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秋



【摘要】每次數學測試后,教師在做教學質量分析時,在錯誤原因里學生審題不認真,在改進措施里要求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結合多年低年級數學教學經驗,對如何培養學生審題習慣做了一些梳理。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審題習慣?審題能力
一、審題能力的含義
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讓學生一味地進行題海戰術,忽略了學生審題能力地培養,這也在無形當中對小學生的解題效率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審題能力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能力,它包括閱讀、理解、分析題目等綜合能力,也包括態度方面,例如,嚴肅、認真、細致的等非智力因素。我們認為數學學科的審題就是為了提高解題的正確率,深入理解題目所涉及的關于數學知識方面的思維活動,明確題給條件和要求得出明確的信息,并試圖找出條件和結論之間的關系而進行的思維活動。
二、審題不充分的原因
學生經常因為各種原因在解數學題的過程中出現種種錯誤,經過和學生討論交流發現審題不清導致收到的信息不準確影響了后續的答題環節。那么,學生的審題能力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問題呢?
(一)教師教學效果的原因
學生的審題能力差,題目看得不仔細,總會有落掉的關鍵信息,回答問題答不到點子上,我們總會認為是學生不認真、不仔細,忽略了自身教學的問題。所以,除了學生的因素,也與教師、課堂有很大的關系。
1.教師教學要求與自身行為不一致。聽課時教師在讓學生做練習時,往往教師剛提問完學生就讓學生說出答案,學生根本來不及審題,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會養成耐心審題的習慣。
2.教師不知道如何審題。有些教師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審題,認為審題只是勾勾畫畫,卻看不到題目里面蘊含的思維方法,對學生更談不上方法地指導。
(二)學生自身原因
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審題總是出現問題,學生大致了解了題意就直接解題,當老師批改完作業讓學生改錯時,才發現審題環節上出現遺漏,從而導致解題錯誤。
1.提取信息錯誤。現在的數學題目往往都是圖文結合,低年級學生在觀察圖時經常草草看完就提筆寫,造成數字看錯或數錯。
2.不能正確理解題意。由于低年級學生認識事物的局限性,有時題目中出現的事物不認識,有時字不認識,搜集信息不全,在分析題目的意思時不能發現隱形條件,尤其是解決兩部問題時出現的問題更多,對數學語言的提煉、描述缺失邏輯性,特別是讀不懂題意,更無法準確解答題目。
3.學生習慣于正向思考問題,當出現逆序的題目是往往就出現錯誤。
三、畫批方法的指導
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審題的全面性、準確性,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呢?
(一)在教學的每個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
教師平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正確審題習慣,把審題環節作為教學的一個步驟,從小培養分解步驟提高審題能力,讓學生明確關注有效的信息,從而提高學生解題技巧和水平。
1.教師例題展示
教師在例題教學中,要提高關于審題的部分,如何認真審題,明確方法步驟。在人教版修訂版的教材里把有關解決問題的步驟提示給了教師:(1)知道了什么?(2)怎樣解答?(3)解答正確嗎?在第一步就是讓學生學會審題。我們可以按以下步驟指導學生審題。
例如,人教版下冊第六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第78頁“解決問題”例5:28個橘子,9個裝滿一袋,可以裝滿幾袋?這道題目可以分為三個小層來審題。第一層,初步理解題意。我們把題目出示給學生,問:“讀一讀題,你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學生通常情況下只會把題目瀏覽一遍,作為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把文字表征轉化為語言表征,追問:“誰能用自己的話把這道題的意思說一說?”第二層,明確信息來源及意思。“你怎么知道有29個橘子呢?”使學生能從文字和圖畫兩方面去獲取信息。再問:“你是怎樣理解9個裝一袋的?”學生說出有九個就裝一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一袋要裝9個,有9個就裝一袋,為今后學習乘法意義打下基礎,“裝滿在這里什么意思?”“一袋正好裝9個,不多也不少。”第三層,用圖表示題意。“請你用圖把這道題的意思表示出來。”有些老師會覺得很繁瑣,但是長期進行訓練,學生就會掌握一定的方法理解題意,怎樣進行審題了。
2.習題教學
在練習課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時,學生匯報第一個環節要展示自己對題意的理解。如上面的例題配著這樣的練習題:用30根小棒拼右面的圖形,最多可以拼幾個?師:“誰先說說你知道了什么?”學生說:“這道題告訴我們有30根小棒,一個圖形需要6根小棒,有6根小棒就可以拼成一個圖形,題目要求我們照這樣拼,可以拼幾個圖形。”審題應內化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而不是裝飾品。
