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詞“生成式”讀寫教學強調通過教學實踐,形成“以讀導寫,以寫促悟”為核心的,以提升中學生古詩文讀寫能力為目標的教學策略。通過素讀慢悟生成詩意理解,實現意義重構,從而喚醒個性化的理解,復活學生感性;通過生成式導悟,深入品讀意象、典故,從而達到回歸圖景多元對話、啟蒙詩情的目的,促進學生思維立體發展;通過三層漸進式的詩詞仿寫與創作教學,結合學生自評、互評的三階晉級激勵機制,激發詩情,提升學生審美創造能力,落實語文教學實踐性需求和文化傳承的使命。
關鍵詞:中學古詩詞;讀寫教學;生成式;召喚結構
“動態生成”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它強調課堂教學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固定不變、按部就班、機械僵化的教學模式。中學古詩詞“生成式”讀寫教學,就是在學生經驗范圍內,在沒有依傍的狀態下獨立解讀,避免被教師帶入情境,讓學生從依靠教輔資料中的他人的解讀中跳脫出來,將自己已有的閱讀經驗及時遷移,并對相關意象、用詞、寫法等援疑質理,復活學生對詩歌的感性認知,喚醒詩情。在教學過程中雖然也強調記憶和理解,但更重要的是為了復活感性,學習古詩詞表現技巧,體悟古詩詞的情感內涵,為寫作古詩詞創作奠定堅實基礎。
一、 生成式導讀,復活感性
誦讀是基于文化傳承的古詩詞教學的起點和支撐,“以讀導寫”既是古詩詞教學方法,也是教學目標,正因為如此,“生成式”的古詩詞讀寫教學才會“別有用心”。
(一)素讀慢悟,尊重差異
“生成式”古詩詞教學反對先入為主式的引導,重視調動學生的能動作用。重視素讀慢悟,不武斷,不輕言,給學生閱讀和理解的充分自由。強調素讀,就是要盡可能多地保留古詩詞文字人文信息的完整性,聽別人誦讀,字音、停頓和輕重必然經過了別人感性的處理,古詩詞的內涵就變得單純了,也就失去聯想和想象的空間了,古詩詞解讀的可塑性也就大大降低了。強調慢悟,就是要用心觸摸字里行間的漣漪,花點時間與紛繁的生活做個切割,給心靈一個交代。
“生成式”古詩詞教學尊重個體差異性。要在課堂上容忍“不協調”的聲音,歡迎出現“誤讀”,因為學生在學習閱讀的過程中,特別是個性化閱讀的過程中,由于個人的審美情趣、性格、文化修養、期待視野、經歷等的不同,獲得的閱讀感受與審美關注就會不同,投射到文本上,誤讀和爭議是難以避免的,古詩詞本來就是一種多維度開放式的圖式結構,鼓勵學生創造性的解讀與重構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思考力、判斷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意義重構,喚醒感動
伊瑟爾說:“文本寫出的部分給我們知識,但只有沒有寫出的部分才給我們想見事物的機會?!惫旁娫~精煉的語言、豐富的人文信息給了我們大展身手的機會。教師的課前準備只是一個“假設”,在古詩詞讀寫指導過程中充分“留白”,通過引導學生在充分自讀與思考的基礎上,連續不斷地確定和填補古詩詞文本中的未定點和空白。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強化學生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能夠實現情感代入,受到古詩詞或生活中情景的感染,能聽到花開花落的聲音,看到“長河落日”的雄渾,既能感受到“斷腸人在天涯”的無可奈何,也能體會到“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意氣風發。通過誦讀與重構,復活學生的感性,讓他們真正走進文本,走近內心,讓文字鮮活起來,讓畫面生動起來,讓情感豐富起來,為古詩詞仿寫或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生成式導悟,啟蒙詩思
基于文化傳承的中學古詩詞讀寫教學針對當前部分中學古詩文教學模式刻板、古詩詞學習與運用脫鉤、古詩詞理解與現實生活背離的現狀,我們嘗試運用“生成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回歸圖景,實現情景再現,展開多元對話,啟蒙學生詩思。
(一)回歸圖景,激發共鳴
古詩詞的閱讀與理解的出發點就是文本文字,品悟古詩詞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物象,發揮聯想和想象,回歸圖景還原在場信息。比如解讀《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劉禹錫),就是根據詩詞文本的在場信息,將文本物象圖景化,讓學生透過在場的圖景去想象揣摩,“歸目并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兩句運用視覺和聽覺場景寫出了兩位友人別時凄涼,兩位遷客并影荒郊,翹首仰望,他們深情的目光注視著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際消失,“回雁”“哀猿”襯托別緒,詩意變得凄厲,讀來搖蕩人心;“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兩句借云山萬里的空間場景渲染了別后的牽掛,桂山、連江并不相連,而且相距甚遠,寫出了志同道合卻遭隔別的友人的不渝情誼。回歸圖景,可以體味詩詞內涵的豐富,喚醒內心的共鳴。
(二)多元對話,凈化內心
