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隨著部編教材全覆蓋,新增的特殊單元的閱讀策略躍入眼簾,統編教材從三到六年級,依次編排了“預測、提問、提高閱讀速度、有目的閱讀”四個閱讀策略單元。筆者將以統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上冊》為例,淺談如何在特殊單元強化運用“提問”策略助力閱讀教學,提升學生語文閱讀素養。
關鍵詞:部編教材;閱讀教材;教學研究
一、 引言
在統編版教材逐漸普及的大背景下,人們逐漸開始重視這套新教材在課程編排上的變化。其中閱讀課程的增加就是一個顯著的變化。比如說從三年級開始,就設計有關于閱讀訓練的特殊單元。這種特殊單元的設計釋放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統編版教材更加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要充分領會教材編撰精神,利用好這些特殊單元閱讀策略的課程,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素養的形成,以下以統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上冊》為例,就“提問”策略談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
二、 巧用助學系統,讓學生敢于提問
(一)學習導語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及學生對每一課的導語,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這一客觀因素的影響下,閱讀教學的效率始終得不到提升。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對每一篇課文下方的導語進行認真分析。嘗試利用導語來重點鍛煉小學生閱讀中的“提問”能力。部編版教材在特殊閱讀單元的每一篇課文中都編撰了特定的學習任務提示:在《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篇課文中,設置在正文之間的導語為:“讀課文,積極思考,看看你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出來。”而《蝙蝠和雷達》一文的導語為:“一位同學讀了這篇課文,在旁邊和文后提出了一些問題。你的問題是什么呢?把它們寫下來,和同學交流。”《呼風喚雨的世紀》的導語為:“一位同學讀了下面這篇課文,提出一些問題,寫在了旁邊和文后。讀課文,寫下你的問題,和同學們交流。”《蝴蝶的家》的導語為:“讀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再將問題分分類,選出你認為最值得思考的三個問題,并嘗試解決。”
我們將這四篇課文的導語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兩個特點。其一,四則導語都是圍繞著“提問”這一核心來設置的,其意圖十分明顯:就是鼓勵學生在閱讀完課文的時候可以勇敢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逐漸培養勇于提問、善于提問的良好閱讀習慣。其二,四篇課文按照前后順序,“提問”的切入點不同,從一開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到之后的主動交流問題,發展到對問題進行分類。這種逐漸提升“提問”難度以及內涵的教學方式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節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提問”能力。
(二)小組問題清單
本冊書的第二單元為特殊閱讀單元,在四篇課文中一共出現了三次“小組問題清單”。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這三個問題清單的價值,強化學生的“提問”能力。
第一個問題清單是在課文《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課后:仿照書中給出的三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列出問題清單,這種“自己的發現”訓練,能夠讓學生的提問變得更加條理化,提升“提問”的效用;第二次出現在《蝙蝠和雷達》課后:學生通過談論課后給出的三個問題而“受到啟發”,該清單主要鍛煉的是學生在運用“提問”這種閱讀技巧的時候,如何與其他同學交換意見,提升“提問”效率;第三次出現在《呼風喚雨的世紀》課后:在處理教材中給出的問題清單的過程中,小學生會對閱讀中的“提問”有一個更具深度的認知,即“提出的問題不影響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出問題有助于理解”以及“提出問題要引發深度思考”。借助這三種問題清單的訓練,小學生會更為靈活、高效地運用“提問”閱讀技巧。
(三)泡泡提示語或情境對話
熟練運用“泡泡提示語”以及“情境對話”,也能有效促進閱讀“提問”能力的提升。利用“泡泡提示”,可以模擬學生構思問題的邏輯,對剛剛接觸閱讀“提問”,對提問方式還沒有完全掌握的小學生來說,可以按照泡泡提示語中的提問思路以及提問方式來進行模擬練習,通過這種方式逐漸熟悉閱讀“提問”的方式方法。比如說在《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課后,針對“母親為什么把一株豌豆形容成‘一個小花園”這一問題,通過泡泡提示語指出了兩種提問的主要模式:即對課文的一部分進行提問以及對課整篇課文進行提問。
(四)批注
在進行課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側重點進行有計劃的引導,特別是對于課文旁邊的批注,應該要給予足夠的重視。靈活運用批注,能夠讓學生在一個固定的框架中完成閱讀工作,并在閱讀之后提出問題,避免了大量無效閱讀所占用的課堂時間。在實際授課中,教師可以利用“分組閱讀”的方式,以課文中的每一個批注作為一個段落,讓學生進行分組閱讀,通過這種方式來突出批注對閱讀教學的指導作用。比如說在《蝙蝠與雷達》一課中,就可以根據兩個批注:“蝙蝠與雷達有什么關系呢?”“蝙蝠如何分辨障礙物和獵物呢?”為線索,將文章的前6個自然段分為一段,后2個自然段為一段進行閱讀,這樣不僅可以體現出批注與文章內容的關聯性,而且也便于學生們理解。
三、 巧設教學環節,讓學生有效提問
除了提問清單、批注以及泡泡提示等模塊外,活用“課后練習”也是提升閱讀“提問”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每一篇課文后的“課后練習”實際上都是建立在“提問”的基礎上,習題設置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如何在完成閱讀之后提出問題。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需要對“課后練習”模塊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處理,挖掘“課后練習”深層次的價值。具體來說,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或者“問題導入”等方式優化課后練習的訓練方式,提高課后練習的價值。
