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摘?要:當下,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向是必然趨勢。但是,要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打破傳統課堂講授模式,融入老師們的日常教學中,并不容易。本文旨在通過例談可操作的教學行為,追求教師在教學整體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參與學習;同時充分尊重學生主體,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學習的主人,以此作為有效教學中參考研究的依據與方向。
關鍵詞:智慧;導學;有效;學習策略
一、 思維轉變:尋找智慧導學的奠基石
(一)智慧導學的釋義
“導學”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顧名思義,它是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參加學習活動的教學行為。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導學”是存在的,但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主導功能,而忽略了學生主體。
所謂智慧導學,是要求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進行靈活機動的引導,確保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習更加高效。這對教師本身在學識修養、教學智慧、課堂把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認真探索和研究。
(二)智慧導學的意義
1. 強調學生主體,提高學習效率
根據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提出的“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論可以看出,忽略學生主體的傳統課堂中常用的教師講授、學生聽講、機械閱讀等被動學習方式,產生的學習效率是最低的;而當學生主動鉆研,以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等方式學習時,學習效率則大大提升。智慧導學的最大價值在于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2. 符合學習要求,提升師生素養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在“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備課思維是線性思維,重點關注教材,關注如何傳授知識。智慧導學則要求對課堂進行變革,致力于由“教師講授”向“學生行動”方向轉變,這就對老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需要教師加強研究,具備更好的組織和引導能力;同時,智慧導學也同樣給了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自身潛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主動探究,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
二、 “智慧導學”探索實踐之路
為切實實現智慧導學,提升教學功力,筆者從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拓展三個方面展開實踐探索。
(一)“導”預習——明確要求,豐富設計
《禮記·中庸》有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是養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智慧導學首先關注的就是課前預習。
1. 明確預習要求
回顧現實,語文預習在很多情況下是“軟性任務”,教師口頭布置預習,結果是學生隨意翻翻書,遇到問題并沒有認真去思考,抑或是直接略過,沒有真正發揮預習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年段特點,進行系統和持久性指導。
教師需要提供給學生相應的、可實施的預習方法。每逢開學,筆者會整理出一份年段“語文預習要求”單,要求每一位學生熟悉,貼在語文書或筆記本的扉頁,供每次預習使用。
以中高年段語文預習要求為例:
中高年段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書寫速度和獨立思考能力,預習的要求可以稍微提高。預習圍繞“閱讀”展開,筆者設計了“六字訣”閱讀要素——“查、劃、寫、記、練、思”。即查著工具(字典、詞典)讀,劃著重點讀,寫著感想讀,記著內容讀,練著習題讀,思著問題讀。要求學生以此為基本方式,圍繞具體文本展開預習,這是指引學生做好預習的第一步,也是形成預習習慣的重要一步。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夠結合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掃除閱讀障礙,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2. 豐富預習設計
(1)因文設計
預習中,除卻基本的朗讀課文、解釋詞語、初步了解課文大意之外,還需要針對不同的文本進行進一步分析探討,在基礎要求上進行機動豐富。
①記敘類文本
在學習人物故事、寫景狀物類文章時,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查閱文章人物相關資料,加深理解。比如六上《鄭成功》一課,筆者在預習導學單中設計了“查閱有關鄭成功的資料”的預習任務,學生們有的找到了鄭成功“東南抗清,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事跡,有的找到了關于鄭成功的民間小故事,還有的找到了當代鄭成功紀念館的圖文介紹……通過分享,同學們對鄭成功有了更加完整的認識,在學習文章時對文本的解讀就更加到位,對人物的理解也就更加明晰了。
②抒情類文本
濃厚的情感體驗是學習抒情類文本的重要因素。在教學《我們愛你啊,中國》一課前,筆者除了要求學生完成基本預習要求之外,還要求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同學們有的慷慨激昂地朗誦詩歌,有的展示紀錄片,有位同學直接走上講臺,現場演唱《我愛你中國》,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同學們在豐富的預習展示中獲得了深刻的情感體驗。
(2)因人設計
“智慧導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由于每一個學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如果預習要求設計得過高,那么學生的預習任務會難以完成,且會讓他們失去耐心,失去學習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預習時,筆者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簡到難,設計“階梯式”預習任務,實現預習分層。比如《理想的風箏》一課,筆者圍繞文本設計了三個問題,要求學生根據自身預習體驗完成,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能夠在完成第三題的基礎上,也實現對前兩個問題的思考。而學習能力稍弱一些的同學,能通過查閱文本和資料,實現基礎問題的解決,也能夠獲得自主學習的成就感。
(二)“導”課堂——以學定教,機動而導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在書中寫道:教所要求的是“讓學”。在智慧導學的課堂上,教師將時間、機會充分讓給學生,讓學生位居學習的舞臺中央,主動地、創造地學習,而教師自身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促進者。這要求教師在課堂的進行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到隨機而動,恰時而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