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華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在進行探究活動的時候,不僅能夠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還能夠發展他們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為其以后的學習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幼兒的探究活動尤其是自主探究活動,應當得到教師的支持和鼓勵。幼兒的操作與擺弄是其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的表現,在班級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幼兒對班級主題活動感興趣,就會出現對一些問題或材料的探究行為。教師應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激發幼兒積極主動的探究行為。筆者結合長期的班級主題活動,淺談幾點在主題活動中引導幼兒自主探究的策略。
活動內容以幼兒興趣為切入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對感興趣的事物往往會有一些自發的簡單探究活動,例如,對物體的簡單敲打,對玩具車的反復推拉等。因此,教師應抓住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問題作為主題活動的切入點。對主題活動的興趣,就會推動幼兒自主探究行為的發生。
例如,大班幼兒對于著裝的審美有了自己的認知,他們開始關注每天來園時自己的穿著,從而對衣服產生了興趣,因此筆者開展了“我們的班服”主題活動。以此為切入點,筆者帶領幼兒對服裝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從制作衣服的流程開始,到刺繡、扎染、繪畫等布料的裝飾,再到剪裁和最后的縫制,幼兒通過一步步探究,最后總結出了制作班服的方法。
貼近生活,滿足需求
由于年齡特點的限制,幼兒對事物的認識仍然是直接的、表面化的。他們的探究活動是以感知操作為主。因此,主題內容在選擇的時候,要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滿足幼兒的需求。這樣,才能夠在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幼兒積極進行自主探究的興趣。
例如,主題活動“快樂的中秋節”,就是由我班幼兒晨間討論的時候引發的。當時臨近中秋節,幼兒總能提出各種各樣的與中秋相關的問題來討論:“我們為什么要過節?”“為什么月亮有時候是圓的,有時候是月牙形的?”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幼兒積極進行探索,筆者設計了這個主題活動。
提供有效材料,激發探索欲望
在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為幼兒提供有效的探究材料,是激發幼兒探究欲望的前提。教師只有為幼兒提供能夠引發他們探究欲望的有效材料,才能夠使主題活動與幼兒思維之間建立起直接聯系,從而推動幼兒積極地一步步進行主動探究活動。
材料提供應有目標性 活動材料的提供要有一定的目標性,并不是越豐富越好,過于豐富的材料會對幼兒的選擇產生障礙。因此,教師應針對主題活動的目標和幼兒的認知實際,有目的地對材料進行投放,要為幼兒準備能激發他們探究欲望,并通過操作能獲得與主題相關知識的活動材料,這樣才能使幼兒在活動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獲。
探究材料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幼兒認知 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幼兒認知的探究材料,可以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欲望。幼兒的探究主要是通過看、聽、摸、聞、嘗等感知和操作活動來完成。因此,在主題活動中,為幼兒提供符合他們生活經驗的材料,有助于幼兒進行探究活動。例如,主題活動“了不起的中國”中,為了讓幼兒能夠親身體驗“造紙術”這一偉大的中國古代發明,筆者為幼兒提供了廢舊報紙、空飲料瓶、乳膠、毛巾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操作材料,幼兒帶著問題去反復試驗,通過小組不停地嘗試新想法,最終探索出了造紙的方法。
幫助幼兒總結探究方法
在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幼兒通過主動探究、發現,從而獲得相關知識經驗。作為教師,要做的不是袖手旁觀,也不是強制性地要求幼兒按照既定活動完成主題,而是要給予幼兒一定的空間和時間,鼓勵、引導幼兒主動去獲得知識,完成自我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幫助幼兒總結探究方法,引導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建立幼兒自主探究的自信心,激發幼兒的求知欲。
例如,在主題活動“了不起的中國”中,幼兒通過探究試驗,親自體驗了指南針的用法。活動過程中,筆者請幼兒彼此分享自己的操作經驗,幼兒通過相互總結和提升,最終完成使用指南針的實驗。作為一名引導者,筆者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幼兒梳理自己的經驗,在幼兒發現操作的問題后,引導他們不斷調整自己的操作方法,最終找到問題的答案。
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環境
教師要為幼兒創設相應的主題環境,而環境則要有寬松的氛圍,以利于幼兒在主題活動的過程中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大膽想象和探究;以利于幼兒真正參與相關的探究活動,感受發現的樂趣。
例如,在開展主題活動“快樂的中秋節”的時候,幼兒可以在教室的角色區里制作月餅。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幼兒就需要不斷地探究怎么和面,怎么打雞蛋等問題。他們通過不斷探究、不斷嘗試并掌握技巧后,非常有成就感,更樂于參與到主題活動中。
結束語
幼兒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主題活動應從幼兒的興趣出發,依據幼兒的生活經驗進行制訂,最大限度地實現幼兒主動、合乎教育目標的發展。因此,在開展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有效的探究材料,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環境來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促使幼兒主動進行探究活動。
(作者單位:北京市大興區黃村鎮第二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