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明 郭莉媛
子宮肌瘤(myoma uterus)又稱為纖維肌瘤、子宮纖維瘤,在孕齡期女性中發病率達20%~30%,惡變率為0.40%~0.80%[1],常見臨床表現為白帶增多、月經改變、下腹包塊、不孕等,對女性健康造成較大影響。目前,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以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為主,傳統開腹手術創傷較大,可加重患者機體炎癥應激反應程度,導致術后恢復緩慢。隨著微創理念的不斷深入,宮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逐漸應用到子宮肌瘤患者的手術治療中,宮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憑借其創傷小、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以及安全性高等優勢逐漸普及。研究發現,血清C-反應蛋白(CRP)在手術治療后可呈高表達狀態,且與炎癥應激反應程度呈正相關[2]。據此,本研究探討宮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血清CRP 表達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120 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婦產科學(第9 版)》中子宮肌瘤相關診斷標準[3];②經宮頸細胞學、B 超等檢查確診;③無其他宮頸、子宮內膜疾病者;④治療前3 個月內未使用任何激素類藥物;⑤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相關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伴其他系統嚴重臟器疾病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合并精神障礙者;④存在手術禁忌證者。根據手術方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60 例,對照組年齡24~55 歲,平均(32.78±4.14)歲,病程2~6年,平均(3.12±1.63)年,子宮肌瘤0 型38 例,Ⅰ型20 例,Ⅱ型2 例。研究組年齡25~54 歲,平均(32.65±4.19)歲,病程2~7年,平均(3.24±1.87)年,子宮肌瘤0 型37 例,Ⅰ型21 例,Ⅱ型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研究組實施宮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術前完善相關檢查,通過B 超和宮腔鏡確定子宮肌瘤位置、數目以及大小,同時觀察子宮肌瘤與肌層位置,于陰道后穹窿處放置米索前列醇,以軟化宮頸,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對陰道進行常規消毒,擴展宮頸至11mm 左右,予以5%葡萄糖持續灌注,觀察子宮肌瘤基本情況,全面了解宮腔內情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電切術,Ⅰ型和0 型采用電凝電極或環形電極由里向外逐層切割,反復多次切割后可切除干凈,Ⅱ型可先切除突出部分,后連續變動宮腔內壓力,使用縮宮素加強子宮收縮,肌壁間肌瘤向宮腔內突出后,切除子宮肌瘤,術中需注意肌瘤表面大血管,當出現活動性出血時應立即采取電凝處理,手術完成后,用生理鹽水對宮頸進行沖洗,對患者宮頸等部位進行檢查,觀察宮頸形態是否完整,有無活動性出血,Ⅱ型子宮肌瘤術后應予以宮腔球囊壓迫止血。對照組實施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取仰臥位,麻醉滿意后,常規消毒鋪巾,切開腹壁,探查子宮肌瘤,顯露肌瘤,剝除肌瘤,縫合瘤腔及漿膜肌層,確認肌瘤剝除干凈后沖洗腹腔,逐層關閉腹腔,常規縫合手術切口,予以無菌敷料包扎固定。兩組術后均進行常規補液、抗感染等治療。
1.3 觀察指標①記錄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②記錄兩組術后切口感染、尿潴留、陰道出血、盆腔粘連、下腹脹痛等并發癥發生率。③術前及術后1、4、7d,晨起空腹抽取兩組靜脈血3ml,經3 000r/min 離心10min,取血清,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CRP 表達含量,操作過程遵循試劑盒(北京恩濟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說明書進行。
1.4 統計學方法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研究組手術時間、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h)住院時間(d)對照組 106.45±16.47 132.05±23.14 31.64±10.36 10.36±2.65研究組 72.64±12.56 78.98±20.65 17.47±9.41 4.65±2.14 t 12.644 13.255 7.842 12.985 P<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血清CRP 表達含量比較術后1、4、7d,兩組血清CRP 表達含量均先升高后下降,但研究組血清CRP 表達含量術后各時間點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CRP 表達含量比較(mg/L,±s)
表2 兩組血清CRP 表達含量比較(mg/L,±s)
注:與術前比較,*P<0.05
組別 術前 術后1d 術后4d 術后7d對照組 10.50±0.97 19.23±2.17* 17.30±1.51* 14.05±1.30*研究組 10.63±0.99 14.57±1.34* 11.29±1.08* 7.96±0.84*t 0.727 14.1532 25.0762 30.4780 P 0.469 <0.05 <0.05 <0.05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3.33%,低于對照組的16.67%(χ2=5.525,P=0.019),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目前子宮肌瘤的治療以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法為主,其中藥物治療只能縮小或抑制肌瘤生長,無法徹底根治肌瘤。肌瘤切除術和子宮切除術為現階段常見的手術方法,其中,子宮切除術適用于臨床癥狀表現明顯、肌瘤有惡變可能、年齡較大、無生育要求者[4]。肌瘤切除術是指切除患者子宮肌瘤,但保留子宮的一種手術,適用于有生育需求者[5]。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雖能根據患者子宮肌瘤具體情況進行手術方式的靈活調整,可有效保障治療效果以及適應證的廣泛性,但該手術創傷較大,術中出血量無法得到有效控制,若患者肌瘤數量較多或直徑較大時需要更大的剝離創面,術后易并發盆腔粘連,對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有不良影響,且該手術對患者內環境影響較大,術后恢復較為緩慢[6]。
隨著微創手術的不斷發展,宮腔鏡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宮腔鏡下可直觀、準確地判斷出子宮肌瘤大小、位置與數量,宮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創傷小、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短、對患者內環境影響小,術后恢復快,無需開腹,無需行子宮切口,不僅可降低患者術后疼痛,還可保留子宮完整性,保留患者生育功能,尤其適用于有生育要求者,在子宮肌瘤的治療中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該結果基本與既往報道相吻合[7]。
CRP 屬于一種炎性因子,當機體發生組織損傷時,血清中的CRP 表達含量顯著上調,因而臨床上常將其作為機體內炎癥應激程度的有效反映指標。研究證實,手術應激反應可引起CRP 高表達[8]。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4、7d 兩組患者血清CRP 表達含量均先升高后下降,但研究組血清CRP 表達含量術后各時間點均低于對照組??紤]原因為,相較于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而言,宮腔鏡手術僅需對患者行穿刺、宮腔鏡探查等即可實施瘤體剔除,故而不會對腹壁、盆腔、子宮等造成較大創傷,可明顯減少手術對機體的刺激,其有利于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減少炎癥因子的釋放,而這可能為宮腔鏡手術更利于促進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的一項重要機制。
綜上所述,宮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可明顯減輕患者機體炎性應激狀態,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