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南斯拉夫農業發展經驗的學習與借鑒

2020-06-05 02:44:29孔瑞雪黃志高
決策與信息 2020年6期

孔瑞雪 黃志高

[摘 ? ?要] “文革”結束后,國民經濟處于非常困難的時期。黨中央意識到必須探索新的發展道路改變國民經濟、尤其是農業發展嚴重滯后的被動局面。必須對外開放,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位于歐洲巴爾干半島的南斯拉夫在農業發展方面成果顯著,而我黨對于南斯拉夫社會主義性質的認同消除了學習借鑒其農業發展經驗的顧慮。在學習考察中認識到南斯拉夫農工聯合企業是改造小農經濟的“橋梁”,農業機械化是推動農業發展的“助力”,科學技術是“化”小農為現代農業的決定性動力,并積極在國內予以推廣。由于改革起步階段的復雜性,我國在學習借鑒南斯拉夫農業發展經驗時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體現出改革開放的曲折性、漸進性。

[關鍵詞] 南斯拉夫;“貝科倍”;農工商聯合企業;農村改革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0)06-0070-07

粉碎“四人幫”后,國家已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10年內亂,國民經濟處于非常困難時期。黨中央意識到必須探索新的發展道路、改變國民經濟,尤其是農業發展嚴重滯后的被動局面。當時,位于歐洲巴爾干半島的南斯拉夫(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先行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實施工人自治制度促進經濟發展,農業領域也踏入到快速發展軌道,這引起了我黨的高度關注。而此時我黨對于南斯拉夫社會主義性質的認同也消除了對其經濟發展經驗學習借鑒的顧慮,多個訪問團相繼前往參觀考察,重點學習他們在農業發展方面的經驗,為國內農村改革、農業發展提供參考借鑒。改革開放40余年來,國內學術界對農村改革起始、農業發展歷程以及成就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少有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學習借鑒其他國家農業發展、農村建設經驗的探究。本文嘗試梳理與分析一二。

一、借鑒緣起:國內外現實形勢促使下的對外探尋

“文革”結束后,國內經濟形勢嚴峻,全黨全國人民迫切期待恢復國民經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目光投向國外,學習借鑒國外經濟建設經驗,加快國內經濟發展。此時,黨中央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認同消除了諸多顧慮,中南兩黨、兩國交流開始出現正常、全面、深入的勢頭。國內農村改革已經啟動,學習借鑒國外的農村發展是當時向外探尋的重要內容。

持續10年之久的“文革”“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1] 808,“科學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愈拉愈大”[2] 86。國內經濟據估算“僅是國民收入就損失了五千億元”[1] 290,“我國國民經濟一度瀕于崩潰邊緣”[2] 86。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農民和工人的工資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產力沒有多大發展”[3] 115。在深刻總結建國以來歷史經驗和反思“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基礎上,鄧小平鮮明提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總要通過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來體現。”[4] 329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毅然摒棄“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實現黨的工作重心轉移,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建設。鄧小平認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必須在世界的坐標體系中觀察中國的發展,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他要求“走出去看看世界各國的發展面貌”“好的也看,壞的也看,看看人家的現代工業發展到什么水平了......好的經驗,我們應當把它學回來”[4] 305。鄧小平在不同場合多次批評“把引進世界上一些先進成果都譴責為‘洋奴哲學”的錯誤觀點[4] 200,反復強調“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2] 91,發展經濟要“把世界上最先進的科研成果作為我們的起點”[2] 129。在這一背景下,中央提出要組織好出國考察工作,派人“出去看看”以便“知道世界是什么面貌”[5] 8,鼓勵各級干部、經貿和科研團隊出國學習交流。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掀起一股“出國考察”浪潮,其中同屬社會主義陣營先行改革的南斯拉夫則成為重點訪問國家之一。鄧小平也曾表示“南斯拉夫有很多好經驗,我們正在研究、學習,我們要參考這些經驗”[4] 689。

