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饒瓊 李雙陽 唐紅梅
【摘要】阿爾茲海默病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患者多為老年群體。疾病發生后,患者可逐漸出現記憶障礙、失語、失認、失用、視空間機能損害、執行能力缺失等人格及行為改變等癥狀,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及健康。目前臨床針對阿爾茲海默病并無準確治愈措施,給予藥物及心理社會等綜合治療的整體療效并不能準確滿足臨床及患者的滿意需求,故而有必要圍繞其治療工作開展研究。有臨床學者指出,中醫學結合是近年來臨床廣泛采用的治療措施,充分結合中西醫治療特點及優勢,應用于阿爾茲海默病治療中可取得較好效果。本研究圍繞阿爾茨海默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進展進行分析,以明確中西醫結合治療阿爾茲海默病的顯著效果。
【關鍵詞】阿爾茲海默病;中西醫結合
【中圖分類號】R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0..01
阿爾茲海默病是臨床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具體發病機制至今未明,可能與年齡、遺傳、心理、社會等因素有關[1]。疾病發生后可逐漸累及神經、運動、泌尿等多個系統,如未能得到有效干預,便會使患者喪失自理能力,對其自身健康及家庭造成嚴重影響。在具體治療中,由于該疾病屬于無法治愈疾病,針對其實施藥物及心理治療并不能確保其健康,故而有必要針對其治療措施開展研究。中西醫結合治療近年來被臨床應用于阿爾茨海默病中,并取得較好的臨床夏效果[2]。本院論述將中西醫結合應用于阿爾茲海默病治療中的效果及展望,整理如下。
1 阿爾茲海默病
阿爾茲海默病在臨床中屬于神經性退行性疾病,以全面性癡呆表現為主要特點。據臨床治療記載[3],阿爾茨海默病病因至今未明,臨床患者均為60歲以上群體,且存在家族史,故認為疾病發生可能以遺傳、年齡等因素有關;對于65歲以前發病患者,臨床稱為早老性癡呆,65歲以后發病者則稱之為老年性癡呆,目前臨床醫療水平及技術并不能對該疾病進行治愈,且無準確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據解剖學[4]指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表現為快速進行性記憶喪失、存在不同程度被害妄想現象、定向障礙、表述功能障礙,但神經系統基本正常,解剖之后發現腦萎縮嚴重,神經纖維纏結改變、神經元老年斑塊的病理改變。據流行病學[5]指出,近年來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均壽命增加,阿爾茨海默病已經成為臨床常見癡呆類型,約占臨床癡呆患者總人數的50%,而65歲以上老年人中,該疾病發生率為1%,且隨著年齡不斷增長,疾病發生風險可不斷增加,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疾病發生可對其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威脅,并對其家庭及社會造成沉重負擔。
2 阿爾茨海默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有學者圍繞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較好效果,有效改善了患者臨床組癥狀評分、認知功能及日常能力,治療方式如下:給予鹽酸多奈哌齊(生產企業:衛材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70181、5 mg)口服,初始用量每次5 mg,每日一次,睡前服用,并至少將初始劑量維持1個月以上,才可根據治療效果增加劑量至每次10 mg,仍每日一次;奧氮平(生產企業:禮來蘇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050071、5mg)口服,起始劑量為10 mg,每日一次,可以根據患者的臨床狀態調整日劑量為5~20 mg/天。建議經過適當的臨床評估后,劑量可增加至10 mg/天的常規劑量以上,加藥間隔不少于24小時。停用奧氮平時應逐漸減少劑量。同時給予自擬還少益智湯治療,由肉蓯蓉15 g、蜂膠12 g、石菖蒲15 g、菟絲子24 g、葛根15 g、淮山藥15 g、山萸肉12 g、茯苓15 g、黃芪18 g、黃精12 g、熟地20 g、浙貝母12 g等中草藥制成,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早晚溫服;對于食欲不振患者,可適當增加焦三仙、木香;氣滯血瘀者,加紅花、桃仁、丹皮;失眠者,加棗仁、茯神;惡心嘔吐者,加半夏、蘇梗。
3 推 廣
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為阿爾茲海默病提供全面的治療理念,應用于治療中能夠充分發揮中西醫治療優點及特點,西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減緩神經功能損傷,中醫抑標治本,充分提高患者自身免疫能力及抵抗能力,改善其神經功能,積極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慶華,張鳳強,李立新,等.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和診斷技術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20(1):108-110.
[2] 婁艷芳.中西醫結合治療及認知功能訓練和健康教育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5):102.
[3] 王 莉,王 虎,黃翰宇,等.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2017,37(19):4953-4954.
[4] 韓 蓓,代林林,李 麗.認知干預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及生活質量的意義[J].國際老年醫學雜志,2017,38(2):52-55.
[5] 韓宛盈,岳少乾,朱金墻.阿爾茨海默病與血管性癡呆發病過程中血管因素的作用及其藥物治療[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21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