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培武 李斌 黃炎
淮南東方醫院集團總院,安徽 淮南 232001
腦卒中在我國呈現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趨勢,目前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威脅我國人口的健康。腦卒中患者偏癱時, 外界機械應力不會對患側肢體骨組織產生刺激, 導致骨細胞活性加強,吸收骨組織能力也明顯增加[1],骨密度和骨質量下降,從而易造成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和骨代謝障礙。腦卒中患者繼發骨折而長期臥床,嚴重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并增加死亡因素。Kapral等[2]研究發現,腦卒中患者可以通過關注骨密度檢查和治療從而防止骨折發生。我科自2016年以來采用溫針灸聯合運動療法治療卒中后骨質疏松患者40例,取得良好的療效。
以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腦卒中后伴骨質疏松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入組病例合計80例,脫落1例,實際完成79例,采用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40例,對照組39例。其中觀察組年齡58~71歲,平均(67.3±5.4)歲,病程(1.4±0.6)月,出血性卒中15例,缺血性25例,男23例,女17例;對照組年齡57~70歲,平均(66.6±5.8)歲,平均病程(1.3±0.4)月,出血性卒中14例,缺血性25例,男24例,女1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入選標準:①診斷標準參照《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3]腦卒中診斷標準,且經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②超聲骨密度檢查,上下肢平均T值<-2.5,符合骨質疏松癥的診斷標準;③首次發病并且有偏癱癥狀,病情穩定,肌力小于4級,能夠獨立地完成站坐及體位轉換;④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目的均詳細了解,簽署書面的知情同意書;⑤患者均無明顯的認知障礙,有良好溝通能力。
排除標準:①有認知障礙和嚴重抑郁癥不能配合治療的患者;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治療中可能再發腦卒中的患者;③存在藥物禁忌證、治療禁忌證的患者;④病情不穩定,有嚴重的并發癥或有嚴重的臟器衰竭的患者;⑤排除腦卒中以外其他原因引起的繼發性骨質疏松癥。
脫落標準:①治療期間患者腦卒中再發或并發其他嚴重的內科病;②患者及家屬不愿意繼續配合或轉外地治療要求退出者。
1.3.1溫針灸:以膀胱經和督脈為主取穴,取諸背俞穴及身柱、至陽、脊中、腰俞、長強、關元等。針刺時取1.5寸以上的毫針,常規消毒,刺入穴位得氣后,補法行針;留針的過程中,在穴位上鋪墊紙片,以防止患者皮膚燙傷,將青艾條切段,每段長約2~3 cm,一端點燃,放置于針柄上,距離皮膚2~3 cm。每次1~2壯,時間是每次30 min,每日1次,6次一個療程,治療時間是15個療程三個月。
1.3.2運動療法:以負重運動和抗阻運動為主,制定個體化運動處方。分別采用電動起立床訓練、站立訓練、下肢負重訓練,減重步態訓練、步行訓練、上下肢主被動運動訓練、坐站轉移訓練、坐位和站立平衡訓練、肌力訓練、劃船及蹬踏運動等訓練。具體訓練處方,因人而異選用具體的運動方式、強度、頻率、時間。一般一日2次,每次30 min,6次一個療程,總訓練時間為三個月。
1.3.3兩組均采用的治療:①常規的西藥治療,鈣爾奇(國藥準字H20053698;北京世橋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用法: 每日3次,每次1 片,連續服用三個月;②兩組患者均在治療的同時進行腦卒中后常規的內科藥物治療及護理。
①采用南京科進OSTEOKJ7000超聲骨質分析儀,分別檢測兩組腦卒中偏癱患者健、患側上肢橈骨遠端和下肢脛骨骨密度;②骨鈣代謝相關指標測定,采用全自動血生化分析儀測定兩組患者血鈣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骨鈣素;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檢測兩組患者堿性磷酸酶(ALP);使用同位素稀釋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檢測維生素D3水平;③軀體疼痛采用VAS疼痛評分。
本研究的療效判定采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的療效標準評價。顯效:骨密度增加,臨床癥狀消失。有效:骨密度未見下降,臨床癥狀緩解。無效:骨密度及臨床癥狀,治療前后相比無變化,甚至加重。
數據處理和分析采用SPSS 22.0 的處理軟件,計量及計數單位分別采用t檢驗及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上、下肢的骨密度平均T值及VAS的評分情況比較,見表1。治療前兩組患者上、下肢的骨密度T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下肢骨密度T值均高于治療前(P均<0.05),且觀察組患者上、下肢骨的密度T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都低于治療前(P均<0.05),而且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1兩組骨密度T值及VAS評分對比
Table1Comparison of bone mineral densityTvalue and VA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例數/n 時間上肢骨密度T值下肢骨密度T值VAS評分觀察組40治療前-(2.69±1.5)-(2.67±1.43)4.91±1.53治療后0.61±0.540.75±0.462.56±0.86對照組39治療前-(2.63±0.54)-(2.61±0.53)4.79±1.15治療后0.41±0.290.55±0.343.93±0.73
在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鈣、血清骨鈣素、ALP、維生素D3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鈣、血清骨鈣素、ALP、維生素D3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均<0.05),且觀察組患者骨代謝指標改善顯著好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代謝相關指標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bone metabolism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是97%,明顯地高于對照組66%,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兩組療效對比(n)
Table3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組別例數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觀察組401722197對照組399171466
傳統醫學認為,骨質疏松癥與“骨痿”相似,主要病因是腎虛,與肝脾也有密切的關系。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肝主筋、主血調血[5-6],腎主骨,腎虛則骨不壯筋不強。有學者[7]認為,“骨痿”首責于腎虛,脾胃虛弱將導致氣血生化不足,導致骨無所養而發本病。另外,腦卒中患者由于運動能力受到限制,常常出現鈣代謝紊亂、維生素D缺乏等疾病,進而導致廢用性骨質疏松發生[8]。
本研究通過采用溫針灸聯合運動療法治療卒中后骨質疏松,可以有效地提高骨密度,提高血鈣、血清骨鈣素、ALP、維生素D3等骨代謝相關指標,增強了機體對鈣、磷等各種骨質代謝因子的吸收利用,改善骨質代謝功能,改善骨的強度,能夠有效地降低骨折的風險。同時本研究可以證實溫針灸聯合運動療法治療卒中后骨質疏松可以有效地減輕軀體疼痛的VAS評分,減輕病人的痛苦,提高生存質量,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7%,且聯合治療比單一的治療更有優勢。
有臨床實踐[9]證明,溫針灸具有固本扶元、調和陰陽及舒筋活絡的功效。背俞穴是五臟六腑精氣輸注于表的部位,背俞穴的針刺可以調節臟腑功能,振奮人體正氣,溫腎疏肝,健脾和胃。溫針灸可以通經活絡,激活經絡之氣,加強機體內整體調節功能。有研究[10]顯示:牽伸運動和阻抗訓練均可顯著提高腦卒中患者頸、腰椎等部位的骨密度,提高骨質量,能夠預防骨質疏松的發生率。另外,通過負重運動和力量訓練,恢復關節運動功能,減少肌肉萎縮,增強肌肉力量,改善步態平衡功能,減少摔倒和骨折風險。同時,有研究[11]證明:綜合療法治療繼發性骨質疏松癥符合骨重建的生物學原理。
本研究顯示,采用采用溫針灸聯合運動療法治療卒中后骨質疏癥,具有安全性好、療效高等特點,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改善骨密度和骨質量,有效地提高骨代謝相關指標,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減輕軀體疼痛,防止繼發性骨折的發生,改善預后,且比單一的治療手段更有優勢,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