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黎明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橫林實驗小學創辦于1906年,原名“武進縣安尚鄉第二國民學校”,當地習慣稱之為“安尚學堂”,歷盡滄桑,薪火相傳,迄今已有114年的歷史。近年來,學校通過查詢地方志,并多次與專家論證,提煉出了“安如山,尚如水”的文化理念。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有特色的德育活動,寓豐富多彩的德育內容于學校整體育人的大氛圍中,促使學生品格培養和素質提升。安尚學堂已成為涵育學生“山水”品格之鄉土場域。
項目緣起
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文化自信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立足的鄉土文化:鄉景、鄉親、鄉事、鄉音、鄉味、鄉俗,都已深入產生對于兒時的單純心靈和深刻的記憶,是童年相伴相隨的一方天地,自然就會鄉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而歷史上,源遠流長的吳文化中最為璀璨的部分當屬良渚文化,淹城、戚墅堰圩墩、橫林青城墩等遺址,泰伯奔吳、季子讓國等故事,無不訴說著這里豐厚的多元化文化內涵。
成全學生成長的現實需要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時代,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需具備一定素養。加強對孩子創造力、創新力的培養,更要讓孩子有擔當精神、責任感,有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橫林實小“安如山,尚如水”的文化理念,是將文化傳統與現代意識相融合的。“安”,即安定、安心,“安如山”即堅守教育的狀態,卸下教育的功利性,洗凈教育的鉛華,還原最樸素的育人至理;“尚”,指崇尚、追求,“尚如水”即探尋兒童的本真,崇尚水的靈動與博愛。在安尚文化熏陶下,學校育人目標定位為:培養堅毅樸素、靈動博愛的人。
核心概念
安尚學堂:植根于橫林實小百年文脈,依托于“安如山,尚如水”的文化理念,通過尋鄉土歷史之根,尋鄉親鄉情之根,促進故土情懷的價值體認,以體驗活動為載體、以自主合作為主要方式,促使學生形成真實樸素、智慧靈動、獨立堅毅、博愛擔當的品格。
“山水”品格:與“安如山,尚如水”文化理念相契合,在安尚學堂深厚文化積淀滋潤下形成的,兼具山的堅毅、樸素和水的靈動、博愛的品格特質。
場域:此處特指教育場域,指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參與者相互之間所形成的一種以知識 (knowledge)的生產、傳承、傳播和消費為依托,以人的發展、形成和提升為旨歸的客觀關系網絡。其要素包含客觀性的場域(充滿意義的世界)和主觀性的慣習(性情傾向系統),“場域”與“慣習”之間是一種通過實踐為中介的生成或建構的動態關系。
安尚學堂涵育學生“山水”品格,是指通過建構“安尚學堂”這一特定育人場域,引導安尚學子在這一場域中主動體驗、實踐,逐步形成和鞏固堅毅、樸素、靈動、博愛的品格特質的育人過程。
建設目標
一是開發豐富的育人資源。植根安尚學堂百年文脈,充分挖掘橫林鄉土文化資源,編寫校本課程,引領學生全方位體驗家鄉文化的豐盈。
二是探索體驗式育人途徑。基于研學、講堂等方式,在調查、探究、創作、實踐等體驗過程中,將潤物無聲、上善無痕的理想滲入身心,培養學生堅毅樸素、靈動博愛的山水品格。
三是開辟分享式成長平臺。建立多方聚力的師資團隊,利用線上線下、校內校外、家庭社區多維育人平臺,引領學生了解家鄉悠久鄉史、淳美鄉音、魅力典故、多彩民俗、卓越鄉人、璀璨非遺、地方游戲等資源,將家國情懷種進學生心田。
四是拓展開放性體驗空間。統籌橫林及周邊地區的育人資源,建構“安尚學堂”這一特定育人場域,為學生品格提升提供社會實踐土壤。
實施內容
以“安如山,尚如水”為核心理念,建構“安尚學堂”鄉土育人場域,圍繞開發“三軸七色”的主題資源、創建“多方聚力”的育人團隊、搭建“多維互動”的成長平臺、打造“整合開放”的體驗空間、豐富“具身實踐”的慣習活動五個方面,涵育學生山水品格。
開發“三軸七色”主題資源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挖掘、整合優勢鄉土資源,關注資源主題設計,是培養師生能力的載體,是推進教育創新的窗口。安尚學堂品格提升課程資源的開發,強調基于兒童,基于實踐,基于體驗,基于研究,以與社會實踐相融合的途徑和方式,突破學科和校園的課程藩籬,在綜合中架構適合小學生的教育資源體系。該資源總體架構分為三軸:區域軸(橫林、橫林周邊);文化軸(厚重歷史、魅力典故、方言俚語、多彩民俗、卓越名人、精美藝術、地方游戲等七個群落,編寫相關校本教材;把握場域資源開發的對象感、場景感、價值感,分年級設計研學活動);形式軸(攝影展、研學營、小導游大PK、拜師學藝我能行、尋訪民間工匠藝人、毅行游余巷等)。
