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鵬 李文閣
摘 要: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素質。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教師榮譽承擔著價值引領、行為激勵和診斷評價的重要使命。當前教育管理部門對榮譽功能定位不清,管理設置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這導致教師榮譽的本體功能發揮不夠理想,具體存在價值引領功效不強,誘致教師功利行為及固化教師榮譽分層結構等問題。提升教師榮譽項目的公信力,阻抑教師對榮譽的功利追逐,破除榮譽帶來的光環效應是優化教師榮譽本體功能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教師榮譽;教師榮譽的本體功能;教師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0)12-0022-04
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是決定教育質量和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提升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最佳方式是讓教師獲得應有的尊重和聲望。“教師榮譽是一種國家和社會對于教師辛勤付出和獲得成就的肯定和贊揚方式。”[1]作為一種“精神福利”,教師榮譽是尊師重教的重要載體,其本體功能在于通過引領教師發展方向,激勵教師踐履優異行為,豐富教師評價手段,最終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并豐盈教師職業生活。本文旨在探討中小學教師榮譽的本體功能,反思實踐中教師榮譽本體功能發揮的局限,并提出優化教師榮譽本體功能的具體路徑。
一、中小學教師榮譽的本體功能
(一)確立價值導向
對特定價值的弘揚和倡導是榮譽的核心功能。授譽方以國家和社會認同和倡導的價值標準、行為準則和實際需要為準繩,頒授各類榮譽實現對受譽方“獎優罰劣”的價值規約。榮譽評選標準是榮譽價值規約功能發揮的核心載體,對教師職業發展進行方向引領。比如《特級教師評選規定》對特級教師有如下規定:政治方面要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師德方面要求“一貫模范履行教師職責,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貢獻方面要求“教育教學效果特別顯著;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勇于創新或在教學法研究、教材建設中成績卓著等”。[2]基于教育實踐活動的新發展,各類榮譽項目的評選標準也會隨之調整和變遷,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S市2020年3月發布《關于開展全市在線教學能手評選活動的通知》,規定教師在政治上要做好疫情防護并利用網絡積極向學生普及宣傳防疫知識,不信謠、不傳謠;教師在能力上要利用專業教育平臺和軟件出色地開展網絡教學;教師在貢獻上要做到在線教學效果良好,得到學生及家長的認可和好評。[3]此外,儀式化的榮譽評選流程使得榮譽承載的價值標準進一步彰顯和強化。授譽方在榮譽稱號的設置、評選標準的擬定、評選程序的確立、評選結果的公示及榮譽表彰儀式各個環節都進行了制度化的安排。這使少部分教師被挑選出來,他們作為給定社會價值標準的代言人和示范者,得到褒獎和表彰。在這些教師被甄別選拔的過程中,其他教師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授譽方倡導的價值觀念無形中得到建構和強化。
(二)激發內生動力
教師榮譽對教師進行價值引領的同時還以激勵教師踐行優異行為為追求。良好的激勵制度能夠使教師產生巨大的內動力和正能量,從而更加認真負責地工作并保持高昂的工作熱情。[4]榮譽能夠滿足教師的內在需求,讓教師的價值得到肯定和彰顯。教師的內在需求指導并調節著教師的動機和行為,因此滿足教師合理需求是撬動教師工作動機的“杠桿”。人是社會存在物,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每個人都需求社會歸屬感,渴望被他人接納、認可和肯定,希望與周圍人群結成穩定的依戀關系,這種強烈的社會歸屬感是個人獲取精神獎勵的內在心理訴求。[5]社會對教師的期望越來越高,同時,教師也越來越需要得到外界認可。外界授予教師的榮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教師的這種內在需求,從而激勵和維持教師向著社會期待的方向繼續努力。榮譽還可以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增強教師工作的動力和韌勁。