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張潔
【摘要】目的 探究聯合中醫護理技術干預在外科患者術后腹脹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對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間收治的120例外科術后腹脹患者進行分組,隨機將患者分為中醫護理組(60例,接受常規護理+中醫護理)和對照組(60例,接受常規護理),在護理結束后,醫護人員就護理效果進行比較。結果 統計結果顯示,中醫護理組患者相比于對照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腹脹持續時間、住院時間這四項與腹脹相關的時間指標均較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外科術后腹脹患者 進行中醫護理能夠有效的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有益于患者盡早恢復腹部健康,值得在外科腹脹患者中進行推廣和使用。
【關鍵詞】中醫護理;外科術后腹脹;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0..02
外科手術完成后,胃腸器官由于術中使用的麻醉藥物還未完全代謝,因此會出現胃腸功能未完全恢復的情況,嚴重是甚至會導致其腸胃器官停止蠕動,導致其腹部產生大量的氣體,對手術效果造成影響,也因此會導致一部分患者出現擔心害怕等負面情緒,導致常規的護理效果較差[1],本文中因此采用中兩種護理方式進行對比實驗,旨在研究中醫護理對患者術后腹脹的緩解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間收治的120例外科術后腹脹患者均分為中醫護理組和對照組,其中中醫護理組(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22~61歲,平均年齡42.55±5.53歲)、對照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齡24~65歲,平均年齡41.97±5.98歲),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經過對比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實驗經本院倫理委員會確認并批準,醫護人員為所有患者進行中醫護理方式全部內容講解,所有患者表示同意并簽署同意實驗書,實驗前患者已經過排查,剔除具有其他手術并發癥患者以及尚有其他手術病癥的患者。
1.2 治療方法
醫護人員為對照組患者提供常規的護理,其中包括進行常規的腹部按摩護理、腹部/腰部熱敷、以及在不影響傷口的情況下進行適量的腹部排氣鍛煉。而對中醫護理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中醫護理,主要是通過傳統的中醫理論從恢復按摩手法、艾灸技術、膳食營養攝入等,其中包括:(1)中醫飲食護理,因為排氣不暢多是由于患者的腸道功能未恢復,因此患者此時的飲食因以易消化的和促進腸胃蠕動的食物為主,例如、米湯、陳皮瘦肉粥以及黨參雞湯等流質食物,不僅能有效的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還能有效的緩解患者因為手術出血造成的氣血瘀滯現象,要求患者多食用水果、蔬菜,盡量少食用豆制品[2]。(2)中醫按摩和中醫艾灸,中醫按摩即在胃腸、腹部相關的穴位上進行按摩,以促進胃腸器官恢復活動,穴位一般以足三里、氣海、關元、腎俞穴、脾俞穴、胃俞穴等穴位為主,艾灸治療則在加上神闕穴等穴位,在患者身體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進行艾灸和熱灸,目的都是通過穴位來疏通筋脈,活氣血,兩者效果均較差的情況下,還可對患者的進行穴位注射治療,以達到促進腸胃功能恢復的目的[3]。(3)熱敷、貼膏劑,所用藥物按照相關的中藥方劑進行準備,其中熱敷是將中藥方劑中的藥材切碎進行蒸/煮,在合適的溫度時將之放置在患者腹部進行熱敷,這種方式在熱量傳遞給腸胃器官的同時,又能使藥物因子透皮進入腹部。貼膏劑則是通過其極好的透皮性,使貼膏劑上的藥物逐漸滲透進行患者體內。(4)中藥使用,讓患者飲用一些中藥排氣湯劑,若飲用湯劑受限,可以考慮進行灌腸,另外藥渣可以用來熱敷和泡腳等[4]。
1.3 觀察指標
醫護人員對兩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腹脹持續時間、住院時間四項時間進行記錄,并根據記錄對兩組患者的進行比較,以時間較短的一組患者為護理效果較好,相應采用的護理方式更為有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分析數據用t檢驗計量資料比較,以“x±s”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醫護人員對兩組患者的諸項恢復時間統計顯示,中醫護理組患者的多項時間指標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中醫護理組患者腹脹恢復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詳細比較結果見表1。
3 討 論
外科手術后腹脹是一種常見的外科術后并發癥,西醫認為腹脹與麻醉藥物影響導致腸胃功能下降、手術創傷造成內分泌功能紊亂有關,而中醫則認為,這是由于患者在接受手術后,氣血瘀滯導致體虛和脾胃失常,因此本文中分別有按摩、艾灸、熱敷等方式來活血化瘀,同時為患者服用了排氣和助消化的中藥方劑,并為其提高營養豐富的飲食,多項措施共同作用幫助其盡早恢復腹部相關器官的功能[5]。
本次實驗的結果顯示,中醫護理組患者在接受了中醫護理后,其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腹脹持續時間較對照組患者的恢復時間有了明顯的縮短,其中腸鳴音恢復時間越早表明了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較早,而隨著胃腸功能的恢復,腹部的氣體便開始被排除,腹脹程度因此下降,當腹部脹氣下降,腹內壓力也隨之下降,腹內的器官受到的壓迫也在逐漸降低,這些器官動力開始緩慢恢復,幫助了患者身體、創部進行恢復,從而縮短了住院時間。
本次實驗中發現,雖然中醫護理方式對腹脹患者就有極好的護理效果,但由于一些醫護人員并沒有較好的中醫素養,采用的穴位、艾灸手術、按摩方式取得的效果較差,因此在實驗期間針對性的進行了多次中醫護理方式培訓,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成功。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是一種效果極好的護理方式,其能夠有效的改善外科手術患者在手術后的腹脹情況,從而減輕因為腹脹帶來的疼痛和腹內壓力過大造成的器官受損情況。
參考文獻
[1] 孫珊英,張桂香.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在外科患者術后腹脹中的效果[J].內蒙古中醫藥, 2017,36(8):169.
[2] 崔 玲,朱懷娣,何云峰.穴位貼敷聯合艾灸預防老年腹股溝疝術后腹脹便秘的效果[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8,4(6):67-69.
[3] 李 穎.探析中醫護理在改善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中的價值[J].當代醫學,2017,23(32):176-178.
[4] 胡 艷,朱燕妮,王 君.中醫護理配合中頻電療防治婦科腹腔鏡術后腹脹的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7,3(8):80-83.
[5] 陳 晶.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聯合中醫護理在經皮腎鏡取石術中的運用效果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