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的教育中,語文這一科目貫穿始終。古詩作為中華文化特有的瑰寶,里面有著我國五千年文化的積淀,憑借著自己特有的旋律、深刻的意境從古至今源遠流長。學古詩都是從孩童開始,這個時候學生對學過的東西印象最深刻,學習東西更加有熱情,在這個階段學習古詩能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漢語的運用、了解我國的民族文化。朗朗上口的古詩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其在審美鑒賞方面的標準,激發其創造的熱情和積極性,為其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教學環境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需要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創新的關鍵在于觀念的創新、教材的創新以及教學的創新,這些因素構成了教學環境的改變。為了優化小學語文的教學環境,重要的突破點在于古詩教學。
古詩最能體現濃縮的都是精華,我國的古詩詞有著工整的句式、精練的語言、豐富的內涵,以其獨特的韻味在世界文化中脫穎而出,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也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從小學習古詩也正應了“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古詩是用來傳情和明志的,經常朗誦古詩能充實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學生感情,也能讓學生從小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文化素養從小開始養成。因而需要小學老師在教學中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積累,采取新的措施進行古詩教學研究,把課堂教學的效果提升上來,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培養起來,提高語文課堂上古詩教學的效果,讓學生領略古詩所蘊含的民族氣概和民族智慧,接受文化的熏陶,把古詩中健康的人生態度、處世準則等植入學生心中。
一、 營造誦讀氛圍,帶動學生學習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小學語文課堂總是老師講解、學生背誦、聽寫為主,教學圍繞書本、老師展開,在這樣單一的環境下,學生學習被動,單調的課堂氛圍讓學習缺乏趣味性。需要根據課堂內容構建適宜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氛圍,從而帶動學生參與到學習中。
古詩有自己的韻律,通過大量的誦讀能夠體會到古詩傳達的情感和節操,講述的事理,在古詩教學環節誦讀占有極大的比例。
小學階段涉及的古詩都是膾炙人口、流傳已久的,這些作品本身內容豐富,使用的寫作手法多樣,作者的表達風格也是各具特色,在朗誦古詩的過程中,大家先是在朗朗上口充滿節奏的朗讀中快速記憶古詩,同時會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情感,進而被詩中描述的景、事情、人、理所感染,由此產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更深入地了解古詩的神秘和多彩。
通過一個好的誦讀氛圍,學生能激發對古詩的興趣。在眾多古詩中,作者表達的情感有愛國、有傷感、有豪放也有婉約。隨著年齡、閱歷的變化讀者的感受也在變化。很多作品有意象,用了大量的手法,詩詞的含義多元,這些特點提供了一個大的研究空間讓學生參與到其中進行創新和延伸。學生可以通過誦讀、朗誦、歌唱、畫畫等方式,增加對古詩的了解。在集體活動中帶動更多學生一起朗讀古詩,共同遨游詩海。同時還可以舉辦朗讀競賽,讓全校都縈繞在朗誦的氛圍下,吸引更多的學生把目光投射到這里。
二、 教師引導,重難點解析
在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講解詩歌重點是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情感,加強學生想象力和畫面感。現在課改之后主要是通過計算機講解,學生自己感受情景,體悟情感。但是由于古詩有古今異義和通假字以及古詩的特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難點,這時就需要重視老師的主導作用,讓老師為學生建立古詩的知識體系和結構,在重難點上進行詳細講解和疏通。
老師需要對古詩內容有透徹的了解,精鉆教材,了解詩人背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精心選題設計思考題和需要大家討論的問題,讓大家在學習一篇古詩的時候能學習透徹這首古詩,還能跳脫出來延伸到其他古詩、文章中,學習有所得。
三、 明確教學目標,構建任務情境
小學語文古詩課堂的教學目標是為學生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意義建構,讓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清晰當下所學習的內容要說明的事理和事物發展的規律。那么這一建構要想徹底實現,需要明確總的教學目標,完成每堂課的任務,設立任務情境。
語文教學中自我展現的環節較多,老師應該給每個學生都提供平臺和機會,讓處于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自我展現的機會,這時需要老師創設各種活動情境,激發學生表現力。設置情境時需要盡量多設計領域,背誦、朗讀、默寫、競賽、感想等多個活動協調學生的智力差異,尤其對于在學習中受挫較多成就感低的學生,要多予以鼓勵和支持,讓他們積極參與活動,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和滿足。
在具體的古詩教學過程中,首先需要學生領悟古詩詞的優美,在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中和詩人產生共鳴,感受詩人的情感,在進行情景教學時進行個人朗誦、男女生合作朗誦、小組朗誦等多樣的形式。通過這樣的比較閱讀,學生更容易體會古詩的意境。其次在學生通過多媒體學習古詩的同時,設立誦讀、賞析、拓展等學習環節,在體驗這些學習環節時,老師要摒棄單一的以成績論高下,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了解學生,知曉他們目前面臨的困境和需要獲得的幫助,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古詩的體系,實現教學目標。
