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爭 奚照壽

摘要 培育“兩懂一愛”高素質、高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江蘇農業現代化的保證,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通過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進程,了解江蘇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分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供給側出現的問題和面臨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頂層設計、推進課程改革、加快資源庫建設、構建新型培育體系、營建優良的政策環境等建議。
關鍵詞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供給側;培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10-027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0.075
Abstract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nd highskilled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with “two understandings and one love” is the guarantee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Jiangsu and the only way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introduced.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supply side of cultivat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were analyze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cultivat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to promote curriculum reform,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 pool, to build a newtype cultivation system, and to build a good policy environment.
Key words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Cultivating the supply side;Cultivation system
江蘇是一個經濟和農業大省,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期間就充分肯定了江蘇農業。但是江蘇作為農業大省要成為農業強省和農業現代化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1]。而實現江蘇農業的現代化在于加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這就要多在新型農業主體的培育上下功夫[2]。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在于高校和地方的合力,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作為江蘇13所涉農高職院校之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一直緊跟地方經濟發展精細對接行業需求,屢次被江蘇農業農村廳表彰,該校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江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一個縮影[3]。鑒于此,筆者通過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進程,了解江蘇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分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供給側出現的問題和面臨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頂層設計、推進課程改革、加快資源庫建設、構建新型培育體系、營建優良的政策環境等建議。?
1 學校情況
1.1 學校概況
1.1.1 辦學條件。學校占地面積306.67 hm2,校舍建筑面積57萬m2,形成了以鳳凰路校區為主體、以畜牧科技園和中藥科技園為兩翼的“一主兩翼”辦學格局;擁有各類實驗室、實訓室200多個,建有多個校內、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圖書館藏書109.24萬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5億元。
1.1.2 辦學狀況。學校設有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醫學院、動物藥學院等12個二級學院;圍繞農牧產業鏈設置42個專業,其中國家級重點專業6個、省級品牌(骨干)特色專業11個、省重點專業群建設點4個;現面向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4 000多人,繼續教育在校生4 000多人。
1.2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狀況 學校專門制定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十三五”專項規劃,一是實施雙百工程從全省農業教育(含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科研和技術推廣等部門遴選100名相關領域理論功底厚、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吸納100名地方農技人員、農民創業典型、優秀家庭農場主和企業技術人員、行業專家,共同組建學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庫。
二是優化辦學條件,改善繼續教育辦學環境,在現有基礎上,努力建成能夠實現現場錄制,滿足移動學習和在線培訓的現代化辦學條件的培訓專用教室1~2個,完成中藥科技園100人培訓規模條件的建設工程,增加培訓學員活動室的建設項目。
三是創新培訓方式,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行動,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訓體系建設,構建基于“互聯網+”的省、市級基層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培訓的虛擬網絡教學環境,研發此類項目基于智能終端的在線課堂、互動課堂、認證考試、跟蹤服務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平臺,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移動化、智能化[4],“十三五”期間,實現年平均到校培訓4萬人次,嘗試開展在線培訓項目,保證培訓人員數量提升的同時,努力打造新型職業農民社會培育品牌。
四是建設培育基地,加強創業孵化基地和參觀學習培育基地兩大基地建設,采用與企業或地方政府共建的方式,每年按照學員培訓工種、創業項目、區域特色、產業發展等在江蘇省內甚至在全國范圍內建設10個基地,優先與國家級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孵化基地、省級創業孵化基地和學院緊密型合作企業共建。
五是提升培訓質量,穩步招生規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為全省現代農業建設提供高端技術人才儲備。到“十三五”末期,新增2~3個本、專科涉農專業,在鹽城和宿遷兩地增建2個校外教學點,保持成教學生規模穩定在4 000人左右。