鄧小平關于“走出去”的觀點代表了當時黨內的主流思想,但“向哪走”“如何走”成為中央決策層思索的一個重要問題。此時,國內對“洋奴哲學”的批判和“真理檢驗標準”問題的討論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也進一步促使中央決策層將目光轉向國外,探尋改革開放最佳模式的決心。從中央領導層到地方黨政部門,從科教文衛體到財經、農業各類訪問團紛紛走出國門,“兵分三路”對當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改革中的東歐國家進行“探路”。在對東歐國家的訪問中,南斯拉夫則顯得尤為突出。由于歷史上南斯拉夫共產黨的“特立獨行”,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曾引發爭議和分歧。我黨在20世紀60年代曾公開批評南斯拉夫自治改革是脫離社會主義道路的邪路,指責其“由于鐵托集團的叛變,南斯拉夫的社會制度就一步一步的蛻化變質了……沿著修正主義的道路越走越遠了”[6] 32。認為南斯拉夫共產黨的做法背離了馬克思主義,脫離了社會主義。隨著我黨解放思想,正本清源,并修正政黨交往的標準,使得中南雙方交流逐漸廣泛和深入,促進了兩黨兩國關系的融洽,對南斯拉夫自治改革道路有了客觀、公允、全面的認識。1978年3月,以李一氓為團長,于光遠、喬石為副團長的中央訪問團前往南斯拉夫開展為期3周的考察,對南斯拉夫政治改革、經濟體制、農業發展狀況等方面進行廣泛調研。在訪問結束后提交的《中國共產黨黨的工作者訪問團對南斯拉夫考察的報告》中指出“南斯拉夫不失為社會主義國家,南共不失為走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的黨”“同樣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可以有多種模式”[7] 19。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了這份報告后,肯定訪問團對南斯拉夫國家性質和改革方向的判定,認為南斯拉夫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8] 38。這消除了我黨在對南斯拉夫學習借鑒時因意識形態隔膜而產生的顧慮。在隨后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改革建設的考察學習中,我黨表現得更為積極。70年代末期,尤其是時任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訪南后,我國對南斯拉夫的交流訪問達到了峰期,“在出訪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出訪年平均增長率最快的是南斯拉夫(45%)”[9] 33。

中國改革首先從農村啟動,這使得我國在考察南斯拉夫改革發展經驗時,尤為重視對其農業發展經驗的學習借鑒。受“文革”影響,我國農業遭到嚴重損害,農村基層組織較為混亂,農業基礎相對薄弱,農民生活非常艱難。鄧小平在和地方領導人談話時也坦誠“我們太窮了,太落后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4] 80。面對農業發展既不能滿足國民經濟需要,更不能適應新時期總任務要求的狀況,地方和中央“不謀而合”地開始探索加快農業改革發展的途徑。安徽、四川兩省率先從“普及大寨縣”“農業學大寨”的模式中突破出來,結合本省農村發展實情“對癥下藥”,試行新的農村經濟政策和農村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很快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逐步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進而在全國引起了連鎖反應。隨著“農業學大寨”運動的式微和各地對農業發展途徑的摸索,改革的勢頭在農村蔓延。在隨后開展的撥亂反正過程中,批判了“四人幫”在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方面散布的極“左”言論。《人民日報》連續刊登《狠批“四人幫”,發展生產力》《黨的農村經濟政策不容破壞——批判“四人幫”破壞農副業生產和農村市場的罪行》等多篇文章,助力推動農業和農村改革,為家庭副業、集市貿易、社隊企業等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做法正名。在1978年7月和11月召開的國務院務虛會和中央工作會議上,農業問題作為第一大主題被集中討論。中央決策層和農業相關部門負責人深刻總結和反思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我國農業問題的這種嚴重性、緊迫性,必須引起全黨同志的充分注意”[1] 178,必須對“政社合一”的管理體制、“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模式進行改革。其后在三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中指出,在落實農村相關政策,改革僵硬體制的同時要“認真學習國外的一切先進經驗,精心作好全面規劃”[1] 194,“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徹底改變農村落后面貌”[1] 193。在這一背景下,南斯拉夫農業建設經驗自然成為我國對外學習借鑒的重點。