(二)通過指導關鍵字及步驟逐步正確理解題意
在一年級的練習題中經常有這樣的題目:先給一排小動物,然后讓學生填空。把左邊的8只小動物圈起來,8只涂上你喜歡的顏色。這樣的題目學生做錯了,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這樣指導審題,減少錯誤:
1.讀題目要求
2.在圖形兩旁標清“左、右”。
3.圈出關鍵字,左數、右數、第等字,找到“第”字下面要標點。比如:
學生在讀題的時候,標清左右,圈圈畫畫關鍵字中會慢慢找到相關信息正確理解題意。
還有就是給幾個數讓學生從大到小排,或者從小到大排。如請你把下面算式按照結果從小到大的順序排一排。有些學生沒看清題目要求做錯。我們可以按照下圖的方法指導學生。一畫方向,二找“從”,“從”后面要求的數是找大數還是小數,三要找一個劃一個。
其實教學生審題就是就給學生一種規范的審題思路,低年級學生應先有規范,再有變換。
(三)問題地解決審題的步驟與方法
在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在第一學段中學生深入了解題目的有效信息并且分析問題已知和未知的部分,還有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等。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在實際教學問題解決中,學生存在以下問題導致出現錯誤。
1.沒能提取有效信息。
2.由于字不認識,事物不熟悉,讀不懂題意。
3.以上兩個原因都沒有,就是理解能力弱,理不清數量關系,弄不懂題意。
我將以“解答相差關系”的問題為例,說一說怎樣針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審題訓練。
例題: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23頁頁例4:一班得了12面小紅旗,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1.學生會找出畫批關鍵句:
(1)找(在“比”字下面畫)
(2)畫(在誰誰的下面畫出橫線,找到比的對象)
(3)圈(從關鍵句找到多或少,并把這個字圈起來)
(4)標(標出大、小數、差。比多,大數在前;比少,小數在前)
(5)寫(大小數上面寫清楚已知信息,具體的數,問題畫問號)
2.畫批關系句后應理清所給信息之間的關系
(1)我知道了誰和誰比
(2)誰比誰多(或誰比誰少)
(3)誰是大數,誰是小數,誰是差
二班的數量和一班的數量比,二班的數量比一班多,二班的數量是大數,一班的數量是小數,多的3面是差。
3.畫圖
(1)先畫比后面的(比后面的是標準)
(2)比多要畫長,比少要畫短
(3)開頭要對齊,大數分成兩部分,同樣多的部分用虛線分開
(4)比多部分畫在大數上,比少用虛線畫在小數上面
(5)標上已知條件和問題
4.分析數量關系訓練
(二班)的數量是大數,它是由兩部分合并起來的,一部分是和(一班)同樣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一班)多的部分。要求二班有多少人,就要把這兩部分合并起來,用加法計算。
圖形與幾何相關題目的審題指導方法
圖形與幾何領域主要培養學生的就是空間觀念。《課標》指出,空間觀念是幾何課程改革的一個課程核心的概念,《數學課程標準》描述了空間觀念的主要表現,其中包括“能夠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空間觀念是指表現出來的客觀事物在人腦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空間觀念可分為長度、寬度、高度。
幫助低年級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是件很困難的事,尤其低年級學生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解決圖形與幾何問題時,要按照畫圖、帶單位標數字的方法指導學生審題。這樣學生通過畫圖把文字信息轉化為圖形信息,通過標數字的過程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學生借助圖形信息能找到很多隱含的條件。尤其是在學習面積的概念之后,學生很容易把面積與周長概念相混淆,只有借助畫圖的方式使學生理解題目解決什么問題。這樣學生才能有的可想,才會想。
低年級學生可以通過畫批的訓練逐步找到要解決的問題關鍵點,理清關系,同時為后面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由此可見,學生只有審好題,審清題,才能答好題,做好題。審好題是十分重要的,更是解好題的前提和關鍵所在。因此,提高審題能力不僅是應試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就必須關注審題的重要性。故而,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審題的能力。讓學生通過科學、正確的審題方法,學會對題目材料深入細致、全面準確的審題,有效得出最終結果,學生要養成認真讀題、準確提取材料、仔細審題的良好習慣,為解答各種復雜的題目做準備。
參考文獻:
[1]闞晶華,王和平.試論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0).
[2]郭志穎.低年級學生數學審題能力培養.2019.
[3]數學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