六是加強專業課程資源庫建設,依托學院現有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共享課程、國家級寵物類專業教學資源庫等資源,圍繞畜牧獸醫、寵物醫學2個專業,開發多樣化的模塊式課程資源庫,建成精品資源共享課程5門,建成具有特色的、系列化的培訓教材資源庫。
1.3 具體措施
1.3.1 服務鄉村振興,打造中高職銜接教育品牌。
以鄉村振興為目標,以中高職銜接為抓手圍繞地方行業發展與農業主導產業發展需要,以農民為中心,以職業能力提升為重點,多途徑、多形式開展農民技能、學歷雙提升教育。在全國首創中高職銜接培訓新型職業農民模式,與地方農廣校共育現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18年已經與鹽城東臺、蘇州昆山農業農村局簽訂合作人才培養協議,培育150名新型職業農民,又與興化市、盱眙市、濱海市等地達成合作意向,拓寬培育范圍的同時,對函授專業課程設計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積極落實“學分互認,經費統籌,彈性學制,農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并組織教師編寫授課教材,多舉措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1.3.2 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精準對接。推進高校繼續教育人才培養與農業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的有效對接,強化與地方農廣校和農業企業戰略合作,搭建農業行業繼續教育平臺,共同制定企業人才培養需求規劃,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與培養標準。同時,合作開發數字化學習資源,推進優質課程資源開放共享,共建繼續教育實踐實訓地,探索產學結合的應用型、技能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途徑[5]。
1.3.3 推動課程體系改革,強化職業技能培養。學校以滿足農業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學習者多樣化的需求為基本原則,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特色優勢,以提升從業人員崗位能力、職業道德和科技文化素養為重點,適時調整專業設置,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構建模塊式課程體系。突破“學科化”,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課程設置以專業知識體系為依托,在調研分析行業所需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崗位知識、工作技能、業務能力、綜合素質等基礎上,將知識點整理歸納,形成課程知識體系[6]。
1.4 取得成效
1.4.1 總體規模及培訓模式。2018年共計開展來校培訓84期,到校培訓人數9 125,培訓總人次達4萬人,培訓到賬經費1 090萬元。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校建立“一主多元”的培訓體系,依托學校教學、師資和產學研基地等優質資源,全面開展繼續教育現狀調研和培訓需求調研,針對不同類型、層次、崗位的培訓學員發展實際,開發培訓指南,研制培訓課程,優化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模式,構建科學培訓體系,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7],大力開發合作培訓、創業培訓、國際培訓、社區教育等新型培訓模式,積極拓寬培訓項目,并將培訓合作向蘇中其他區域延伸。
1.4.2 培訓主體。學校主要承接教育部、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區域農廣校的各類培訓,培訓主體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象包含基層農技技術人才、現代生產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農產品經紀人、合作社負責人、青年家庭農場主、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員、農產品電子商務人員、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家畜繁殖員等;2018年還組織在校涉農大學畢業生2 600 人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積極培育“兩懂一愛”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1.4.3 學生學習效果。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完備的教學管理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教學質量。2018年學校共培訓學員9 000余人,總體滿意度達95%以上。這些學員回到地方大多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先行者,如黨的十八大代表唐慧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動物疫病防治技能大賽冠軍侯斌等。學校立足江蘇,輻射全國,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培訓,培育出了數以萬計的新型職業農民和基層農技骨干,學員們思想解放了,技術提升了,信心堅定了,成為了振興鄉村的先行者和帶領百姓致富的領頭羊[8],如家庭農場+合作社+電商模式的踐行者唐瑋,返鄉創業當島主、農村沃土綻芳華的夏吉萍,勇做新時代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夏思成等。顯著的辦學成效受到了社會的一直認可和廣泛贊譽。學校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社會服務貢獻50強”榜首,繼續教育學院被省教育廳評為江蘇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連續5年被省農業農村廳評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先進集體”。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江蘇教育電視臺、江蘇農業網、《人民日報》《農民日報》《新華日報》《江蘇農村經濟》《農家致富報》等中央和省級新聞媒體報道近300次,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可。
2 質量保證
2.1 制度建設 自開辦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以來,學校就制定并實施了《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社會培訓實施辦法》《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技能鑒定站管理辦法》等制度章程,并隨著國家和省政策的調整而重新修訂相關制度,保障農民培育工作有章可依,有據可查,有跡可循。
2.2 資源建設
在成人教育資源建設中,學校從微課視頻、重點專業建設、精品網絡共享課程建設、課題申報、教學成果申報等方面加強成人學歷教育專業資源建設。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積極融入到江蘇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不斷加強成人教育專業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加大網絡教學資源庫建設,共建設了17個微課程學習項目,方便不同專業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學習,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解決了社會學員工作與學習的矛盾沖突,初步實現信息化教學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應用;目前著力推動寵物養護與訓導和園林園藝2個函授專科專業建設,申報省級成人高等教育重點專業,建設完成2個專業6門課程的精品共享課,積極提升專業資源建設力度[6];由于成績突出,2018年江蘇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評選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先進集體,并表彰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奚照壽為此項工作的先進個人,繼續教育學院在學校考核中也連續4年被表彰為先進集體。
