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航
【摘要】首先闡述了反向語言遷移的基本理論,包括干擾理論、多元語言能力理論和概念遷移理論等。在此基礎上,結合上述理論,從語義反向遷移、句法反向遷移與句式反向遷移等,對英漢語篇反向語言遷移模式進行研究,意在分析英漢語篇反向語言遷移對語言學習能力產生的影響,豐富語言遷移理論成果。
【關鍵詞】英漢語篇 反向語言遷移 模式
“遷移是指目標語言和第三方已經習得的或未完全習得語言間共性和差異形成的影響。”英語和漢語作為兩種不同的語言形式,在語篇學習中必然會產生語言遷移現象,而且這種現象不是單方面的,涉及到語言的多個層面,不僅包括音系、詞匯,而且也涉及到語法、語篇等層面。本文擬從英漢語篇的視角,對反向語言遷移模式進行研究,從而豐富語言遷移理論,提高英語的語篇閱讀效率。
一、本文基本理論闡述
英漢語篇反向語言遷移模式研究需要相關的理論作為支持,綜合當前理論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基本理論:
(一)干擾理論
反向遷移理論的研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Ulrich Weinreich就進行了研究,他在《接觸中的語言》中提出了干擾論,該理論認為,雙語學習者,學習多種語言的必然結果會出現一種語言與其他語言規范相背離的現象。在Ulrich Weinreich的影響下,人們開始針對母語對于其他語言學習的影響進行大量的研究。根據干擾理論,干擾發生于二語之間的偏離現象,而發生偏離的方向具有不確定性,可以發生在任何方向。這樣干擾是互相的,不僅是母語對第二語言產生干擾,而且第二種語言也將對母語產生干擾。
(二)多元語言能力
Vivian Cook在1991年出版了《第二語言對第一語言的效應》一書,他提出了多元語言能力,這一理論為反向遷移提供了理論支持。該理論提出,在人們掌握多種語言能力時,語言習得者往往在頭腦中無形地形成多種語言能力。“這些能力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是一個有機的能力體系。”因此,母語和第三方語言將形成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能力體系,從而對語言學習者的學習產生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既包括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的影響,又包括第二語言對第一語言產生的影響。
(三)概念遷移理論
概念遷移理論是由Jarvis和Pavlenko共同提出,是兩人共同研究的成果。概念遷移理論指出,遷移現象產生于語言社會化的過程,新語言的習得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概念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對新舊語言的習得產生影響,并影響到語言習得者的語言運用交際。2008年,兩人對概念遷移理論進行了進一步具體化的闡述,概念遷移發生在多種語言之間,包括語言的異同以及相互之間的影響,這種遷移不是單向的,而是具有多向性,除了母語對第二語言產生正向遷移外,第二語言也會對母語的學習產生影響,產生反向遷移,甚至還會發生側向遷移。
二、英漢語篇反向語言遷移的一般模式
(一)語義反向遷移模式
“語義反向遷移主要從語義使用層面進行構建,它主要表現為在多種語言之間,語義的使用出現擴大現象,或者是縮小現象。”通過對反向語義遷移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進行概括,我們發現成人語言學習者,在掌握了兩種語言后,語言習得者的詞匯使用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既包括詞匯意義的擴大現象,也包括詞匯意義縮小的現象。無論是擴大還是縮小,都表明在語義層面,第二語言對第一語言都會產生影響。
通過對居住在海外多年的語言使用人群進行調查,這些人群回到曾經的故鄉時,他們在使用母語進行交際時,語義出現了多處錯誤,而這些錯誤很大程度上是由二語對母語的影響,即顯著的語義反向遷移。這種反向遷移不是以第二語言的詞匯意義替代第一語言,這種影響是個體對母語的響應詞匯意義得到了增加,即產生語義擴大現象。