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否成功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它決定人們對活動的選擇及對該活動的堅持性及活動時的情緒,影響人們在困難面前的態度。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包含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個體的成功經驗(直接經驗)會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不斷的成功會使人建立穩定的自我效能感。個體如果觀察到與自己能力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間接經驗)也會增強自我效能感。[6]榮譽有助于獲得榮譽的教師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未獲榮譽的教師也可以通過與獲得榮譽者的態度、水平及能力的比較,產生一種客觀的自我認知,從而判斷其自身的效能。
(三)豐富評價手段
教師榮譽還可以豐富教師的評價手段。社會組織教師參與榮譽評選,有利于構建層次多樣、主體多元的教師評價體系。例如,馬云公益基金會專注于發展鄉村教育,相繼開展了“馬云鄉村教師計劃”(每位獲獎教師將獲得總計10萬元的資助)、“馬云鄉村校長計劃”(每位入選校長將獲得總計50萬元的資助),2015-2019年間,累計有500名鄉村教師和60名鄉村校長獲獎,間接影響教師和校長超過8萬人。該榮譽項目規定榮譽的評選方要由認同基金會理念、對鄉村教育有深入了解的教育、媒體、公益、商業等背景的代表共同組成,共設有申報、初篩、公示、初評、走訪、終評和入選七個環節,在榮譽評選中呈現出評價主體更加多元,評價過程更為專業,評價結果更趨公正的鮮明特色。①而層次不同、種類多樣的教師榮譽有利于改善教師評價尺度單一,周期相對固定的問題,為教師評價提供多元標準,使教師評價方式靈活多樣。比如以“優秀教師”為代表的綜合類榮譽多從政治、師德、能力、貢獻等維度去評價教師,考查范圍更廣;“師德標兵”除了衡量教師教學能力、業績外,更看重教師的師德師風;“模范班主任”“優秀班主任”等榮譽側重考查教師班級管理的能力、態度和成效;“優秀教育工作者”偏重以管理者對學校整體發展做出的貢獻為榮譽授予的衡量標準。由于不同教師榮譽評選的時間節點不同,這些分散在學年不同時段的榮譽項目可以實現教師評價由關注結果向注重過程轉變,縮短教師評價的周期,保持評價的相對靈活性和多樣性。
二、教師榮譽本體功能發揮的實踐局限
(一)重行政控制:削弱價值引領作用
教師榮譽的價值導向功能在于肯定和褒揚教師的專業成就和職業道德,其功能發揮的前提在于榮譽項目設置要突出專業性,榮譽評選過程要堅守道德性,但是管理者經常基于工具理性,將榮譽簡化為規約和管制教師的手段[7],將表彰活動扭曲為促進活動開展的“誘餌”,將榮譽項目異化為“痕跡管理”的“附庸”。當前,一些與教育業務關聯不大的政府部門及社會團體隨意設置教師榮譽,使教師榮譽名稱泛化,偏離教師的專業屬性,也使榮譽的價值規范功能發揮受限。一項基于16個省市教師榮譽的調查數據顯示,除學校、教育部門、政府和黨委外,婦聯和宣傳部門也會設立教師榮譽項目。教師榮譽項目政出多門,也使榮譽名稱五花八門。筆者隨機查閱了寧夏S市教育體育局官方網站2019年發布的市級教師榮譽表彰文件,通過統計發現其中與教師專業屬性關聯不大的榮譽項目共有12項,如“家庭教育工作先進個人”(S市教育體育局和S市婦女聯合會共同頒發),“‘我是S市人主題書信大賽優秀輔導教師”(S市教育體育局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S市分公司聯合頒發),“防震減災科普作品優秀指導教師”(S市地震局、S市教育體育局和S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頒發),“‘平安出行征文大賽X等獎”(S市教育體育局、S市新聞傳媒中心和S市萬博車城聯合頒發)。②而在S市H校一位老教師的訪談中,該老師談道:“我剛參加工作時,學區、學校每年頒授的獎項很少,但正是因為稀缺,獲得榮譽的教師備受矚目和尊崇。近幾年,因為學生寫征文,辦小報,語文老師和班主任也能獲得 ‘優秀指導教師獎,另外消防、政法、禁毒等部門也頻繁給老師頒獎,榮譽不像是為了激勵教師,更像是在為了完成行政任務。”
(二)重外在刺激:誘致教師功利行為
不同層級和類型的榮譽“標識”了教師的不同身份和地位,影響教師職業發展和晉升機會,演化為教師社會資本不斷增值的符碼。如今在教育場域,活動與榮譽緊密相連,學生活動因學生的優異表現會對指導教師授予榮譽,教師活動更是離不開榮譽的“激勵”。更有甚者,為調動教師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辦方總會先亮出金閃閃的“榮譽證書”,從而導致“先許諾榮譽,后參加活動”的怪象。由此可見,教師榮譽也滋長了教師追求榮譽外在性淺表價值,甚至弄虛作假的功利行為。一些教師把追逐和取得各類榮譽作為衡量自身專業發展的標尺,在各類競賽活動中逐漸偏離活動的旨趣:為榮譽而參加課堂教學比武;為榮譽而輔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為榮譽而閱讀和寫作。功利化作祟致使教師參與各類活動的本真意義和內在價值受到遮蔽,也使作為手段的榮譽異化成為目的。周洪宇教授曾指出,以綜合量化考核計分作為教師評先評優、專業職務的主要依據,滋生了弄虛作假之風,致使一些教師將過多精力投入到教學比武和論文評獎上。[8]據媒體報道,獲得2016年閱讀改變中國“年度十大點燈人”“深圳教育改革先鋒人物”等多項榮譽的某知名教師卻在榮譽的耀眼光環籠罩下迷失了自我。榮譽浸潤著教師的汗水和智慧,但在鋪就一些教師通向“名師”的路上,有些教師會受名利之累,扭曲三觀,從而越陷越深,最終甘做榮譽的奴隸。榮譽本該是反映教師成就和貢獻的客觀標識,若被賦予太多的符號意義,教師就會自我膨脹,最終在榮譽面前失去自我。