二、借鑒內容:綜合考察下的南斯拉夫農業發展

恢復國民經濟首先要把農業搞好。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發展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全局,“農業必須有個更大更快的發展”[10]。因此,學習借鑒南斯拉夫農業發展經驗成為出訪考察的重要內容。通過多個門類訪問團的全面考察,對南斯拉夫農業建設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尤其是感受到南斯拉夫組建農工聯合企業,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通過科學技術改造小農經濟并轉化為現代化農業的重要性。

其一,南斯拉夫農工聯合企業是改造小農經濟的重要“橋梁”。二戰后,南斯拉夫開展土地改革,沒收大地主、銀行資本家土地,其部分歸全民所有,部分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貧苦農民歸私人所有。由于個體農戶耕地分布零亂,影響到農業規模化發展,農業產量難以滿足南斯拉夫人民的生活需要。為此,南斯拉夫共產黨下決心對小農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填補個體農戶和社會所有制農業之間的差距,推動農業生產一體化和社會化進程,大力提高農業生產力。幾經探索,南斯拉夫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后期找到一種既能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又能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具有社會所有制性質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并隨即在十幾年內推廣發展為現代化的農工聯合企業。其中最為中國所熟知、印象深刻的是貝爾格萊德“貝科倍”(PKB)企業,因其規模較大,產出可觀,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被譽為貝爾格萊德的“大廚房”。“貝科倍”等農工聯合企業具有小農經濟無法比擬的生產能力,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優越性。作為社會所有制的聯合企業,擔負著組織和帶領個體農民,“使農民自愿地同企業進行‘聯合勞動,以提高生產、增加收益”[11],使之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任務。個體農戶可以通過三種方式同農工聯合企業建立生產聯系,“第一種是簡單的購銷關系,企業向農民出售優良品種,提供機械化服務,農民向企業付現款;第二種是企業向農戶提供貸款和技術,簽訂合同,農戶有義務把產品賣給企業;最后一種較高級的形式則是農民將土地、資金等生產資料部分或全部同企業聯合,生產收益按投資比例來分配”[11],合作農民(與農工聯合企業建立生產聯系的個體農民)在經濟上享受優惠貸款政策、免交土地稅;在政治上具有同聯合企業工人同樣的權利和義務。為避免因改造小農經濟過快過激帶來的消極后果,南斯拉夫農工聯合企業采取“自愿、民主、逐步過渡和物質利益”[12] 18的方式對待個體小農經濟,避免對農民強拉硬拽。雖然這樣有一個過程,但實際上卻是農戶最樂于接受并且能夠主動參與社會主義改造的最佳方式。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這種企業全國約有2600多個”[12] 19,“在克尼亞日瓦茨地區,幾乎全部個體農民都已同農工聯合企業建立合作關系”[12] 19,包括“貝科倍”在內的農工聯合企業“在使小農經濟最終過渡到社會所有制的長途中,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11]。

