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偉陸
在中學校園里,學校共青團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新的時期,中學生受現代社會各種觀念的影響,在生活方式、成長需求、價值取向等各個方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同時也在思想和精神上面對著新的困惑,因此在新時期加強中學校共青團的建設成為了一項緊迫任務。當下中學生更關注個人價值的實現,獨立意識逐步增強,更樂于追求長遠和現實的利益。面對新時期的新境況,為了更好地適應中學生的發展變化,學校共青團需要認識到自身承擔的重要職責,加強建設規劃,構筑保障共青團建設的理論支持體系,并進行創新工作機制,將各項要求有效落實,深入體現其價值,使其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結構之一。
學校共青團建設的根本思路
首先,學校共青團建設要明確“自身思想政治引領”這一主要的職責和業務,在建設過程中始終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思想引領的相關內容滲透在學校共青團的各項工作中,使得學校各項文化、思想活動具有深刻的內涵,體現思想引領的特征。其次,在學校共青團建設中,需要將基層組織的構建作為發展的核心。一方面,發展團員過程中應進行嚴格的考察和培養;另一方面,要強化學校共青團的管理和教育,保證在新時期的建設中具有規范性素養。最后,對于共青團而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幫助學校推動教育教學。為了成為學校教育發展整體的一部分,學校共青團需要關注自身特點,除了思想理論基礎的完善,更需要強調實踐教育。比如,結合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新形勢,積極主動地在校園中開展志愿服務、科技創新等活動,將共青團的工作與中學校園的新格局和教育改革進行有效融合,以全方位的實踐教育活動來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養。
學校共青團建設的對策
把握時代規律,研究理論,構筑共青團建設理論支持體系 新時期要加強學校共青團建設,理論基礎必不可少,需要針對這一政治思想工作構筑出有效的理論支持體系。首先,學校共青團的干部要做好表率,深入實施調查研究,積極主動地進行理論學習,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提煉出可以檢驗和完善中學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理論。其次,學校共青團相關主體應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職能,與相關專業進行合作,對學校思想政治理論工作進行指導和優化,使其達到權威性和科學性的狀態。另外,學校共青團還需要研究現代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內容,從中吸收有關專業知識和現代科學技術,以此完善學校共青團理論支持體系。
認識教育改革,有效實踐,推進共青團建設任務落實 近幾年來,我國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素質教育大力推進,這無疑為學校共青團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首先,學校共青團的建設有了較為寬廣的空間,所處的環境也進一步被優化。當前的教育改革更加深刻,包括教育觀念、教育結構以及教學方法等都有了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是長期且持續的。所以,學校共青團需要認識當前全方位的改革狀態,形成準確的認識,對中學改革的特征以及趨勢進行充分把握,進而在大環境下進行相對應的實踐,推進共青團建設要求進行有效性落實,以確保這些工作體現出預見性和適應性的特征,既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要求,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教育規律的進步。
建立穩定職能,體現價值,促使共青團成為學校教育結構 共青團是先進青年的一種群眾組織,因此對于共青團而言,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是其基本的職能以及根本性的任務。所以,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環境下,學校共青團需要認真執行黨交付的任務,使得教育教學的職能更加明確穩定,成為學校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機構成部分。在許多中學里,學校共青團建設工作是豐富多彩的,構成了實施長期發展的系統機制,并融入了學校教育的整體工作結構中。但是,也有一些學校共青團的工作職責還存在著模糊性,自身的價值和地位不夠清晰。面對這種境況,學校共青團要主動爭取學校領導的關注和支持,將共青團各項工作的開展納入到學校素質教育體系中,并以此為共青團構建出明細且具體的職能,從而在學校發展中有效地發揮自身團結和教育學生的價值。另外,素質教育提出要對學生的素質進行拓展,所以學校共青團需要基于新的要求,注重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及科技創新活動,以此來幫助學生強化科學素養以及人文素養。
結束語
新時期,我國學校發展面臨著新的環境,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實施的背景下,中學教學的理念、教學模式等發生了顯著變化,而且中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同時也在轉化,所以學校共青團面臨著新的建設挑戰。一方面,學校共青團需要對時代規律進行把握,通過深入研究理論,構筑出共青團建設的理論支持體系;另一方面,學校共青團需要進行實踐改革,對自身建設要求進行有效落實,同時也需要明確自身職能,以確保共青團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結構之一。
參考文獻
[1]大力.教育部 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05(3):29-32.
[2]駱超.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院共青團工作[J].考試周刊,2011(79):191-192.
[3]張文遠.校園文化建設:學校共青團工作的重要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2002(4):24-25.
(作者單位:廣東省珠海市金海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