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興 李婷 雍其安



摘要 [目的]探索植保無人機在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的性能、效果和農藥利用率以及飛防助劑對防治效果的影響。[方法]選用200 g/L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40 g/L噻呋酰胺懸浮劑、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等藥劑,采用植保無人機施藥的方式,開展水稻病蟲害防治試驗。[結果]在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加入飛防助劑的處理防效優于未加入的防效,加大藥液量有助于提高防效,藥劑減量飛防防效明顯低于不減量使用的防效;水稻未發生藥害現象。[結論]與人工噴霧相比,采用植保無人機防治有效地減少了藥液用量,降低了用藥成本,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關鍵詞 植保無人機;飛防助劑;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10-012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0.033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erformance, effect and pesticide utilization rate of plant protection drones and the effects of flight control additives on the control effect were explored in the control of rice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Method] 200 g/L chlorantraniliprole SC, 240 g/L thifluzamide SC,25% thiamethoxam WG and other agents were sprayed by plant protection UAV to control rice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Result] In the case of other conditions being consistent,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adding the antiflight additive was better than that without them.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liquid medicine could improve the control effect. The control effect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unreduced use. The phytotoxicity was not detected in rice.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artificial spray, plant protection UAV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amount of medicinal solution, reduced the cost of drug use, and had a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rice pest control.
Key words Plant protection UAV;Flight prevention AIDS;Rice pests and diseases;Control effect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其穩產增產對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但在生產過程中,水稻病蟲害種類較多,嚴重危害其產量與品質。傳統的人工噴霧防治,存在行走困難、噴灑效果差、藥劑用量大、人工與藥劑成本高、土壤污染等弊端[1-4]。因此,農用植保無人機得到了廣泛關注。植保無人機在我國農田病蟲害防治方面具有諸多優點,如操作簡單、速度快、效率高、噴灑均勻、霧流對作物穿透性高、省水省藥、減少污染、不同地域不同地塊不同作物適應性強等[5-8]。
筆者通過使用全豐3WQF120-12(3WQF125-16)型植保無人機對水稻生長過程中病蟲害進行防治試驗,并與傳統人工施藥進行對比,初步探明了植保無人機施藥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效果以及對水稻生長的影響,以期為其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安徽省定遠縣池河鎮半面店村,地勢平坦,土壤肥力中等,肥力均勻,土質為水稻土,耕層深約20 cm,水稻于2019年5月25日機插,其他栽培條件與當地農業實踐一致。
1.2 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200 g/L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40 g/L噻呋酰胺懸浮劑、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40%戊唑·咪鮮胺懸浮劑、20%稻瘟酰胺懸浮劑,上述水稻病蟲害常規防治藥劑均為市售;飛防助劑,由安陽全豐航空植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試驗儀器:3WQF120-12智能懸浮植保機(安陽全豐航空植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試作物:水稻,品種為Y兩優900。防治對象:一代二化螟、稻飛虱、水稻紋枯病、稻曲病等水稻病蟲害。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10個處理(表1),各處理分別于2019年6月8日、7月15日、8月3日、8月13日施藥,其中藥劑名稱、常規用量及防治目標見表2。每小區667 m2,無重復,小區隨機排列。
1.4 調查統計
蟲害于最后一次施藥后21 d進行防效調查,病害于病情穩定后進行防效調查。每小區對角線3點取樣,每點10叢,調查記錄并分級,計算病株率、病穗率、病情指數和防效。調查時觀察有無藥害情況。防治效果參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中相關公式進行計算[9-10]。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活蟲數-施藥后活蟲數施藥前活蟲數×100%
蟲害防治效果=處理區蟲口減退率-空白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空白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數×9×100
病害防治效果=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藥害情況
未見水稻有藥害現象發生。
2.2 植保無人機對水稻蟲害的防治效果
2.2.1?一代二化螟。由表3可知,各處理一代二化螟發生較輕,防效較高,均>80%,其中處理⑨防效高達93.30%,這可能是由于該試驗設在二化螟性誘劑示范區內進行。
2.2.2 稻飛虱。由表4可知,處理⑨防效最好,處理⑥次之,處理③最低。在相同的用藥量、藥液量情況下,加入飛防助劑的處理②、④、⑥、⑧防效分別優于不加飛防助劑的處理①、③、⑤、⑦;在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加大藥液量的處理⑤、⑥、⑦、⑧分別較處理①、②、③、④的防效有所增加;藥劑減量的處理③、④、⑦、⑧防效明顯低于藥劑不減量的處理①、②、⑤、⑥。
2.3 植保無人機對水稻病害的防治效果
2.3.1?紋枯病。由表5可知,處理⑨防效最好,處理⑥次之,處理③最低。在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加入飛防助劑的處理防效優于不加飛防助劑處理的防效,加大藥液量有助于提高防效,藥劑減量飛防防效明顯低于不減量使用的防效。
2.3.2 稻曲病。從表6可以看出,處理⑥防效最高,為94.70%;處理⑨次之,防效為93.72%;處理③最差,防效僅為76.43%。在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加飛防助劑處理的防效優于不加飛防助劑處理的防效,加大藥液量防效有所增加,藥劑減量使用防效明顯低于不減量使用的防效。飛防處理⑥的防效優于人工施藥處理CK。
2.3.3 稻瘟病。受天氣因素影響,2019年水稻稻瘟病發生偏輕,空白對照基本未發生,未統計。
3 ?結論與討論
該試驗結果表明,供試植保無人機在水稻二化螟、稻飛虱、紋枯病、稻曲病等病蟲害治過程中,藥液常規用量16.5 L/hm2 加助劑的處理防效與人工噴霧450.0 L/hm2處理的防效相當,供試植保無人機防治有效地減少了藥液用量,降低了用藥成本,在水稻蟲害防治中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在防治葉部、穗部病害時,無人機飛防處理中最高防效略優于人工噴霧;在防治中下部病蟲害時,人工噴霧的防效優于無人機飛防處理。通過分析不同處理對水稻二化螟、稻飛虱、紋枯病、稻曲病等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可知,在其他條件一致時,添加助劑的飛防防效優于未加助劑的處理;無人機施藥時,增加藥液量可增加防效;無人機施藥時,不建議農藥減量使用。
參考文獻
[1] 符嘯威,刁雪強,李光旭.植保無人機在農田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與研究[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9(10):27-28.
[2] 張海艷,蘭玉彬,文晟,等.植保無人機水稻田間農藥噴施的作業效果[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9,40(1):116-124.
[3] 孔蕊.植保無人機在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9(12):12-14.
[4] 張莉,李國清,婁兵,等.極飛P20植保無人機防治稻飛虱田間藥效試驗[J].湖北植保,2018(2):9-10.
[5] 胡中澤,王安,錢巍,等.植保無人機對小麥主要病害的防治[J].浙江農業科學,2018,59(7):1206-1210.
[6] 段立蹄,劉洋洋,茹煜.植保無人機變量施藥監測技術研究發展與展望[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8,39(6):108-113.
[7] 寧國云,許琴芳,柏超.植保無人機施藥防治水稻病蟲害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8,59(5):765-766.
[8] 劉春鴿,趙麗偉.我國植保無人機現狀及發展建議[J].農業工程技術,2018,38(12):39-42.
[9]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農藥 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蟲劑防治水稻飛虱:GB/T 17980.4—2000[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
[10]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農藥 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菌劑防治水稻紋枯病:GB/T 17980.20—2000[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