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清
(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人民醫院,吉林 德惠 134003)
慢性胃潰瘍患者屬于發生率極高的消化性系統疾病,該疾病的病情特點:起病緩慢、病程期間常且疾病容易反復性發作[1-2];患者的心理特點、飲食習慣均會影響慢性胃潰瘍的發生,因此,對于該種疾病的治療還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難度性;對慢性胃潰瘍患者進行治療的基礎之上加用針對性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和改善其預后結局[3-4]。本文對收治的100 例慢性胃潰瘍患者進行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常規護理、針對性護理),以此分析針對性護理后的應用效果及對護理質量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定100 例慢性胃潰瘍患者,時間選擇于:2016 年2 月至2018 年2 月,隨機電腦分組的方式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50 例患者中存在男性與女性例數分別:30 例、20 例;年齡36-56 歲,平均(46.66±5.61)歲;病程2-10 年,平均(6.56±2.11)年。研究組:50 例患者中存在男性與女性例數分別:31 例、19 例;年齡35-57 歲,平均(46.53±5.55)歲;病程1-11 年,平均(6.34±2.16)年。納入標準:①認知程度高;②良好的溝通能力;③治療依從性好。排除標準:①認知障礙;②精神疾病史。組間資料對比,差異性不強,P>0.05.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予以針對性護理。對照組:多與患者進行日常交流與溝通,幫助患者糾正不良飲食習慣,指導患者飲食,多食用容易消化和含有豐富維生素的食物,嚴禁使用辛辣食物,叮囑患者多睡眠,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同時注重胃部保暖。研究組:①指導患者用藥,告知患者用藥的使用種類、用藥劑量、給藥方式與可能會引起的不良反應,以此確保患者遵醫囑進行服藥;②大多慢性胃潰瘍患者會由于病程期間較長會出現眾多不良心理狀態,如:焦慮與不安等,因此,護理人員要多鼓勵與安慰患者,對患者提出的疾病與治療疑問要耐心解答,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自信心;護理人員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態度和藹可親,盡量做到語言親切,以此促使患者更為積極的配合臨床治療與護理工作的開展[5-6]。③向患者詳細介紹有關于胃潰瘍的發病特點、治療方法,不斷提高對慢性胃潰瘍的認識[7-8]。
1.3 觀察指標。對組間的護理總有效率、生活質量評分、護理質量評分與護理滿意度評分進行指標對比。護理總有率計算公式:顯效率+ 有效率;顯效代表經胃鏡檢查其潰瘍面積完全性愈合,且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有效代表經胃鏡檢查其潰瘍面積有所所需,且臨床癥狀得到好轉;無效代表經胃鏡檢查其潰瘍面積未改變,且臨床癥狀反而加重。生活質量評分、護理質量評分與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采用計分制,總分數分別均為100 分,分數越高則代表生活質量水平越高,護理服務質量越優,且患者對該種護理模式滿意程度越高。
1.4 數據處理。所有組間的護理總有效率、生活質量評分、護理質量評分與護理滿意度評分指標數據均進行準確核對和錄入,采用SPSS 22.0 軟件分析數據。涉及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t 檢驗、卡方檢驗;P<0.05 為組間的護理總有效率、生活質量評分、護理質量評分與護理滿意度評分指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總有效率指標對比。就研究組而言,其護理總有效率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性顯著,見表1。

表1 護理總有效率指標對比[n(%)]
2.2 生活質量評分、護理質量評分與護理滿意度評分指標對比。就研究組而言,其生活質量評分、護理質量評分與護理滿意度評分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性顯著,見表2。

表2 生活質量評分、護理質量評分與護理滿意度評分指標對比
慢性胃潰瘍患者主要的臨床癥狀有:腹脹、嘔血、黑便與疼痛等,病情嚴重會導致患者出現胃出血或胃穿孔情況出現,嚴重危及了患者的生命健康與生命安全;引發慢性胃潰瘍的因素眾多,主要劃分為4 點: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過量分泌胃酸、過量促胃液素與產生自由基,就目前而言,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公認的引發慢性胃潰瘍主要原因,其內部含有的細胞毒性基因A、空泡毒素均會導致胃潰瘍的發生,而過量分泌胃酸會侵蝕胃粘膜,促胃液素則會加重胃部黏膜的受損程度,自由基具有強氧化作用,會加重細胞損害程度;對慢性胃潰瘍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十分有必要,其可以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于樹立正確的疾病保健意識,可以養成良好且有規律的生活作息習慣,大大降低了胃潰瘍的復發率[9-10]。
結合數據:就研究組而言,其護理總有效率、生活質量評分、護理質量評分與護理滿意度評分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性顯著;由此可見,對慢性胃潰瘍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可以提高護理質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能夠起到輔助性治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