其二,農業機械化是推動農業發展的基礎“動力”。經過幾十年的自治改革,南斯拉夫經濟建設尤其農業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農業生產水平躋身于東歐國家前列。中國農業考察團在對貝爾格萊德、馬其頓共和國等地區考察中,了解到“南斯拉夫農業獲得如此迅速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原因是大力實現機械化”[13],為農業“騰飛”插上“金翅膀”。二戰前,南斯拉夫是個落后的農業國,為數不多的農業機械也在戰爭中被毀壞。到了戰后,拖拉機等農機設備稀缺且零部件難以實現配套生產,使得恢復和發展農業基本靠人力,“直到1975年農業機械化問題才開始提上日程”[13]。雖然南斯拉夫在農業機械方面起步較晚,但由于國家采取多方有利措施,大大提高了國內農業機械水平。在工業起步初期,南斯拉夫一方面聘請外國專家指導本國工業建設,引進國外先進機器、改造舊設備,堅持自主設計適合本國國情的農機產品;另一方面,利用國內豐富的自然礦產資源,大力發展煉銅冶金行業,為生產農具機械提供充足原料。在大力發展農機制造業的同時,南斯拉夫注意發展火電和水利行業,為農業發展提供基礎動力支持。經過幾年的推廣發展,“南斯拉夫的農業機械化程度已達70%以上”[14],“從耕耙、播種、中耕、排灌、植保、收獲、運輸到烘干入庫,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15]。農業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和便捷化,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糧食產量也迅速提升,“據報道,一九七七年,南斯拉夫小麥平均畝產提高到四百六十六斤,比解放初期的一九四六年增加了兩倍多;玉米平均畝產提高到五百六十六斤,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三倍多。玉米的總產和單產,均居歐洲各國的前列”[15]。南斯拉夫實現了從鐵鍬、鋤頭的小農耕作方式到機械化、規模化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從一家一戶的傳統畜牧養殖到現代化養殖農場的轉變。新華社記者應邀前往貝爾格萊德觀看甜菜地機械化收割時也不禁感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科學就是生產力。”[16]

其三,科學技術是“化”小農為現代農業的決定性動力。農業機械的普及推廣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產量,但這僅是在農業生產的“量”上實現了突破,而要在農業現代化方面實現“質”的飛躍,還需要農業人員素質的高水平化和農業技術的科學化。為此,農工聯合企業為提高農機工人的文化程度和技術水平,采取開辦夜校等方式開展技術培訓。“據統計,僅埃姆梯拖拉機廠就自設農機院校,從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七五年,共輪訓五千八百多人次”[15]。同時,各企業多渠道開展農業生產教學,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牧養殖方面予以重點講授,使農業生產人員能夠增長知識和見識,更加有效地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農工聯合企業負責人向訪問團介紹“貝科倍”生產經驗時也多次強調,“科學研究是推動生產發展的強大動力”,科學研究部門是農業發展的最強“大腦”[17]。在20世紀70年代末,南斯拉夫已擁有一批實力較強的農業研究所,培養了一批本領過硬、素質較高的農業科研人員,在良種的開發培育和化學肥料的研究創新方面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科研部門培育的雜交品種不僅供國內推廣種植,還在國外進行注冊登記,申請專利,占據了國際農業品種市場的份額。在南斯拉夫農業發展中,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使農業生產達到較高水平。優良的品種基因庫、先進的農業科研機構以及高素質的科研隊伍構成了頗具特色的南斯拉夫農業,推動南斯拉夫農業朝著現代化農業方向發展。

三、借鑒指引:我國對南斯拉夫農業經驗的學習與借鑒

南斯拉夫農業發展經驗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關注,尤其是農工聯合企業發展經驗更是為我國當時農業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1978年8月,作為對鐵托總統訪華的回訪,時任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率領中國黨政代表團對南斯拉夫開展訪問,并借此行程對南斯拉夫經濟建設進行考察學習。期間,代表團對南斯拉夫利用國外貸款、開展對外合作貿易等促進經濟發展的做法極為稱贊,尤其對“農、工、商‘一條龍”[17]的農工聯合企業印象深刻,認為在中國四川也可以搞一個“背靠背”(即“貝科倍”),北京也可以搞幾個[18] 73。代表團回國途經新疆時,特別強調了新疆地廣人稀,糧食單產很低,潛力很大,“要學習南斯拉夫辦‘PKB農工聯合企業的經驗,農場可以開墾荒地,買機器,搞糖,搞食品加工,養奶牛,搞奶制品等”。時任新疆第一書記的汪鋒聽到指示后,表示“要大規模地開辦商業、搞好服務業”[19]。我國隨后派出農業代表團赴南斯拉夫開展專題考察,在回國后提交的《關于貝爾格萊德農業聯合企業的考察報告》中提到“辦企業,不能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只能用經濟的辦法”[20] 102。南斯拉夫農業聯合企業在管理上由工人自治,自負盈虧;分配上,在防止行業收入差距擴大的基礎上貫徹按勞分配原則;生產模式則采取生產、加工與銷售“一體化”的方式;同時,“盡可能采用世界上的先進科學成果”[20] 108。考察報告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對如何學習“佩卡貝”(即“貝科倍”)經驗提出5點建議:第一,“佩卡貝”要依靠群眾辦企業的民主精神,維護核算單位的自主權;第二,國營農場有良好的基礎,更適合學習“佩卡貝”“一體化”經驗;第三,人民公社應在原有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加工廠,歸公社經營;第四,鑒于中南兩國的經濟體制還不相同,對“佩卡貝”經驗的學習需要先行試點;第五,除中央布置的試點省市外,再增加河南、河北、吉林、遼寧4個省的試辦點[20] 108-109。

