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
近年來,我國教育出現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新名詞:先進理念校。一些被認為是先進理念校的中小學,或者有機構認證;或者受到社會追捧。這些學校所奉行的先進理念,有何特點?或者說,這些學校所謂的理念,“先進”在哪里?四川省廣元市范家小學是一所位于大山里的農村小學,其獨特的辦學理念與學校成長被稱為新時期的“范家小學現象”。
自己出題自己考
知名演講人羅振宇2019年1月在深圳衛視《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講到了四川省廣元市范家小學的故事:當人們提起留守兒童,總覺得這是一群前途渺茫的孩子,然而,所有最先鋒的教育理念,在這所山區小學都能看到。教育回到了初始目的——育人。
隨著這一場演講,范家小學火了。該校是一所位于廣元大山里的農村小學。13位老師,43名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山區”“留守兒童”“村小”這幾個關鍵詞讓人們意識到,這是一所與眾不同的學校。
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學者何帆這樣評價這所學校:中國教育理念最先進的學校,不是北京或上海的公辦名校、國際學校,而是四川這所大山深處的農村小學。
范家小學校園不大:一個小操場,兩棟相連的3層樓房:一棟是教學樓,一棟是住宿區。除去幼兒園,大部分學生為留守兒童,他們周一到周五住在學校,一周回家一次。學校在一片小型村落的背后,倚著山腳。校長張平原對學校充滿自信:“在這里不評三好學生,我們不把成績看成是最重要的。”
隨便走進一間教室,一定會受到孩子們問好,無論誰,都能跟你聊上幾句。老師不在,學生能自己做練習,背英語也能當成游戲玩;飯后,他們會在教室的沙發上一本本翻著書架上的書;課間,小操場能瞬間變成“花果山”;睡覺前,一年級的小個子們能自己端著臉盆去洗漱,然后,鋪好被子安靜入睡。無論何時,孩子們臉上總是掛著微笑。
從范家小學畢業,升入廣元寶輪中學的羅雨欣,至今記得一次對外接待活動對自己的改變。她在那次接待中擔任學生講解員。她突然發現,講解之后,自己“一下變得開朗了”。李明杰與羅雨欣同班,他眼里的變化是教室里有了書,課堂能夠走到校外。升入初中后,李明杰和羅雨欣給人最大的印象是優秀和陽光,現在一個是生活委員,一個是語文課代表。另外兩位同樣是范家小學升上來的李文婧和雷含波,成績都處于年級前列,李文婧還是副班長,喜歡組織活動,性格很開朗。
學校和學生的自信來自哪里?
張平原于2014年當上范家小學校長,之前的20多年,與許多鄉村教師一樣,他沒有關注“走出去”的機會。他表示:“農村孩子起點低,那我們就不追求成績,這個社會除了極少的科學家外,更多的還是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給他們自信和陽光,給他們良好的素質,他們今后也一定會是優秀、體面的勞動者,一樣為社會做貢獻。”
在這所學校,考試不重要——學什么就考什么,自己出題自己考,除了小升初考試和廣元市抽測,學校不參與校外的其他統一測驗。因為人少,考完當場老師就能判出對錯,再一對一地給每一個學生講評。學校不參與“三好學生”的評選,而是用“美少年”代替,可以是運動美少年、勤勞美少年、友善美少年、文明美少年、陽光美少年,等等;總之,對于評價學生,學科成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與自己相比是不是有了真正意義的進步。
八十、九十分就夠了
張平原說:“我們的學生基礎差,起點低,但學習成績是唯一的嗎?八十、九十分就夠了!科學家要有人當,可畢竟是少數,社會分工千萬種。現實生活中,許多成績好的找不到工作,而不少成績不好的卻干得很好。”
都說農村教育資源少,但在張平原看來,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在農村,孩子們能接觸鄉村,走進大自然,比城市里自然資源多。發揮這一優勢,學校開發了許多校本課程,培養了孩子的交流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也增進了他們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
范家小學的課表上,語文、數學等課程集中在上午,下午的時間則在音樂、美術、體育等藝術課程上,另外,則是大量的鄉土課程和項目學習。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校園不該只是學習課本知識的環境,“玩”也該是重要的方面。“玩甚至比學更重要!當然,也要讓他們玩得開心,玩得有水平。”
每周三下午,學生們就離開校園,行走在田間。一項鄉土課程從2016年春季學期開始,一直持續至今。
教師楊秀麗說起了這門課的初衷:“一開始帶著孩子們出去玩,采野菜,大家都很興奮,但很多野菜學生都不認識。我們就利用這個機會,讓孩子們認識野菜,采回來后再形成圖文,讓他們自己查閱資料,弄清楚每一種野菜的名稱和價值,做成一個家鄉的野菜課題,最后大家再一起把野菜炒著吃。”
《家鄉的植物》《家鄉的野果》《村里的老井》《微型水電站采訪》《留守老人調查》……眾多課題就在隨后進行了。根據不同年級開展不同的課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采集樣本,然后畫出圖來,做成卡片,形成文字,再講述出來。一時不懂的,要自己去求教村民,在玩耍中,鍛煉孩子的綜合素質。
項目式學習是另一項學校課程,這是一個持續性的學習過程。比如“豆”的學習,就要求學生找到家鄉的各種豆類,了解豆的演變,找到與之相關的字、詞、詩句,之后,再將這些豆的種子種入土,等它生根發芽,看它破土而出。因為季節不一樣,有次學生們播下的黃豆沒能生長,但發豆芽則是可以的。然而,這并不那么容易。師生共同嘗試了兩三次才終于發出豆芽。最后,師生一起吃了頓豆芽菜。