創建“多方聚力”的育人團隊 多方聚力,合力育人。安尚學堂育人團隊由學校教師、學生、職工和家長、當地名人等組成,是一支結構合理、業務精湛、知識豐富、資源強大、作風良好的教育服務隊伍,實現全員育人。團隊共同設計、開發富有橫林地域文化特色的育人資源,形成多元化的融合型師資力量。教師,當然是團隊主力軍;不同年級、班級的學生也能成為彼此的老師,生生互動,共同成長。學校職工、來自各行各業的家長,自帶各項育人資源,成為安尚學堂的另一主要教育力量。此外,橫林的非遺傳承人、知名實業家榮譽軍人、種植能手等本地名人,或有一手堪稱絕活的老手藝人;或是當地實業翹楚,為當地經濟建設作出了杰出貢獻者,也是學生品格提升的引路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家校之間,社會與學校之間,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在彼此間的交往行動,是以育人為目的的文化活動,促進彼此間能力之生成、視野之拓展、經驗之積累、知識之豐富、品格之提升。
搭建“多維互動”的成長平臺 立足于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塑造學生昂揚向上的生命姿態,充分挖掘優秀文化資源,多方聚力的育人團隊在“喚醒學生自主,共育生命自覺”的頂層設計規劃下,搭建“線上、線下”“校內、校外”“家庭、社區”多維的成長平臺,為學生編織教育活動互動之網,在時空上循環銜接,相互交融,融會貫通,體現教育過程的全方位、無縫隙、無遺漏,使三者協調一致,取長補短,形成疊加效應,從而取得最佳的整體教育效果。學校、班級兩級層面上的家委會會議、親子實踐、安尚講堂、社團課程等線下平臺,豐富多彩,在浸潤與體驗中育人。學校微信、班級網絡、安尚云課堂等云技術平臺,積極營造氛圍,在凝聚和引領中培育。“我愛我家”“家長進課堂”“尋根橫林”“非遺傳承”“走進軍營”等一系列家長、社會力量介入的課程活動,內容涵蓋愛國教育、責任感教育、禮儀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廉政教育等多個方面,持續滋養著學生良好品行與綜合素養。
打造“整合開放”的體驗空間 鄉情鄉土文化博大精深,場域建設就是要利用校外當地的豐富資源。橫林鎮東部古村余巷文脈深厚,遺址青城墩歷史悠久,新農村狄坂微田園、生態化,景色宜人……該區域已經被列為經開區規劃南部古風鄉韻主題村落示范片區,發展定位為新農村風貌與傳統村莊風貌相互交融,以鄉村復興、古村落有機更新為核心目標的鄉村聚落集聚片區。重點打造“一軸一環四心”:其中,“一軸”依托橫玉路構建村落慢行軸線,串聯片區內順莊村、狄坂村、余巷村;“一環”依托外圍生態河流水系、田園機耕道等設置慢行綠道,形成慢行環線,串聯各生態節點;“四心”為三處村莊風貌核心節點及一處水系景觀風貌核心節點。依托該實踐體驗中心的資源與條件,創建與完善環保課程、果樹養護、遠足體驗、參觀訪問等實踐項目,涵育學生品格在自主實踐中,在反思中升華。橫林是全國著名的地板之鄉,橫林國際地板城及眾多的地板企業,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還有淹城春秋樂園、圩墩公園、方志館、博物館、各大開放式公園等,形成校內外結合的文化教育生態場域,成為安尚學子品格提升的開放式體驗實踐基地。學校、家庭、社區,綜合性實踐活動課堂以此為陣地,學生可根據主題研究內容的需要,在體驗空間中靈活轉換學習地點,這一體驗方式的變革,將進一步激發兒童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豐富“具身實踐”的慣習活動 活動育人,根植于心。法國學者布迪厄認為,“慣習”是一種社會化了的主觀性,是持久的可轉移的秉性系統,不斷地隨經驗而變。所以涵育兒童品格,就要用富有感性色彩的教育內容,寓教于樂的方式吸引人、感染人、啟發人、激勵人、教育人。其中,多元的社團活動豐富著兒童的校園生活,涵蓋科技、藝術、人文、體育四大領域,引領學生以文養善,以藝養雅,以科學活動培養探索精神,以健養身。研學旅行,引領學生親近自然,開闊視野,磨煉意志,探索奧秘。學校小記者活動,通過采訪參觀,體驗感悟,引領學生感受家鄉變化,習得責任、誠實、感恩、堅持等品格。各色科普教育活動,培養兒童勤學好問,樂于探究好習慣。“垃圾分類,安尚少年在行動”“珍惜水資源,守護生命線”等環保教育活動,能讓“小手拉大手”,讓學生帶動家庭增強環保意識。社區服務活動,讓能力得以提高、情操得以陶冶、興趣得以激發,同時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情感得以升華。
結束語
在構建完善的性情傾向體系過程中,學生通過參觀考察、調查、尋訪、小課題研究等方式,去經歷、體驗、探究和感悟,在自主實踐和探究體驗中培養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和創新精神。在核心理念指引下,學校通過建構“安尚學堂”鄉土育人場域,全面涵育學生山水品格,落實立德樹人要求,培育有家國情懷、世界眼光的未來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橫林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