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光乾
(山東省中醫藥研究院,濟南250014)
2019年10月22日,由中國藥科大提出,河北藥檢院復核,擬修訂金銀花國家藥品標準。為確保標準的科學性、合理性和適用性,國家藥典委員會將擬修訂的金銀花國家藥品標準公示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公示期為3個月。針對該修訂草稿,筆者有不同的看法。
利用了金銀花對照品液相色譜特征指紋,進一步明確了操作規程下金銀花含量成分7個特征物質的保留時間,特異性鞏固了其地位(見圖1)。
去掉了特征性不明顯且不穩定檢測難以合格的木犀草苷,保留了綠原酸,由于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簡稱CA)是主要消炎降火物質基礎,其是由咖啡酸(Caffeic acid)與奎寧酸(Quinicacid,1-羥基六氫沒食子酸)生成的縮酚酸,是植物氧呼吸經莽草酸途徑產生的一種苯丙素類化合物。可以說,綠原酸本身就是一種咖啡酰奎寧酸。
為更加保證來源嚴密性,增加了綠原酸與酚酸類咖啡香奎寧酸化合物組系幾個化合物的總量為標準,更加保證了品種唯一性和道地性(見圖2)。
(1)同意繼續保留綠原酸不得小于1.5%,以及增加指紋圖譜的內容。
(2)不同意去掉木犀草苷指標,增加含酚酸類(綠原酸、3,5-二O-咖啡酰基奎寧酸、4,5 二-O-咖啡酰基奎寧酸三者合計)不得小于3.8%的內容。
(1)木犀草苷主要是金銀花含有較多,山銀花含有較少,也是兩者的主要區別。
1963年版《中國藥典》首次收載金銀花,只有1種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也就是目前國家藥典的植物基源。
1977年版《中國藥典》增加了3種紅腺忍冬、山銀花和毛花柱忍冬,又叫山銀花,都作為金銀花入藥。但是20 多年來,由于來源眾多,各地發展地方品種,南方產區尤其湖南、貴州、重慶種植迅速擴大,質量差異很大。到1976年后,中國藥典編制有了更細致的論證研究,自查后認為其他三個來源(山銀花“華南忍冬”、紅腺忍冬和毛花柱忍冬)缺乏史證依據,專家們討論后,建議將兩者分列。
2005年版《中國藥典》開始將兩者分列:金銀花只保留一種忍冬植物來源,山銀花來源于華南忍冬等四種。質量要求也各不相同,2015年版《中國藥典》在檢測標準方面也有所區分,其中山銀花綠原酸含量要求不少于2.0%,比金銀花的1.5%含量更高。其他特征含量側重各有差異。但是用藥方面,藥典對兩者在性味與歸經、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中的描述一致。中藥使用講究地道藥材,細微差異只有用藥者方能體會。2005年版《中國藥典》分列金銀花和山銀花的主要原因,就是忍冬成分以木犀草苷為主,其余品種含此成分較少,且以含綠原酸為主,并且差異較大。
(2)金銀花以北方種植為主,山銀花以南方種植為主。山東、河南歷史上就是全國金銀花的主產區,山東產量占全國的60%以上。山東金銀花種植歷史悠久,據1896年(清光緒22年)編修的《費縣志平邑金銀花采收》載:“花有黃白,故名金銀花,至嘉慶初,商旅販往他處,輒獲厚利,不數年,山角水沿栽植幾遍”。在臨沂主產區,優質金銀花主要以頭茬金銀花為主,而且頭茬金銀花木犀草苷含量最高符合藥典,其余各茬含量較低,基本不符合藥典規定。說明木犀草苷是優質金銀花的重要指標。
(3)木犀草苷具有對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的保護作用,及其抑菌、抗炎、抗病毒、抗腫瘤、抗皮膚老化、抗局部缺血的生物活性,也是金銀花的有效活性成分。
(4)從2005版藥典開始綠原酸大于1.5%,木犀草苷大于0.1%,到2015版綠原酸不變,木犀草苷改為不得小于0.05%,從木犀草苷指標執行10年效果來看,方法穩定、檢測方便,也一直是優質金銀花與山銀花區別的重要指標成分。因此,不應去掉木犀草苷指標。
(5)如按修改草稿意見,去掉木犀草苷,綠原酸各種金銀花山銀花都有,酚酸類金銀花和山銀花都有,含量反而是山銀花含量更高。根本不能體現金銀花的主要特點。
修改意見也認為:綠原酸本身就是一種咖啡酰奎寧酸,那么綠原酸含量高的,芬酸類也高,既然有了綠原酸指標,再增加此項指標,沒有實際意義。
(6)目前全國金銀花種植植物種類混亂,品種復雜,都符合新標準,更不利于優質道地藥材的發展,也不符合金銀花的歷史和現實情況。
(7)建議對目前行之有效的指標,2020版不要輕易修改,那樣既造成混亂,又增加行業不必要的成本。要進一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廣泛聽取全國各主要金銀花產區的意見,特別是山東、河南金銀花道地主產區的意見,直到找出真正符合金銀花實際的特征性科學指標,再進行修改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