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鵬 吳喆 孫燕玲



摘要 介紹茯苓及其藥用價值,研究其農業知識產權資源,總結生態適宜種植茯苓的貧困地區,分析其中藥材GAP認證與農業三品認證,探討鄉村振興戰略與中醫藥發展戰略下,中藥材茯苓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與產業興旺策略,提出完善茯苓標示類自主知識產權保護、爭取海內外創造類自主知識產權、傳承茯苓的傳統知識、建設農業知識產權服務體系等九點相關建議。
關鍵詞 茯苓;中藥材;農業知識產權;中醫藥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
中圖分類號 F2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10-023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0.061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uckahoe and its medicinal value,studied its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sources,summarized the povertystricken areas suitable for planting Poria cocos ecologically,analysed its 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GAP) certification and three kind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certification,and discussed the tactics for protecting the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flourishing the industry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labelingtype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gain the creationtype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t home and abroad,inherit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 tuckahoe,build an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 Poria cocos;Geoauthentic crude drug;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中共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研究成了農業經濟學與農林管理學領域的熱點,產生了大量的成果[1-4]。其中,在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中,主題含“鄉村振興戰略”詞匯的相關文章已多達1萬多篇。然而,鄉村振興戰略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政策解讀與宏觀理論分析較多,而實證分析與區域性研究較少;農業知識產權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研究,尚未受到應有的重視;道地藥材產業興旺研究有待深入。
產業興旺[5-7],尤其是特色優勢產業興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茯苓產業興旺,主要包括綠色化、優質化與特色化(尤其是道地性保護)、品牌化、信息化、知識化(尤其是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主要內容。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知識產權已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和核心競爭力,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和掌握農業發展主動權的關鍵。農業知識產權,特指農業領域的知識產權,包括涉農專利、商標、版權,以及植物新品種、地理標志、農業生物遺傳資源與傳統知識、農業商業秘密等[8-9]。其中,地理標志、商標、外觀設計專利等,主要是標示類知識產權,具有培育農產品品牌功能[10-12];傳統知識、農業生物遺傳資源等,主要是文化遺產類知識產權,具有傳承農耕文化遺產功能[13-15];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植物新品種等,主要為創造類知識產權,具有激勵農業科技創新驅動功能[16-17]。
保護與運用農業知識產權,能推進中藥材等傳統產業知識化與知識經濟發展,促進道地藥材區域公用品牌打造、中藥材道地性保護、中醫藥文化傳承、中藥材產業科技創新,提升中醫藥產業經濟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興旺特色優勢產業,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醫藥發展戰略等的重要途徑。
茯苓[18]為華東道地藥材產區(尤其是安徽金寨縣)、華中道地藥材產區(尤其是湖北羅田縣、湖南靖州自治縣)、西南道地藥材產區(尤其是貴州黎平縣)的優勢道地藥材品種之一。因此,該研究探討鄉村振興戰略與中醫藥發展戰略下,中藥材茯苓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與產業興旺策略。
1 茯苓簡介
1.1 茯苓及其藥用價值
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為多孔菌科茯苓屬真菌,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深入地下20~30 cm,主產于安徽、湖北、湖南、貴州、云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重慶、河北、河南、山東、陜西、山西等省份。
茯苓個體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氣微,味淡,嚼之粘牙。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塊,呈立方塊狀或方塊狀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去皮后切制的茯苓片,呈不規則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中藥材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等功能,主治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病癥。
1.2 生態適宜種植茯苓的貧困地區
茯苓等道地藥材生產大多分布在貧困山區,是當地的特色產業和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對促進脫貧攻堅至關重要。大別山片區(尤其是安徽金寨縣、湖北羅田縣、湖南靖州自治縣)、武陵山片區(尤其是湖南靖州自治縣)等,為我國茯苓的重點產區。
道地藥材源自特定產區、具有獨特藥效,需要在特定地域內生產,才能保證其優良的品質。依據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及種質共享數據,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提出了《貧困地區生態適宜種植藥材推薦目錄》[19]。參考此推薦目錄,該研究總結生態適宜種植茯苓的貧困地區有50個縣域(表1)。
2 茯苓的農業知識產權資源
2.1 地理標志
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制度不完善,目前存在3個系統:①地理標志產品保護;②地理標志商標注冊;③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
茯苓有地理標志產品2種:九資河茯苓、黎平茯苓(表2);地理標志商標3件:金寨茯苓、靖州茯苓、昭化茯苓(表3);農產品地理標志1種:靖州茯苓。其地理標志保護范圍涉及安徽、湖北、湖南、貴州、四川5省,其原產縣域共5個。然而,上述地理標志茯苓,均無地理標志產品的國家標準,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不多。
2.2 商標
茯苓相關的商標有300多件,其中,地理標志商標3件(表3),集體商標與證明商標不多,尚無中國馳名商標。
2.3 傳統知識?