在農業訪問團的建議和中央領導層的批示下,國務院于1978年9月22日召開“人民公社、國營農場試辦農工商聯合企業座談會”。會議要求“根據我國的特點,總結自己的經驗,汲取南斯拉夫農業聯合企業的一些經驗,在人民公社、國營農場試辦農工商聯合企業,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21] 46。鑒于商業在農業發展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會議決定將我國農工聯合企業命名為“農工商聯合企業”[18] 74。與會人員認為開辦農工商聯合企業“要用經濟的辦法管理企業,按經濟規律辦事;聯合企業實行民主管理,擁有經營自主權;要認真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21] 47-48。這些革新性觀點體現了我國當時對學習和借鑒南斯拉夫農工聯合企業建設經驗的態度,也表明了黨中央開始對計劃經濟體制做出相應改革的初衷和嘗試。會議結束后,新疆、江蘇、山西等10個地方陸續開展試點工作。據統計,“截止到1980年10月,農工商聯合企業增加到698個”[18] 76,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一大景觀。

在當時我國經濟體制還是以計劃經濟為主的時期,開展農工商聯合企業的經營管理具有創新的嘗試,既有著同南斯拉夫“貝科倍”相似的方法,也反映出我國當時特定時期的“本土特色”。一方面,在組織機構上,我國農工商聯合企業借鑒南斯拉夫聯合企業的“聯合勞動基層組織、聯合勞動組織、聯合勞動復合組織”[20] 100綜合體管理經驗,結合各個農場特點實行三級管理體制,分工明確,相互合作,民主管理;在生產經營方式上,按照“把農業、畜牧業同食品加工業、商業密切結合起來”[22] 123,按 “農、工、商‘一條龍”[17]的生產方式開展專業化、現代化生產;在核算和分配方式上,“企業內部各核算單位之間應實行嚴格的合同制”[21] 47“職工和社員的勞動報酬,不論實行工資制或工分制都必須體現多勞多得,有獎有罰”[21] 49。另一方面,與南斯拉夫“貝科倍”的形式也有不同,我國農工商聯合企業更多的是在國家政策的傾斜扶持下得以“生根發芽”。農工商聯合企業的試點工作得到快速推廣,對“加速農業現代化,逐步縮小三大差別”[21] 46起到了一定的促動作用,同時城鎮商業網點的增多也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物資供應,活躍了市場,也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