生源流失成就先進理念
經濟學家何帆認為,范家小學把鄉村小學的劣勢變成了優勢。農村學校的學生流失嚴重,老師的編制額度又不會隨著學生的流失轉走。于是,師生比越來越高,就有條件能讓老師給予每個學生更多的關注。反觀城市里的學校,都是大班大校,教師難以關注每個學生。由此看來,小班才應該是未來的趨勢。學校的最佳規模,應該是師生互相熟識。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農村教育研究中心原主任王麗偉,曾多次探訪范家小學。在她看來,范家小學之所以能被廣泛認可,是在于它的理念、制度和實操,都貫通一致。“這可能就是未來農村學校、農村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口,甚至是道路和方向。”王麗偉覺得,“原來講到農村教育,就會從扶貧的角度講起,認為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是給它補錢、補資源。范家小學帶來的啟示,則是教育改革、教育探索與理念創新。”
范家小學所在的茍村有529人,留守在家基本為老人和小孩。2014年的數據顯示,利州區全區學生人數在200人以下的學校,共計14所,其中12所不足百人,農村微型學校超過四分之一。農村學校生源流失,使得小班教學在這里真正實現。四年級僅有5名學生,人數最多的一年級也僅有12人。43個學生對應13名老師,平均一名老師帶3個學生,這個師生比例,是所有城市學校不可企及的。高師生比,就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老師的周密關注。在每周的教師例會上,張平原要求并檢查老師們改變以往的大班授課教案,知識點要盡可能拆分開來,照顧到所有人,學生則可以站著,甚至坐在沙發上上課。
“第一年教育局問我需要什么支持,我提了20萬元。”張平原說,利州區教育局批了下來,這筆錢至今每年都有。20萬元帶來的改變,從一間教室開始。原先破舊的墻面、布滿電線的冰冷教室有了色彩,單一的空曠空間被分成了閱讀區、教授區、寫作區、獨處區。教室內多了書架、小茶幾和沙發,逐漸有了空調、電子黑板和電腦,乃至現代化的錄播系統和學生人手一塊的平板。現在有“不同色彩的教室、原木色的桌椅、落地的空調、接入互聯網的電腦和電子黑板、人手一塊的平板”,這絕不是普通村小能有的。
六年級的一堂數學課上,教師王畢衛將當堂需要講解的試卷投放到電子黑板上。通過電腦隨機抽到的學生一個個走上前臺,臨時扮演小老師。一堂課下來,所有學生都能被抽到。
楊秀麗是一年級的語文老師,教材版本的改變讓這些剛剛離開幼兒園的孩子們感到吃力。幾乎大半個學期,她在一對一進行教學。孩子們從學期開始是二三十分成績,到期末,所有人都能及格。
更多的教師,更少的學生,除了把硬件提升到很高程度,還給每個學生機會展示自我,接觸社會。這給學生們帶來的是由內而外的自信。對于學生們這種潛移默化的成長,成都的家長十分認可,已經有不少成都學生被父母安排轉學到這所山村小學接受理想中的現代教育。
教育實踐出“品牌”
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創新型學校都備受關注。人們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不必標準化,唯有創新才能改變教育,繼而改變世界。因此,創新型學校被視為未來教育的方向。
經歷多年發展,創新型學校開始走向不同的方向,有的仍在路上,而有些學校必須開始經歷變革。
2010年,美國出現了一所把世界當作教室的高中,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旅途中的學校”——Think Global School(下稱TGS)。TGS位于美國舊金山,是一所私立、非營利的世界性移動寄宿制高中。這座學校的特色是,學生在每個學年都可前往三個不同的國際性大都市學習。在新生畢業的時候,學生已在12個不同國家的12個不同城市生活過,體驗了12種不同的文化。TGS秉持小班教學理念,班級規模控制在10人左右,師生比僅為1:4,這為個性化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TGS專門的教職人員會隨學校一起到不同的地方教學和生活,并且,每個城市的接待學校還為 TGS 提供圖書館和生物、物理和化學的實驗室,以及為某些學術課程和演講嘉賓準備的教室。TGS創始人表示:“TGS將塑造學生的創造力、思維能力和領導能力,并最終使學生成為優秀而有責任感的世界公民。”2021年,中國將成為該校新的教學目的地。
廣州越秀區朝天小學的辦學理念是:明德歸仁。朝天小學前身是清朝政府于同治三年(1864)創辦的廣州同文館,1993年定名為朝天小學。學校秉承“明德歸仁”的校訓,弘揚“今天我以朝小為榮,明天朝小以我為榮”的精神。“明德”“歸仁”四個字強調德育的重要性。教育改革要重質量、重特色,同時需繼承本校的光榮傳統。
到底該辦什么樣的學校呢?縱觀各類名校的辦學理念,內容各異,但細辨又有共同點,不同程度地強調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科研興學、質量強校等普適理念,同時聯系本校實際,強調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傳統性與發展性的統一,及簡明性與適用性的統一。辦學理念是引領學校發展的靈魂和支點。
提出辦學理念只是開始,重點是在教育實踐中讓其服從于檢驗標準,內化為共同愿景,外化成治校制度,升華為學校文化,體現在課程教學中,一以貫之。唯有如此,先進的辦學理念才能對內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對外成為核心競爭力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