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摘要】目的 探究兒科護理中應用個性化護理的效果及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我院住院治療的120名患兒作為研究目標,時間區間為2019年6月~2019年12月間,采用信封雙盲分組的方法將患兒均分到實驗組和比對組。比對組的患兒實行基礎護理模式干預,實驗組實施常規護理模式聯合人性化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兩組患兒在不同護理模式干預下進行護理滿意度和護理依從性方面的效果評價。結果 實驗組患兒無論在護理滿意度還是護理依從性方面均優于比對組,兩組患兒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對不同護理模式的效果評價發現,運用人性化護理模式在兒科護理中干預效果明顯,不僅提升家屬滿意度,也能改善家屬心理狀態,有著積極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兒科護理;焦慮評分;環境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0..02
前言:兒科護理是現代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患兒群體存在特殊性,依從性往往較低,患兒家屬心理態勢的波動明顯,這對兒科護理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分析認為常規護理模式下,患兒的依從性無法保證,住院時間較長,給予人性化護理則有助于上述問題應對。本次對我院相關工作進行分析,護理體會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住院治療的120名患兒作為研究目標,時間區間為2019年6月~2019年12月間,采用信封雙盲分組的方法將患兒均分到實驗組和比對組。比對組的男患兒35例,女患兒25例,年齡區間1~11歲,平均(5.8±1.3)歲。實驗組的男患兒30例,女患兒30例,年齡區間1~12歲,平均(6.0±1.6)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中的患兒均實施基礎護理模式治療。基礎護理模式主要包括:根據結患兒的情況進行不同藥物護理、對患兒的康復情況進行護理觀察、對其臨床癥狀進行跟蹤護理。實驗組實施常規護理模式聯合人性化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具體護理干預模式如下。
1.2.1 環境護理
對病房環境進行改造,結合患兒群體特點,營造家庭式、兒童式病房,選取具有卡通特點的軟裝飾材料進行布置,包括窗簾、燈具等。減少素色用具的應用,增加具有活力的綠色、黃色等元素。對室內噪音進行控制創造舒適的就醫環境。常規進行通風和消毒滅菌,低齡患兒額外應用鳥巢式護理,必要時提供恒溫保溫箱。
1.2.2 心理護理
解除患兒及家長的緊張焦慮的情緒,積極進行溝通并告知疾病治療情況和康復程度。根據患兒心理特點,學前兒童應給予鼓勵"你是聽話的小朋友";年齡超過7歲的患兒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行為自控能力,生動的普及疾病知識,消除恐懼心理,增加患兒的依從性。與患兒進行交流時,應保持語言柔和、態度溫和,避免訓斥患兒,對其不當行為也應優先進行引導,避免嚴厲批評。
1.2.3 音樂護理
向患兒提供音樂,避免其情緒波動以及睡眠質量差等問題。學齡前小兒,就診、休息期間可給予各類兒歌。其他患兒則結合其意愿進行音樂選取,如患兒希望于安靜環境下休息,可降低音樂音量或向其提供耳罩。
1.3 觀察指標
將兩組患兒護理過程中收集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觀察的護理滿意度、家屬焦慮、住院時間和依從性的評分情況。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等級。焦慮評分采用SAS量表評價,依從性采用問卷調查評出得分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為SPSS 21.0。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X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通過數據對比分析發現,實驗組患兒無論在護理滿意度還是護理依從性方面均優于比對組,兩組患兒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和表2所述內容。
3 討 論
兒科護理的對象較為特殊,患兒病情的個體差異明顯,認知、行為自控能力等也存在不同,常規護理模式的不足因此漸漸得到重視。有學者分析發現,常規護理模式下,患兒的依從性多不超過75%,且住院時間較長,家屬心理態勢不夠理想。給予人性化護理,患兒的依從性可達到85%以上,住院時間減少5%-15%,家屬心理態勢得到改善,滿意度也更高。措施上看,我院引入了環境護理、心理護理、音樂護理三項舉措。環境護理保證患兒可獲取理想的休息條件以及心理層面的舒適感,也能降低感染發生率。心理護理重視進一步改善患兒的依從性,并控制家屬可能產生的各類負性情緒。音樂護理可輔助鎮痛,也有利于患兒睡眠質量的提升。結果上看,實驗組護理質量與效果更理想。
綜上所述,兒科護理中,人性化護理的運用可優化兒科護理效果,提升家屬滿意度,也能改善家屬心理狀態,可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麗宏.人性化管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9,34(08):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