四、 靈活教學,共同參與
雖然古詩的結構是固定的,表達方式的結構是固定的,表達方式、手法都有固定的范圍,但是為了保證學習效率能夠提升,大家參與的熱情度提升,就需要教師靈活教學方式,學生也要靈活自己的學習方式。老師可以組織大家進行小組學習,小組之間進行討論和交流實現思維的碰撞,同時老師通過問題進行引導,讓小組的討論工作朝著課堂目標努力。
學生和老師之間進行合作、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交流,主要是課前對學習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課堂上提出假設并進行檢驗,對學習進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成果進行總結和自我評價,最后總結課堂結果。目前已知的學習方式主要是進行小組討論、人機協作等在網絡教室里把個人學習與小組合作結合在一起,這樣既能保證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又能讓學生學會團隊合作和共贏,這樣靈活的教學,能提高古詩教學的效率,為學生提供學習鍛煉機會。例如為了學生更加熟練運用古詩,組織大家進行寫作練習,每個人寫出一個片段,大家寫完后請一個同學上來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講、評價。通過這樣的方式,大家可以了解一首古詩可以運用在哪些情景中,從而在學古詩的同時掌握寫作技巧。新的授課方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大家都愿意寫,愿意交流。
五、 應用現代技術,多樣化教學
伴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教育也面臨著改革,教學方式、課堂結構不斷被優化。多媒體教學被引用到課堂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能在課堂演示更多的內容,音頻資料豐富,對課本內容能進行更多的延伸,課堂輸出的知識增加,這樣減輕了學生上課的負擔,豐富了課堂內容,在豐富的故事中學習。
作為小學語文中的難點內容,老師在古詩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較多,學生也對古詩內容較難領會。古詩雖然簡短,但是句式結構嚴謹,意向多且抽象,景與情相融表達隱晦,想要學生真正領會古詩,首先需要開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通過想象、聯想來進行理解。這樣老師可以充分利用便利的多媒體進行幻燈片、視頻的播放,將詩中的景和作者的經歷都通過平臺展示出來,把枯燥的詩句用畫面表現出來,由簡化繁,再加上老師生動形象的講述,學生能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有好奇心,最終實現學生理解古詩的目的。
此外除了課堂教學,學生還需要走出課堂,感受生活。很多學生無法想象古詩的美,是由于過度脫離生活。在學習《清明》這首詩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去參加掃墓活動,切實地去感受“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傷感,學生害怕學古詩多半都是因為不理解古詩意思,提不起興趣,這就需要老師貼近學生,帶著學生從生活中感悟古詩,尋找靈感,在實踐活動中多思考觀察,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由于古詩中的景物描寫很多,情感流露總是通過景表現出來,小學生正處于剛剛大面積接觸外在事物的階段,很多東西了解得淺顯,這時可以通過他人富有感情的錄音來進行引導和幫助。例如《天凈沙·秋思》全篇都是景物,又全篇都在寫詩人的惆悵,老師在講解之前放一遍朗讀錄音,講解完之后再放幾次,學生多聽幾次,同時跟隨著畫面的變化,學生去想象枯藤老樹昏鴉的凄涼,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風情,古道西風瘦馬的孤獨,九個意向組成一幅畫面,極盡悲涼之感,烘托出夕陽下游子一人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感。有感情的錄音誦讀能激發學生更深層次領悟詩詞中的情感,從而使其學會模仿,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提升誦讀能力。
教育改革過程中強調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的是能指導學生認識、理解和運用漢字、詩句,增加詞匯的積累。在教學時不能只是單一地進行詞語、詩句的輸出,還需要把漢字與情感通過技巧結合起來,通過有效的練習,學生對語言和詩句的理解加深,表達能力得到了提升,為今后進寫作奠定基礎。學生學習古詩需要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在學習古詩的時候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提升各方面的技巧和能力。所以為了推動語文教學,實現中華文化復興和源遠流長,需要建立一個好的語文學習環境,需要學校、老師、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耿懷英.探討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法在古詩教學中的應用[J].南北橋,2019(8):109.
[2]肖建家.讓詩意棲居在語文課堂: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新課程,2019(1):33.
[3]謝妍.例談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J].中華少年,2019(12):57.
[4]孫劍明.淺析小學語文低年級古詩教學法[J].中華少年,2018(1):3.
[5]李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經典古詩文誦讀[J].中華少年,2018(22):222.
[6]殷義.談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美育的實施[J].好家長,2018(101):38.
作者簡介:徐美艷,安徽省亳州市,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城關鎮逸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