但是,由于受當時特定的經濟體制、社會環境、思想觀念等影響,作為“舶來品”的農工商聯合企業的引進與試辦并不十分順利,遇到了不少實際困難,也招致了許多非議。以新疆某墾區為例,當地商業部門不時以文件、規定為由,為難和排擠聯合企業的運營,阻礙其原材料和商品運輸,導致產品堆積滯壓,加大了損耗,使得企業效益并不理想。在經濟利益分配時也存在各個部門的“爭利”現象[18] 75,這些情況在其他試點地區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盡管政策指令中的農工商聯合企業擁有經營自主權,生產經營也理應以市場為導向,但當時經濟體制的限制和計劃觀念的束縛迫使農工商聯合企業在現實生產中不得不“退一步”以圖生存,使得開辦農工商聯合企業的初衷及其成效大打折扣,甚至難以為繼,不得不重走老路。這也反映出我國農村改革特別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新生體制、新生事物與舊有體制、舊有事物的比較、較量和揚棄中前行,在改革和創新的漸進中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對南斯拉夫農業發展經驗的學習和借鑒,雖然在特定的環境下走了一段彎路,甚至“水土不服”,但符合鄧小平關于改革開放要“敢闖敢冒”的思想,給時代留下了一段記憶。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5] ?黃志高.改革開放初我國的對外出訪與經濟發展思路轉變[J].天中學刊,2016,(2).

[6] ?人民日報編輯部,紅旗雜志編輯部.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嗎?—— 三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7] ?王蘭潔.中國改革開放的“偵察兵”——1978年的出訪高潮與改革開放的醞釀[J].廣東黨史,2009,(3).

[8] ?劉艷.改革開放初的高層出國考察[J].黨史文苑,2014,(10).

[9] ?黃一兵.鄧小平與新時期改革事業的啟動——以對外交往的轉型為線索[J].中共黨史研究,2004,(4).

[10] ?新華社.首先把農業搞好[N].人民日報,1977-01-05.

[11] ?迎秀.貝爾格萊德的“大廚房”——訪“貝科倍”農業和食品加工聯合企業[N].人民日報,1978-08-23.

[12] ?周勤淑.南斯拉夫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J].世界經濟,1978,(2).

[13] ?新華社.南斯拉夫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迅速發展,與解放初相比小麥增產兩倍多玉米增產三倍多[N].人民日報,1978-01-05.

[14] ?新華社.大力制造農機精心培育良種加強科研工作,南斯拉夫農業生產獲得迅速發展[N].人民日報,1978-08-26.

[15] ?新華社.南斯拉夫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平均四百五十畝耕地一臺拖拉機,每個勞動力產糧八千多斤[N].人民日報,1978-08-22.

[16] ?丁翔起.在甜菜地里[N].人民日報,1978-11-04.

[17] ?徐坤明,楊成明.“貝爾格萊德農業聯合企業”初步調查[N].人民日報,1978-12-29.

[18] ?劉艷.農工商聯合企業的回顧與思考(1978-1983)[J].中共黨史研究,2015,(2).

[19] ?汪鋒.解放思想,加快新疆的建設速度[N].人民日報,1978-11-04.

[20] ?中國農業代表團.國外農業考察報告(三)[M].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21] ?農墾部政策研究室.農工商聯合企業資料選編:第一集[M].北京:農墾部政策研究室,1980.

[22] ?辛農.我國各地試辦農工商聯合企業情況匯編[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1.

[責任編輯:鄒立鳴]

Abstract: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national economy was in a very difficult period.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realized that it was necessary to explore new development paths to change the passiv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national economy, especiall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seriously lagging behind. Must be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learn advanced foreign technology and experience. Yugoslavia, located in the Balkans in Europ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our party s recognition of the socialist nature of Yugoslavia has eliminated the concern of learning from its experienc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study and inspection, I realized that the Yugoslav agro-industrial complex is a "bridge" to transform the economy of small farmers,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a "helper"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decisive driving for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mall farmers into modern agriculture, and actively promotes it in China .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initial stage of reform, the phenomenon of "unacceptable soil and water" emerged when China learned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Yugoslavia, reflecting the tortuous and gradual natur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Keywords: Yugoslavia; "Bekobe";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joint enterprise; rural re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干综合|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95在线 |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欧美日韩午夜| 在线中文字幕网|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国产色伊人|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国产在线专区|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免费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免费高清毛片|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欧美色综合网站|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婷婷|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国产拍在线|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久久黄色视频影|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国产第二十一页|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久久国产av麻豆| 国产99在线|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91视频99|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欧美a在线看|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 911亚洲精品|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护士|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