處方發生率相比,組間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研究組不合理處方計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不合理處方原因思考中,多是由以下因素導致:①不規范處方。常見處方缺項、書寫不規范、未審核處方合理性、藥品名稱不規范、中成藥和中藥飲片未區分、藥物用法和用量含糊、修改處方但未簽字;②用藥不適宜處方。若表現為適應癥不符、用法用量錯誤、配伍禁忌、給藥途徑差錯等;③超量處方。無適應癥用藥。即在整合處方質量評估結果可知,醫院藥房中成藥不合理處方主要原因為藥物適應癥、用法用量、給藥途徑不適宜,未明確書寫用法用量、為按照說明書的規范要求給藥、無適應癥給藥等。
以上問題和不完善的處方管理制度以及醫師綜合素質低下等具有密切關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并盡快采取解決措施,以促使處方應用質量顯著提高[4]。對不合理處方的發生原因進行分析和明確后,設定處方質量監督管理小組,監管不合理的處方分析,嚴格對處方進行審核,做到藥品重復的審查,同時對醫務人員和藥劑師進行強化學習和培訓,提高其對中成藥知識的認知和了解,在日常工作中更準確的開具處方和搭配藥物,以有效提升中藥房處方開具質量,使中藥房管理水平明顯提升,為更好的開展中醫治療奠定基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5]。除上述工作外,還應做好“四查十對”,在詳細審核處方的同時,預防不合理現象;借助藥物用法、用量和劑量、藥理作用間的把控,保證用藥安全,特別是在孕婦、嬰幼兒和老年群體中,更應做好用藥合理性和安全性把控;若為特殊藥品,則應倡導反復審核原則,明確是否存在超量現象,同時評估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即心率、呼吸和血壓、血凝狀態等,杜絕用藥安全風險;強調“遵醫囑用藥”的必要性,通過藥物咨詢處的設立,由專職藥師對患者答疑解惑,增強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對中藥房中成藥不合理處方原因進行調查分析,并制定針對性管理措施,可對處方管理進行有效規范,顯示提升醫療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