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敏
(北京市延慶區醫院/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延慶醫院,北京 102100)
手足口病為兒科臨床常見疾病,主要在春季和夏季多見,該病具有傳染性,患兒表現為丘斑疹、皰疹等[1],嚴重時可出現休克、嗜睡、心肌炎等,對患兒生長發育、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臨床治療尚無特效藥物和疫苗,目前仍以藥物控制為主,但患兒多不配合治療,存在恐懼、緊張等情緒,而家長對疾病了解不足,在生活中仍保持原來錯誤習慣,治療效果不夠顯著。因此,加強患兒手足口病的護理非常重要。護理干預則能夠對患兒進行全面護理,改善患兒心態,減輕患兒疼痛,同時縮短各項癥狀改善時間來提高療效。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應用護理干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資料為我院2018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收治的62 例手足口病患兒,患兒均符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中手足口病的診斷標準。對其隨機抽樣分組,觀察組男18 例,女13 例;年齡1-7 歲,平均(2.9±1.2)歲;對照組男16 例,女15 例;年齡1-6 歲,平均(2.7±1.1)歲;兩組患兒基本資料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 心理護理:由于患兒主要表現為皰疹、潰瘍等癥狀,疼痛較為明顯,從而導致患兒哭鬧、情緒不穩定等,對治療不配合,使家長出現緊張、煩躁情緒[2],對治療造成嚴重影響,且易出現醫療糾紛。因此,應做好患兒的安撫工作,同時做好家長的心理疏導工作,緩解緊張情緒。護理人員首先穩定家長情緒,告知患兒家長手足口病較為常見,在臨床治療上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減少患兒家長的不良情緒;為患兒家長講解手足口病的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在溝通中建立起信任,增進醫患之間的關系,消除家長顧慮,從而緩解緊張情緒,減少醫療糾紛發生。護理人員多陪伴患兒,對于年齡較小患兒給予撫摸來安撫患兒,減少哭鬧。對于年齡較大患兒采取講故事、做游戲、播放動畫片等方法來分散患兒注意力,也可采用簡單明了的方式為患兒講解治療方式和過程,讓患兒產生感性認識,減輕患兒緊張、恐懼心理,積極配合臨床治療。
1.2.2 環境護理:為患兒提供舒適的就診環境,保持病房內環境清潔、衛生,定期有專人進行清掃和消毒,調節室內溫濕度,房間內有空氣流通,使患兒處于舒適狀態;小兒病房內可粘貼畫報,放有玩具,消除患兒的恐懼感;病房內減少人員走動,讓患兒有充分的休息時間;由于小兒手足口病具有傳染性,可敬唾液、糞便、皰疹膿液等發生傳染,護理人員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措施,以免發生交叉感染發生。患兒使用過的毛巾、玩具等定期消毒,減少和其他人員接觸。
1.2.3 皮膚護理:手足口病具有傳染性,主要通過皮膚傳染,當患兒皰疹、潰瘍發生破裂后,易出現抓撓,使傳染幾率增加。囑家長讓患兒皮膚保持干燥、清潔,穿衣選擇寬松、純棉材質;定期對患兒床單、被褥等進行清洗、更換,保持床鋪干燥、衛生;在洗澡時盡量避免使用沐浴露等洗浴用品;為患兒勤剪指甲,以免抓撓導致皰疹破損,必要時采用長袖將手部包住。在對患兒進行物理降溫時,需保證動作輕柔,以免擦傷皮膚[3]。在皰疹破損情況下采取紅霉素軟膏進行涂抹,以免發生感染。若患兒臀部發生皰疹,囑家長及時給予更換尿布,避免出現紅臀。
1.2.4 飲食護理和口腔護理:部分患兒口腔內出現皰疹、潰瘍情況,護理人員應及時對口腔內情況評估,每日清洗患兒口腔,采取生理鹽水進行漱口,避免發生感染。部分患兒口腔皰疹疼痛明顯,不能進食,需及時采用靜脈營養補充;對于能進食患兒則正確合理安排飲食,多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采取少食多餐的飲食方式,不可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免增加胃腸道負擔。另外,囑患兒多飲水,定時對患兒體溫進行測量,溫度較高時需及時通知醫生進行降溫處理。
1.2.5 健康教育:根據患兒家長的文化程度、個性特點等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告知手足口病的發病因素、預后注意事項等,在生活中能夠積極預防,對患兒經常玩的玩具,應及時定期消毒,被褥等定期暴曬。盡量減少將患兒帶到人員密集地方;告知患兒在飯前便后洗手,在飲食后漱口,保持衣物清潔,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衛生習慣,避免疾病再次發生。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觀察兩組滿意度、療效及各癥狀、體征消失時間。①滿意度:為家長發放調查問卷,問卷中包括對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態度等進行評價。②療效:3 d 內患兒的皰疹結痂,無滲液,皰疹明顯減少,體溫恢復正常為顯效;6 d 內患兒的皰疹結痂,無滲液,皰疹有所減少,體溫基本恢復正常為有效;6 d 內患兒的癥狀無好轉,體溫未恢復。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4.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滿意度比較。如表1 所示,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滿意度情況[n(%)]
2.2 兩組療效比較。如表2 所示,觀察組患者有效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療效情況[n(%)]
2.3 兩組患兒癥狀、體征消失時間。如表3 所示,觀察組各項癥狀、體征改善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表3 兩組癥狀、體征改善時間

表3 兩組癥狀、體征改善時間
組別 例數 退熱時間 皮疹消退時間水泡結痂時間觀察組 31 1.7±0.6 2.4±1.1 3.1±1.4 2.1±0.5對照組 31 2.9±0.7 5.3±1.2 4.7±1.1 5.2±1.8口腔潰瘍消退時間
手足口病在小兒中非常多見,其中集中發生在5 歲以下患兒中,該病在任何季節均可發病,其中在春季、夏季發病率較高,該病主要為多種腸道菌導致的感染,其傳播方式主要有接觸、呼吸道、消化道等,患者癥狀為口腔皰疹、手部、足部、臀部丘疹、皰疹,體溫升高等,嚴重患兒可出現嘔吐、嗜睡等,患兒不僅受到疼痛帶來的痛苦,同時影響食欲,導致抵抗力降低[4],對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影響。如不能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患兒出現腦炎、肺炎、循環衰竭等,甚至危及患兒生命。臨床治療手足口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多以抗感染等對癥治療為主[5]。良好的護理措施對改善患兒病情,促進患兒康復十分重要。本研究中采用護理干預,通過對患兒進行環境、心理、皮膚、宣教、飲食等全面護理措施,讓患兒在治療中生理、心理均屬于舒適狀態,避免出現哭鬧導致治療無法進行,不僅提高患兒的治療效果,同時讓患兒家長更加了解該病,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習慣,預防疾病再次發生[6]。結果顯示,采取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兒療效更加顯著,護理滿意度更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