按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傳統知識定義,廣義傳統知識包括狹義傳統知識、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民間文學藝術)、遺傳資源。傳統知識通常被認為與特別的民族和地域有關、并基于傳統的文學、藝術或科學作品;表演;發明;科學發現;外觀設計;標記、名稱和符號等。
茯苓的傳統知識主要有傳統農業知識、傳統飲食知識、傳統醫學知識等方面,包括茯苓地理標志與道地藥材的人文因素;傳統種植、傳統炮制、傳統配方、傳統食用、傳統菜譜等知識;相關的特產的傳統制作技藝;相關的傳說與民俗;其傳統種植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等。
然而,茯苓相關的傳統知識與文化遺產保護,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尚未編制可檢索茯苓的傳統中醫學數據庫,與其傳統知識相關的國家專利不多,迄今還沒有這方面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CIAHS)、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等。
2.4 農業生物遺傳資源
茯苓適應性強,野生資源分布廣泛,主要分布于中國、日本、印度等國家。我國是茯苓主產國,目前以人工栽培為主,約占世界總產量的70%,早期茯苓資源豐富,分布較廣,黃河以南大部分省區均有分布。目前我國的茯苓種質資源庫所收集保藏的茯苓種質只有80多株。
2.5 植物新品種
現已公布的11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植物品種保護名錄》和6批《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林業部分)》中,均未列入茯苓屬及其種。鑒于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目前尚未列入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只能用國家發明專利來保護其植物新品種。然而,近年來,我國茯苓新品種培育進展不大,主要有閩苓A5、湘靖 28、輻射一號等幾個新品種。
2.6 專利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及分析系統(http://pss-system.cnipa.gov.cn/)中,截至2019年7月31日,涉及茯苓(不計土茯苓)且已授權的國家專利有61 288項,其中,60 736項發明專利,占99.10%;484項實用新型專利,占0.79%;68項外觀設計專利,占0.11%。這些國家專利中,實用新型專利以及外觀設計專利(用于設計包裝材料的圖案等)不多。
這些國家專利主要是最近5年授權的(圖1)。截至7月31日,2019年已授權國家專利2 942項。
? 在茯苓主產省份中,山東、安徽、廣西獲涉及茯苓的國家專利較多(表4)。地理標志茯苓的原產縣域共5個,其涉及茯苓的國家專利不多(表5),其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3 茯苓的中藥材GAP認證與農業三品認證
3.1 中藥材GAP認證 中藥材GAP認證是我國中藥制藥企業實施的GMP重要配套工程,是藥學和農學結合的產物,是確保中藥質量的一項綠色工程和陽光工程。2016年2月3日,國務院決定取消中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認證。2016年2月3日,國務院決定取消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認證。取消GAP認證不代表取消GAP種植,對于中藥材來說GAP種植是很重要的[20]。《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年)》顯示,后GAP時代中藥材種植基地的把控更加細化和嚴格,要建設道地藥材標準體系、質量檢測體系、可追溯體系等,擬以分批發布《道地藥材目錄》來認定道地藥材生產重點縣(市、區)。
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進行了196個中藥材基地GAP認證,其中3個茯苓GAP基地(表6)。
3.2 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農業農村部停止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將建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改革變化主要有:①簡政放權,審批下放;②產品產地兩證合一;③取消訂標,規范用標;④申報材料更加嚴格;⑤申報流程更加科學;⑥尊重習俗,可用別名。
茯苓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涉及廣西、云南、貴州等3省份,共有5家企業(專業合作社),具體見表7。
3.3 綠色食品認證與有機食品認證 我國茯苓既尚無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也尚無獲得有機食品認證的。
4 茯苓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與產業興旺策略
4.1 完善茯苓標示類自主知識產權保護 建立各種地理標志茯苓的國家標準,鼓勵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地理標志(地理標志產品、地理標志商標、農產品地理標志)專用標志;鼓勵茯苓重點產區,注冊集體商標與證明商標,爭創省(市、自治區)著名商標與中國馳名商標;加強對茯苓產品的形狀、圖案或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的新設計,申請相關的外觀設計專利;從而,完善茯苓標示類自主知識產權保護。
4.2 爭取海內外創造類自主知識產權 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原則,將特有品種、技術與工藝作為核心競爭力,提升茯苓產品的科技含量。深入開展茯苓野生資源與農業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優良品種選育等基礎研究,保護利用種質資源,推進育種創新,組織科研單位與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推進特色品種提純復壯,經人工培育或者對野生植物加以開發,選育具備道地性強、藥效明顯、新穎性、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的茯苓新品種。加強茯苓科學技術與生產工藝創新,創造新發明、新實用新型技術、新設備等。申請國家農業植物新品種權、國家發明專利權、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權,以及海外植物新品種權與專利權,爭取海內外創造類自主知識產權。
4.3 傳承茯苓的傳統知識與文化遺產 調查地理標志茯苓的人文因素,收集與整理茯苓傳統種植、傳統炮制、傳統配方、傳統食用、傳統菜譜等知識,申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CIAHS)、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項目,編制可檢索茯苓的傳統中醫學數據庫,傳承其傳統知識與文化遺產。
4.4 建設農業知識產權服務體系 培養茯苓相關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建設農業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與管理。
4.5 堅持茯苓品質優先與綠色發展原則 堅持茯苓品質優先與綠色發展原則,從產品標準體系、質量檢測體系、產品可追溯體系等方面,建設茯苓質量管理體系,推進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
4.6 提升后GAP時代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
堅持按照《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年)》的要求,從生產科技水平、標準化生產水平、產業化水平、質量安全水平等方面,提升后GAP時代茯苓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爭創農業農村部等部門擬認定的道地藥材生產重點縣(市、區)。
