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晶晶
幼兒園表演區是幼兒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教學目標、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設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要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幼兒學會如何感受美、表現美、創作美。作為農村幼兒園,筆者所在園在幼兒表演區活動的開展中,對如何有效運用豐富的自然資源進行有益探索,顯著提升了表演區的教學效果。在此結合實踐作如下幾方面闡述。
裝扮表演區域環境
布置富有童趣、能激發想象的表演區環境,可以營造快樂的氛圍,吸引幼兒參與表演區的活動。在表演區環境布置中,為了體現讓幼兒接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啟發幼兒模仿想象的主旨,從幼兒園附近的小樹林中撿來樹枝、樹葉,從河邊撿來鵝卵石、貝殼等材料,作為表演區布景材料。這些材料經過簡單的加工之后,就很具有觀賞價值,可激發幼兒表演的興趣。
在時裝表演區,把從樹林撿來樹葉,從田間摘來的野花,割來的野草等,或粘成漂亮的樹葉披風,或編成野花頭飾,為一場精彩的服裝秀做好準備……應有盡有的大自然,為幼兒表演區的裝點提供了豐富資源。無論是一朵花、一片葉,還是一棵草、一枚果,都可以成為幼兒園表演區美麗的點綴。運用自然資源創設情境,讓幼兒時刻都能切身感受到自然之美。他們也因之會聯想昆蟲的叫聲、花蝶的飛舞等,激發他們去模仿、去再現,表演區中的自然資源材料也因之發揮出教育的作用。
設計表演活動
在表演區活動設計中,結合農村生長環境中的幼兒對周圍植物、身邊的小動物十分熟悉的特點,設計出備受幼兒喜愛的表演活動。
模仿動物形態的表演 在農村區域中,每家每戶、村里村外、田野天空,小動物的足跡幾乎無處不在。在天空中,有快樂飛翔著的小燕子、小喜鵲、小麻雀;在大地上,有成群的牛羊,守門護院的小狗,樹間墻上亂竄的小貓咪;在水里,有各種時而浮出水面、時而又沉入水底的游魚,嘎嘎歡叫的鴨子,白毛浮綠水的大白鵝……農村幼兒生活在一個生機勃勃的美好世界中,他們以純真、善良的心與小動物相處,他們喜歡模仿小動物的叫聲、動作和形態等。這些可愛的小動物,為幼兒的表演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比如,教師結合幼兒喜歡模仿小動物的特點,設計了“動物狂歡節”表演活動,通過讓幼兒演一演、做一做,來體驗表演的樂趣。在活動開始,教師和小朋友們圍坐成半圓,并用生動的語言講述到:“大森林里要舉辦動物狂歡節了,小朋友們,你想推薦哪些小動物來參加呢?那你就表演一下你推薦的小動物的樣子,讓大家來猜一猜,好嗎?”這時,各個小朋友積極參與,有的搖搖擺擺地走著,模仿小鴨子;有的蹦蹦跳跳地,模仿小兔子;有的咩咩地,學著羊叫……真是惟妙惟肖。模仿表演結束之后,教師讓小朋友去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頭飾,并伴隨著音樂來模仿自己所選的小動物的動作,這樣,小動物的狂歡開始了。
利用植物的各種形態進行表演 在農村廣袤的原野中,植物的種類之多,數不勝數。利用植物做簡單的樂器在農村有著悠久的歷史,比如用柳葉制作的柳笛、葫蘆制成葫蘆絲等。在表演區教學中,這些植物也為幼兒的表演發揮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一棵樹》的表演中,小朋友們用身體模仿樹的形狀,表達了自己對樹朋友特征的認識。在活動開始,首先請小朋友去想一想自己的樹朋友,伴隨著教師朗誦的兒歌,小朋友們做起模仿大樹的動作:我是一棵大樹,向著天空伸展……接下來,幼兒們在教師的引導下模仿楊樹、柳樹、果樹、樹干、樹枝以及風中的樹、雨中的樹等各種形態,小朋友模仿得活靈活現。
模仿自然界中的聲音和現象 幼兒園表演區要想有效運用農村自然資源,就要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與神奇,才能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大自然是最廣闊的課堂,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大自然是成長的搖籃,可以汲取無窮的營養。那七色的彩虹,像天上架起的橋;那飄游的白云,像碧波中的浪花;傍晚時,晚霞燒紅了半邊天,映紅了河水,給大地披上新裝……任何一種自然現象,只要帶領幼兒走出去,用心觀察,就能讓幼兒沐浴自然之美,模仿自然之美,進而為幼兒的表演提供啟迪。
例如,在表演游戲“下雨了”時,教師首先給幼兒講述:“下雨了,雨滴落在荷花上,發出了聲音,你模仿一下這個聲音好嗎?”“你見過的雨什么樣子?”“小雨點落到屋頂上發出什么樣的聲音,落到水里是什么聲音呢?”這樣的問題設置,充分調動了幼兒的記憶,他們因為得益于平時的觀察,所以模仿表演十分準確。
結束語
大自然是一本百科全書。對于農村幼兒來說,大自然就是他們快樂成長的樂園。農村幼兒園表演區活動的開展,要有效運用農村自然資源,裝點表演區域環境;要有效應用農村自然資源,設計各類表演活動。幼兒園教師都應當做幼兒教育的有心人,善于到美不勝收的大自然中去挖掘教育資源,帶領幼兒到大自然中看看藍天白云,去傾聽鳥獸飛蟲的啾啾歡叫,去聞一聞四溢的花香,去親近枯枝碎石,從而積累豐富的表演素材,培養幼兒的表演能力,促進幼兒身心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長江鎮新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