(三)重甄別選拔:固化榮譽分層結構
榮譽是在特定時段內對教師特定行為的褒獎,但是現實中管理者經濟將榮譽等同于當下和未來的優異表現。為此,管理者會將教師過往獲得的榮譽作為裁定教師能力和業績的標尺,并作為新榮譽項目申報和評選的重要條件。這種追求“程序正義、過程透明、結果量化”的評價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含著對教師個體職業發展差異性和能動性的否定,從而固化教師榮譽分層結構。如榮譽評選尤其是層次較高的榮譽評選,通常需要相應層級的榮譽作為前置條件,選拔教師外出培訓學習時也會有“獲得某X級榮譽稱號者優先考慮”的條款。而“骨干教師”“特級教師”這些終身榮譽稱號一旦獲得就持續地“發光”和“散熱”,給獲獎者帶來無盡的光環,同時還會形成一種累積效應,即獲獎越早,獲獎越多,獲得更高層級榮譽的機會也就越大。再者,榮譽評定結果的循環利用也對榮譽分層起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肯定榮譽的價值毋庸置疑,但是管理者利用之前的榮譽反復裁定教師后期發展機會的做法卻存在不合理性,因為這不僅有使榮譽無限“增值”之嫌,而且會為教師評價埋下公平隱患。如一次有失公允的榮譽評選結果就可能因連鎖反應造成后續多次評價結果的不公正。教師的專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師利用外部教育資源促進自我發展的過程,當榮譽成為人為地調節校內優質教育資源分配的符碼時,可能就會出現“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局面,造成那些榮譽獲得層次相對較低和時間較晚者,在專業發展的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狀態。教師個體發展具有差異性和非均衡性,這種非均衡性受制于個體努力程度,也是政策、環境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使然,因此教師榮譽需要獎賞強者,但更需要喚醒弱者,讓不同起點、不同發展水平的教師都能受到鼓勵。
三、優化教師榮譽本體功能的路徑
(一)提升教師榮譽項目的公信力
教育部門管理者應避免教師榮譽的低質化和邊際化,讓教師榮譽發揮其對教師的價值引領和規范功能。管理者一定要摒棄工具理性思維,在榮譽設置和評選中始終堅守教師榮譽的專業性,切實提升各類教師榮譽的公信力。國家要出臺教師榮譽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教師榮譽的層次,規定榮譽的頒授主體,確立教師榮譽的項目,明晰榮譽評選的周期,確定教師榮譽的標準,加快建設層次分明、數量適度、相互銜接、體系完備并凸顯專業的中小學教師榮譽體系。通過立法的形式規范榮譽供給主體的授譽行為,在源頭上杜絕榮譽項目類別龐雜、名稱過多等現象的發生。政府要統籌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及督導檢查評比事項,縮減評比考核等各類活動的數量,有效杜絕因各類考核評比催生的低質教師榮譽稱號。此外,筆者建議教師在轄區內因承擔校外社會事務額外付出的勞動要以實物或課時獎勵的形式來代替榮譽的頒授。學校內部也要規范校內教師榮譽的設置和頒授程序。基于學校發展需要,學校應控制學年內教師榮譽項目的總量,不可把榮譽作為管制教師,調和干群矛盾的工具,而致表彰獎勵低質和泛濫。
(二)阻抑教師對榮譽的功利追逐
榮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教師帶來一定的實質利益,而教師對榮譽附著利益的追逐,折射出教師渴望改善物質待遇,渴求外界尊重的內在訴求。唯有讓教師擁有優質的物質待遇和精神滿足才能阻抑教師對榮譽附著的“實利”和“虛名”的追逐動機。扭轉教師追逐榮譽的功利化傾向,既要從外部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制度和政策支持,整體提升教師的物質和精神獲得感,又要引導教師形成正確的自我價值認知,樹立科學的榮譽觀。為了讓教師擁有更多的物質和精神獲得感,相關政府部門不僅需要不斷提升中小學教師的物質待遇水平,保障“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水平”這一政策目標的全面落實,還要提高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營造教師安心從教的良好社會氛圍,系統、持續地優化中小學教師的從教環境。此外,引導教師正確認知自我價值,樹立科學的榮譽觀也尤為關鍵。教師的職業價值不僅源于教師的內向用力和堅守教書育人的初心,還源于教師腳踏實地,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教育管理者要引導教師認識到榮譽既是對教師優異行為、生命價值和內在尊嚴的肯定,也代表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它不是裝點門面、賣弄炫耀的資本,而是催人奮發的內在動力。