此外,語碼轉換現象中也包含著語義反向遷移,即語言交際者在使用母語進行交際時,很明顯地存在著第二語言交雜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文化方面的影響,即語言習得者受到語言使用領域文化的影響,將學習該領域的語言作為一種時尚和追求;又是由二語詞匯意義的不對稱性造成的,即語言使用者在語言表達過程中找不到相應的單詞。這種現象不同于上述現象,是對母語語義的一種擴展與彌補。
(二)句法反向遷移模式
句法反向遷移主要是從句法層面進行建構,它是指語言習得者根據第二語言句法運用策略去理解、使用母語的現象。主要包括句法歐化現象、語言理解、語言生成和曲折短語等。
句法歐化現象是指漢語受印歐語系影響而形成的語法現象。對此,為章元羚為代表,以典型句式作為研究對象,得出這樣的結論:語言習得者對以下兩種結構接受率較高,一種是“主語+是+形容詞+的”,一種是不定冠詞“‘一+量詞”;但是對以下兩種卻表現出否定的態度,一種是“前指代詞重現”,一種是“連接成分的增加”。
從語言理解和生成分析,語言習得者在語言之間建立起跨語言聯系,主要表現為語言的限制性詞素,例如現代進行時的表達,在英語表達時,一般使用“be+動詞ing”的結構來表示;然而,在母語為漢語語言習得者表達時,往往采用漢語混搭結構,這種結構形式特別受到年輕人的喜歡。這些案例,明顯地可以看出句法反向遷移。
從曲折短語分析,主要包括名詞短語和動詞短語,生成語法理論顯示,從句子結構分析,最高的一階一般為IP,但是在其他語言結構中,這種現象會被打破,除了IP,其他成分也有存在的可能。
(三)句式反向遷移模式
句式反向遷移模式,我們可以從被動句、狀語從句等語序層面得到證實,理論研究者已經通過研究從漢語、英語被動句使用方面,證實了句式反向遷移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通過對測試者進行強化訓練測試,學習者明顯地受到英語被動語態強化學習結果的影響。
以“If you have got there in time,the problems would have been solved”一句的翻譯為例,參與強化訓練的實驗學習者,幾乎一致地將該句翻譯為“如果你早已經及時趕到,問題早就被解決了。”通過這一翻譯,我們發現,在漢語表達中,“被”字沒有必要表達,但是在參與實驗的人員中,這種接受度卻表現出很高的現象,而且參與實驗的很多人員并沒有感覺到表達存在不妥當的現象。通過上述案例分析,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反向遷移存在于句式中。
從語序層面分析,漢語和英語存在顯著的區別,漢語是一種“意合”性語言,而英語屬于形合語言,在語序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點。以狀語從句為例,我們選擇了假設從句、條件從句、目的從句、讓步從句等基本句子,比較這四種狀語從句的翻譯,雙語學習者明顯表現出主句在前,而把狀元從句放在后面,是一種典型的歐化倒裝句。因此,從這個角度分析,句式反向遷移是客觀存在的。
三、結論
綜上所述,英漢語篇學習過程中,反向語言遷移現象是客觀存在的,而且不是單向的,具有多向性。本文主要從語義、句法與句式三個典型的層面進行闡述。得出的結論是,英漢語篇中反向遷移是客觀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反向遷移在語篇中存在的模式是多樣的,不是單一的;最后,漢英學習者語言能力的發展和反向遷移是存在密切關系的,既能夠產生積極的作用,也會產生負面的效應。然而,本文對于語篇反向語言遷移研究的廣度還不夠,對反向語言遷移與語言學習者語言能力發展的研究較為膚淺。然而,英漢語篇反向語言遷移模式的研究必將引發語言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不斷豐富語言遷移理論。
參考文獻:
[1]Ellis,Ro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21.
[2]雷蕾.以漢語為母語雙語者的雙語句法表征和處理[C].上海交通大學,2010.12
[3]孫靜.英漢雙語中“貌合神離”的翻譯誤區[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06):34.
項目名稱:英漢雙語者反向遷移研究;項目編號:2016-KYYWF-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