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丹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實驗小學 福建 清流 365300)
數學是實踐的產物,這不僅是就數學史而言的,對于數學學習,也是這樣。數學生活化創新作為數學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化抽象為具體的橋梁作用。其中,直觀操作是感悟數學的一種手段,它在教學中起信息傳遞的作用,為學生形象化理解數學搭建了思維的橋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不僅僅是思維的結果,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數學學習在加強思維訓練的同時,也要加強數學生活化創新。課堂教學中,要引入簡單的學具,讓學生在擺一擺、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畫一畫、分一分等活動中,通過親自動手來理解數學概念,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感受數學的意義,發展數學思維,培養數學能力。
數學語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對于形象直觀的記憶要優先于語言的記憶。然而,思維的結果只有借助語言才能更好地表達出來。學生表達能力的強弱對于數學學習來說至關重要。一個人若語言發展受阻,是很難實現理解數學基礎知識和思維動態過程的。數學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把數學的抽象性轉化為學生思維,形成數學知識和發現數學規律,這些都需要數學語言來牽線搭橋。數學課堂中有條不紊的數學生活化創新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讓學生產生用數學語言表達演示過程或者操作過程的需求。因此,數學生活化創新,有利于形成思維表象,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觀察,是思維的起點,觀察獲得的表象是思維的基礎。新教材與舊教材的最大區別就在于,新教材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的活動中獲得對知識的直觀認識。而要想使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必須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直觀演示,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數學生活化創新,才能豐富學生的表象材料,達到感性認識的高度,使思維得以發展。
如,為了讓學生理解基數的含義,我們可以通過反復操作,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加深理解。區別基數與序數概念,即區別五個與第五個的不同,我讓學生在桌面上從左到右擺好五個圓片。先算一算一共幾個?再讓學生從左或從右拿走第五個,然后結合操作讓學生觀察、比較,直至明確五個是指擺出的所有圓片,而第五個則是指拿走的原片所在的位置。還可以讓一組的前五個學生報數站起來,并讓這些同學說一說:我們一共有5個人,我是第( )個。這樣,通過數學生活化創新,同時通過觀察、對比,學生很容易分清楚“五個”與“第五個”的區別。
雙手使人靈巧,大腦使人聰明。動手不動大腦,只能做個搬運工;動腦不動手,那是胡思亂想,什么也做不了。只有手腦并用,才能相互促進,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發展。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兒童最好的理解是他本身的動作,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這種直觀的刺激最能激發學生的大腦,培養其初步的推理能力。數學生活化創新能夠為思維積累表象材料,動腦思維則使表象材料有序化,成為推理思維的基礎。
如,學習9加幾的知識時,我出示一個裝有9個球的盒子。然后,問:“盒子里有幾個球?”(9個)教師往盒里再放一個球接著提問:盒子外面有5個球,共有幾個球?你是怎么想到的?很多同學都知道有14個球,但如何更快得出結論,思考的方式不一樣。有同學想到,先從外面借一個球到盒子中,盒子中就有10個球。盒子外面剩下4個。合起來是14個。這樣,學生很快領悟了“先湊十,再相加”的加法原理。在進行9+?的運算過程中迅速得出結論。隨后又更好地理解了“看大數,分小數,先湊十,再相加”這個加法的原理。通過進行數學生活化創新,學生自己依據操作得到計算方法,印象就會特別深刻,同時在學習和掌握計算方法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推理能力得到發展。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堅持利用教具直觀演示,讓學生動手操作學具進行生活化創新。只有這樣,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才能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上,而且手腦互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