(三)破除榮譽帶來的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指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對他人形成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如果我們采用的局部信息是積極的,我們就會給這個人戴上積極的光環。[9]“榮譽崇拜”帶來的光環效應也會誘導管理者以偏概全地評價和管理教師,這種刻板印象導致在學校內部出現“獲獎大戶”,進而固化組織內部榮譽分層結構。這不僅不利于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還會導致教師因教師資源占有不均而呈現發展不均衡和差異化的趨勢。打破榮譽帶來的光環效應要完善榮譽后續管理機制。榮譽作為特定時段、特定范圍中對教師的評價,它只代表教師過往的榮光。所以,政府管理者既要對獲得榮譽的教師提供政策支持性服務,激勵教師持續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又要定期對獲得高規格榮譽的教師進行追蹤考核,對于責任履行不到位的教師要建立榮譽退出機制,避免榮譽頭銜的價值無限“增值”、放大。管理者還要有意識地避免光環效應,用全面、發展和包容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師的發展,盡最大努力去挖掘每一位教師的潛力,用開放的心態看待教師的發展。管理者不能單純以榮譽獲得數量的多少、以榮譽獲得規格的高低去評價教師的貢獻,應避免因榮譽導致的教師評價失真。
教師榮譽是對教師個體價值的確證,也是對教師辛勤付出的褒獎,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若教師榮譽背離 “初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所以,教師榮譽授予主體一定要從中小學教師榮譽的本體功能出發,堅守服務教師發展的價值立場,摒棄工具理性思維,科學規范地頒授榮譽,讓各類榮譽真正觸動中小學教師的心靈,激發中小學教師的潛能,引導中小學教師潛心育人。
(秦鵬,寧夏大學教育學院,銀川 750021;李文閣,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 100875)
參考文獻:
[1] 羅明煜.美、英、新加坡國家教師榮譽制度的共性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4(5):107-112.
[2] 國家教委.特級教師評選規定[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199301/t19930110_8191 6.html,1993-01-10.
[3] 石嘴山市教育體育局.關于開展全市在線教學能手評選活動的通知[EB/OL].http://jyty.shizuishan.gov.cn/html/973b6c c4-e9f7-4534-aeb4-3094de3f3e01/973b6cc4-e9f7-4534-aeb4-3094 de3f3e01-articleShow.html?p=af3659cf-a18a-4e9c-baa9-c9ea11e80 898,2020-03-27.
[4] 李源田,崔延強.論教師國家榮譽制度[J].教師教育研究,2013(6):30-34.
[5] 劉磊.論教育中的獎勵[J].教育研究,2011(2):41-46.
[6] 陳琪,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20-221.
[7] 陳玉義,萬明鋼.公共視域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的實踐困境與對策——基于甘肅、山東等6省區的調查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9(4):28-34.
[8] 周洪宇.教師教育制度頂層設計的若干思考與建議(下)[J].教師教育論壇.2013(8):5-16.
[9] 劉儒德.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應[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154.
(實習編輯:劉 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