3 創新特色
3.1 實踐特色與模式創新
為貫徹落實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的要求,學校首創“中高職銜接”模式,培養熟悉農業、熱愛農村,具備農業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論和技能的實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社會培訓緊緊圍繞江蘇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依托學校教學、師資和產學研基地等優質資源,創新“三方互融,政校聯動”培訓機制,探索實施“三聯動”“四個一”“五工程”等多種培訓模式,并取得實效,獲得學校級、省級各類課題多項,繼續教育教學成果分別獲得學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和全國職教協會教學成果一等獎。
3.2 教育教學研究與成果等情況
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和現場教學點的建設,實施“雙百工程”,從全省農業教育、科研和技術推廣等部門遴選100名相關領域理論功底厚、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吸納100名農民創業典型和地方行業專家,共同組建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庫[9];根據產業發展需求以及培訓方案,開發培訓課程40余門,對優質課程實施全程錄像,建設資源信息數據庫,培訓教師的多媒體課件《現代奶牛場擠奶技術》《抗菌獸藥合理使用》《豬羊重大動物疫病防治技術》等4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課件分別榮獲2018年省農民培訓優秀教學資源一等獎,無償將材料提供給學員用于指導實踐和生產;培訓教師參與江蘇農民培訓系列教材編寫,其中主編《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互聯網+現代畜牧業》等教材10本,參編14本,為培訓學員提供規范教程,提升培訓質量,引領培訓新發展。
4 問題挑戰
4.1 面對的新挑戰、新需求
(1)隨著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教育培訓需求也在發展轉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呈現出了“供給側”結構問題,在數量上充足但內容上不足,供需呈現出不匹配的情況。
(2)江蘇省內,甚至我國普遍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導致各地對培育內容和組織方式要求不一、需求不一。而目前針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多以生產技術為主,內容多為成熟的種養技術,高層次、新科技的內容偏少,培訓方式多以面授為主。隨著新型經營主體的大力構建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推進,農民更加需要市場服務、互聯網應用、加工營銷等生產環節之后的經營或保障性服務培訓,目前這方面的培育內容較為缺乏,無法調動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10]。
(3)培育手段多停留在線下階段,線上培訓資源不足。在“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大背景下,農民手機上網接收信息、學習知識逐漸成為主流,農民通過互聯網接受培訓的理念和技術也已愈加成熟,而在目前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互聯網資源落后于實際需求,通過網絡進行培育的內容不夠豐富,方式方法也不夠多樣[11]。
4.2 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在培訓上學員遴選與組織難,培訓周期長,農學矛盾嚴重。培育經歷與享受相關惠農政策也沒有有機結合,無法提高農民參訓的吸引力;在培訓手段上線上培訓開展較少,資源也較少無法滿足培訓的需要而現有課程體系與授課模式已漸漸不能滿足農業行業技能提升和綜合能力提升的要求。
(2)在學歷教育上二級學院在成人學歷教育管理,特別是專接本的管理中發揮了有效作用,但在管理過程中,繼續教育秘書等人員的作用還沒能充分發揮,二級學院和實體單位的主體作用也未能施展,導致目前來校培訓工作仍然依賴于繼續教育學校開展,無法面對來校培訓規模不斷擴大的工作難度和壓力。
5 對策與建議
5.1 發展對策
抓住歷史發展機遇,服務國家戰略,立足江蘇、服務西部,響應“一帶一路”建設,拓展國際資源;服務高端產業發展需求,優化專業設置,有針對性開發教學資源,加大線上課程資源庫建設力度,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做到全時空、全地域教學。增加成人學歷教育辦學的靈活性,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的教學模式,繼續加強學校優勢專業建設,做到優勢更明顯;資源適當向社會需求旺盛專業傾斜,做好“供給側”改革補齊短板。
5.2 政策建議
(1)對農業類專科學校校中歲數較大的函授學員(45周歲以上),計算機和英語的統考上應給予政策傾斜,鼓勵其參加專科學習,提升農民素養。
(2)緊跟國家政策方針,立足“鄉村振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等戰略實施,緊跟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工作,積極貫徹國務院辦公廳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從配套資金、學員招收、辦學靈活性方面給予農業類學校政策傾斜。
參考文獻
[1]郭靜,臧志軍.江蘇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現狀及對策[J].職教通訊,2017(35):38-42.
[2] 呂云鵬,葛長城,徐寧,等.涉農專業適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的幾點體會:以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為例[J].山東畜牧獸醫,2017,38(1):57-58.
[3] 姜雪忠.江蘇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現狀與展望[C]//加快培育高級新型職業農民工作經驗交流會論文集.北京:中國老教授協會,2015.
[4] 夏璟璟.農產品“互聯網+”成時尚專業互聯網平臺呼之欲出[J].上海農村經濟,2019(2):24-26.
[5] 韋永立.江蘇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11):296-300.
[6] 盧志同,高小軍,劉少偉.以行業需求為導向的高校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8(1):125-127.
[7] 蔣洪.新時代農業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育的思考與探索:以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為例[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8(12):190.
[8] 錢小莉,袁華根,費漢華,等.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育的創新與實踐:以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為例[J].時代農機,2017(7):197-198,200.
[9] 何正東.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新型職業農民工作報告[R].2017.
[10] 顧媛.供需不匹配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需改進[J].中國食品,2018(3):122-123.
[11] 韋永立.江蘇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11):29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