如何讓學生啟蒙詩思,主要策略在于借鑒對話理論。讓學生和編者、作者、文本乃至自我進行多元對話,在對話中學習生活知識,揣摩生活道理,領悟生命意義。與文本對話,讓學生置身于文本構建的意境之中,更容易客觀化文本,感性地觸摸作者的靈魂;與生活對話,調動生活經驗與情感積累,有助于準確把握作者真實的情感態度,體會字里行間的壯志難酬的掙扎或春風得意的自豪;與自我對話,吸取文本精神的營養,凈化內心的污垢,感受生活中的詩意,激發生命的力量。
(三)典雅語言,豐厚積淀
典雅語言指的是與日常邏輯語言相對的語言詩化、藝術化的規范而有感染力的語言,典雅語言內涵中孕育著形象的、獨特的、深含價值的審美情趣,是古詩詞鑒賞的重要著力點和突破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言有盡而意無窮,堪稱典雅語言的標桿,也是深度解讀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拐杖:簡單的勸酒動作,不僅飽含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透出了對遠行者處境的深情牽掛,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對于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對朋友的勸慰,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可以想見,臨別在即,千言萬語無從說起,朋友相對無言,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巧妙地打破沉默,多少情懷盡在杯中,此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中國古典詩詞言短意長,其語言具有朦朧美、含蓄美和凝練美,而中國古典詩詞最鮮明的特點之一就體現在語言的典雅方面,學習古詩詞簡練的表達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在寫作時自覺推敲語言的習慣,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儒雅的性情。在讀寫教學中應該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結合生活經驗去體悟詩歌語言的精妙,品味其表達方式的搖曳多姿,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學習典雅的詩歌語言,可以在實踐中觸類旁通,豐厚人文積淀。
三、 生成式導寫,激發詩情
(一)韻律入手,以讀導寫
韻律美和意境美是古詩詞產生持久強大吸引力的源泉。古詩押韻整齊,語言簡練,卻能表達出詩的境界,能讓人體會詩人的感情,而且講究對仗,朗朗上口,容易記憶,被世人所欣賞。在古詩詞寫作教學指導中,要特別重視對學生韻律知識的傳授,強化學生對韻律美的感受能力。從簡單的絕句開始入手,引導學生嘗試詩詞的仿寫與創作。首先要掌握基本格律和要求。當然,絕句的精彩之處,更多地體現在整體的構思上,沒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構思,是不可能出有神韻的作品的。古詩詞的寫作是伴隨著內涵發展而發展的過程,古詩詞表達技巧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駕馭的,需要日積月累,更需要不斷實踐。
(二)三層漸進,以寫促悟
根據初中、高中學生年齡、知識結構特點,確定“三層漸進式”讀寫訓練思路:一是會其意、仿其形階段,是學習古詩詞的入門層級,主要在初一、高一年級進行;二是品其情、吟其韻階段,主要在初二、高二上學期進行,屬于深度理解的層級;三是明其理、悟其神階段,主要在初三和高二下學期進行,是詩詞創作與運用的最高層級。通過不斷地探索,我們設計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學古詩詞讀寫教學范式。實踐證明,讓中學生在學會運用一些常見的詩歌創作技巧基礎上,嘗試詩詞的仿寫與創作,以寫促悟,拉近了學生與古詩詞的心理距離,促進了對古詩詞的深層解讀與體悟。
“生成式”古詩詞教學立足于用詩意的眼光審視社會、自然、自我,體驗、反思及把握真、善、美的本質,因此在指導學生古詩詞寫作過程中更重視學生個人體驗和個性化表達,才能真正復活學生的新感性,人化自然,激發詩情。
參考文獻:
[1]金元浦.文學解釋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德]W·伊瑟爾.閱讀活動:審美響應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3][加拿大]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4]馮鐵山.詩意語文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5]孫紹振.如何解讀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6]蕭滌非,程千帆,馬茂元,等.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7]王新芳.“素讀”情境下教師審辯式思維的有效提升[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3).
[8]徐志宏.古詩詞讀寫教學策略的研究[J].中學語文,2018(12).
作者簡介:徐志宏,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