這里以《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為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工作的時候,要對課后練習進行拆分。本篇課文的課后練習可以分為三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學習漢字”,該段落內容屬于基礎知識,可以使用常規教學方式處理。第二個段落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列出問題清單,同時對清單中的問題進行分類。在設計該環節的時候,不僅要帶領學生逐漸熟悉問題清單,還要引導學生對該環節的本質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列問題清單?為什么要給問題分類?這是一種對教學方式的提問,讓學生以此為切入點,對閱讀課程進行深入思考,充分體現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第三個段落是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闡述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處理該段落時,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鼓勵學生對課文的主旨內容進行提問,脫離教案的桎梏,充分發揮學生的形象力,讓學生能夠達到“所想即所問”的境界,并樹立起強大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是要鼓勵學生對同學所說的看法進行提問,通過解讀同學的清單,認識三種提問的類型,并且用新認識的三種類型對問題重新分類,學生之間的提問與回答,激發其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四、 巧融課外閱讀,讓學生善于提問
在學生逐步掌握了“提問”技巧以及要領之后,要通過大量的實踐對其進行鞏固與夯實。具體來說,就是引導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自覺運用“提問”技巧。
從宏觀層面上來說,閱讀量是語文核心素養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想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小學生可以“談吐有味”,就要借助大量課外知識來擴充其知識儲備。而在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巧用“提問”技巧,可以讓其更為深入地了解閱讀材料的含義,在閱讀量一定的情況下,提升課外閱讀的價值。這種閱讀技巧在處理一些具有一定深度的課外材料時非常有用。
從微觀層面來看,在閱讀中不斷使用“提問”技巧,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簡單來說,就是對任何知識都抱有一定程度的懷疑。這種“合理的懷疑”能夠讓學生脫離知識陷阱,令其在進行課外閱讀過程中,時刻保持著一顆清醒的頭腦以及富有邏輯性的思維。這種能力的價值在于: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課外讀物中的“糟粕”對學生的影響。課外閱讀材料的種類十分豐富,特別是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學生能夠接觸到的課外閱讀材料非常多,而這其中可能會存在一些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容,比如說“利己主義”以及“沙文主義”等。而善于運用提問,就可以讓學生在接觸一個全新的觀點,或者是與普適觀念相違背的觀點時,敏銳地發現其中的異樣,不會盲目對其進行否定,也不盲目相信,而是向同學或者老師提出心中的疑問,通過大范圍的討論對其作出最為合理的評價,這樣一方面有助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取向,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充分發揮課外讀物的內在價值,在吸取課外讀物中積極元素的同時,剔除掉其中的消極元素,鍛煉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由于小學生對于課外讀物質量的辨別能力有限,為了保證閱讀實踐的效率,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對課外閱讀活動進行引導。首先,教師可以推薦一些適合小學生閱讀的中外名著,比如《魯濱孫漂流記》《格列夫游記》《綠野仙蹤》以及《茶館》等,讓小學生在鍛煉閱讀技巧的同時,也能收獲智慧以及人生啟迪。其次,教師可以為班級訂閱一些少兒讀物,按照人文、科學、小說、散文等類別,拓展小學生的閱讀廣度。最后,可以在班級中定期舉辦閱讀會,讓學生對近期所閱讀的名著或者文章進行討論與分享,通過這種方式在班級中營造出一種“愛閱讀、會閱讀”的良好氛圍。
五、 結束語
借助部編版四年級上冊中的閱讀單元,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清單”“泡泡提示”以及“批注”等模塊,系統性提升學生的“閱讀提問”能力。為全面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是閱讀策略學習的主角,閱讀策略特殊單元的教學,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同化”“順應”所學的閱讀策略,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建構。
參考文獻:
[1]俞靜.基于單元視域的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單篇教學的策略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9(10):4.
[2]余琴.統編教材與人教版教材銜接時閱讀策略單元的教學[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9(5):16-19.
[3]陸培成.“迭代”閱讀: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踐路徑:以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2019(35).
[4]朱軍.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實踐與研究[J].好家長,2019(37):169.
作者簡介:吳秀麗,福建省三明市,沙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