4.7 創建茯苓國家級與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堅持適宜產區規范種植,杜絕非適宜區盲目擴種,并以品種為綱、產地為目,定品種、定產地和定標準相結合,優化茯苓道地藥材生產布局。按照全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綱要》(2017—2020年)的要求,創建茯苓國家級與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并重點建設和完善標準化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倉儲物流基地、科技支撐體系、品牌建設與市場營銷體系、質量控制體系、建設和運行機制等方面,構建產業鏈條相對完整、市場主體利益共享、抗市場風險能力強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4.8 發展品牌道地藥材產業
地理標志、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等為綱,整合茯苓主產區品牌,并結合地理標志人文因素與自然因素、道地性、文化遺產等,做好品牌宣傳推介,打造茯苓區域公用品牌,爭創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爭取榮登中國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產品)百強榜,從面發展品牌道地藥材產業。
4.9 推進茯苓三產業融合發展 收集與整理茯苓相關的農業文化遺產,開發其旅游產品,推進農旅融合發展,并國家旅游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促進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創建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基地、項目),促進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推進茯苓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5 結論與建議
茯苓是藥食兩用品,其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尚不夠完善,適宜產區種植不規范和非適宜區盲目擴種,造成其藥效下降、道地性喪失。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認證取消以及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變革后,茯苓等中藥材的高質量發展與產業興旺,是一個重要問題。
基于茯苓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與產業興旺研究,建議:①保護地理標志、商標、外觀設計專利等,完善茯苓標示類自主知識產權保護;②創造茯苓植物新品種權、發明專利權、實用新型專利權,爭取海內外創造類自主知識產權;③編制可檢索的傳統中醫學數據庫,傳承茯苓的傳統知識與文化遺產;④培養茯苓相關主體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建設農業知識產權服務體系;⑤堅持茯苓品質優先與綠色發展原則,推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⑥提升后GAP時代茯苓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爭創道地藥材生產重點縣(市、區);⑦優化產業布局,創建茯苓國家級與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⑧打造茯苓區域公用品牌,發展品牌道地藥材產業;⑨創建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基地、項目),推進茯苓三產業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與實施[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
[2] 孫志國,劉紅,熊晚珍,等.武陵山片區恩施州智力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研究:基于傳統知識與文化遺產傳承發展[J].江西農業學報,2018,30(4):134-140.
[3] 孫志國,劉紅,劉之楊,等.武陵山片區恩施州智力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研究:基于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與智力資源開發[J].江西農業學報,2018,30(5):135-141.
[4]孫志國,劉紅,熊晚珍,等.湖北省武陵山片區智力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研究:基于涉農專利與農業科技創新[J].湖北農業科學,2018,57(16):120-124,127.
[5] 郭豪杰,唐世喬,張德亮.云南省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13):244-246.
[6] 張會影,楊玲,趙輝,等.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8):259-261.
[7] 曾福生,蔡保忠.以產業興旺促湖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8,39(2):179-184.
[8] 劉勇.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與制度創新[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5.
[9] 宋敏,趙云芬.農業知識產權[M].2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
[10] 孫志國,熊晚珍,劉之楊,等.武陵山片區畜牧類地理標志精準扶貧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8):205-207.
[11] 孫志國,劉之楊,熊晚珍,等.武陵山片區五峰自治縣的農業知識產權與區域品牌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8,30(1):142-146.
[12] 孫元鵬,袁知洋,劉于思,等.恩施州道地藥材區域化與品牌化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14):235-237.
[13] 孫元鵬,劉于思,程正,等.中藥材當歸的知識產權保護與傳統知識傳承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15):246-248,273.
[14] 孫元鵬,劉于思,程正,等.中藥材黃連的知識產權保護與農耕文化傳承發展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12):152-155,160.
[15] 孫元鵬,吳喆,孫燕玲,等.李時珍故里蘄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13):156-158.
[16] 孫元鵬,程正,劉于思,等.中藥材金銀花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與科技創新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19,51(4):157-161.
[17] 孫元鵬,袁知洋,劉于思,等.恩施州中藥材類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的思考[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11):154-158.
[18] 於小波,昝俊峰,王金波,等.我國茯苓藥材主要產區資源調查[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3):714-716.
[19]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貧困地區生態適宜種植藥材推薦目錄[EB/OL].[2018-05-03].http://zzzy.zyzypc.com.cn/zyccyfp/290.jhtml.
[20] 唐金灝,鄭揚航,劉曉穎.取消GAP認證并非取消GAP[J].民營科技,2017(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