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蘇科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生活 數學》教學為例,論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利用數學故事優化教學的途徑,提出利用數學故事導入教學、創設問題情境、拓展教學內容以及優化課堂結尾等教學建議。
【關鍵詞】數學故事 初中數學 《生活 數學》
雖然不少初中數學教師精心地備課、上課,但仍然存在很多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教學效果不理想。初中生,特別是七八年級的學生,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很難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們對于深奧的問題缺乏耐心、持久的思考。而數學故事能夠提升數學課堂趣味性,優化新課導入、問題情境等。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中穿插一些與本課相關的數學故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能明顯提升學生的課堂專注度。需要指出的是,數學故事不局限于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與數學相關的歷史往事,還可以是廣泛流傳的與數學有關的佳話、故事。學中運用數學故事展開數學教學旨在提升學生的專注度與學習興趣,數學故事在課堂結構中應該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一節課不能全是“講故事”,不能讓數學故事在課堂中擠占太多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時間。
筆者以蘇教版數學七年級第一課《生活 數學》為例,從新課導入、創設問題情境、教學補充、教學結尾四個方面,闡述數學故事對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作用。
一、故事導入,提高學生課堂專注度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新課導入能將學生的注意力由課前分散、放松的狀態快速轉變為課內的專注狀態,避免浪費過多的課堂教學時間。
在《生活 數學》這一節課的初始階段,教師播放了一段百歲山礦泉水廣告。熙熙攘攘的教室瞬間變得安靜起來,學生滿臉好奇,全神貫注地看完了約1分鐘的廣告。這是一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廣告,雖然不少學生都看過這個廣告,但是他們大多表示沒看懂,而且他們不知道老師為什么要在課堂上播放這樣的廣告,這就勾起了他們的好奇心。“據說百歲山礦泉水廣告借用的是坊間流傳的法國數學家笛卡爾和瑞典公主克里斯汀的浪漫故事,傳說中兩人因為數學而結緣、互生情愫,特別是第十三封情書‘心型線一直流傳至今。廣告中把百歲山的水比喻成這封情書,意喻經典、浪漫、難忘、矚目。雖然這只是人們的猜測,與事實存在一定的區別,卻體現了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聽完這則廣告背后隱藏的故事,學生不禁感嘆:“如果不好好學習數學,我們連一支廣告都看不懂了!”
教師精選這樣的與數學有關的故事來體現數學的重要性,教學效果要遠勝于言語灌輸,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專注度。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
受篇幅等的影響,數學教材不可能將每個問題的來龍去脈講述清楚,更多的是直接呈現一個問題。因此,教師可以挖掘數學問題背后的故事,基于此創設問題情境,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生活 數學》中課本上的習題:學校打算用16m長的籬笆圍成長方形的生物園飼養小兔,怎樣圍可使小兔的活動范圍較大?課本上這一問題的出現比較突然、生硬,會讓學生陷入苦惱。教師可以結合“小歐拉智改羊圈”的故事,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小歐拉的爸爸想用籬笆圍成一個長40m,寬15m的長方形羊圈,飼養100只羊,使得每只羊的平均活動區域不少于6m2,但是最后發現籬笆總共長100m,小歐拉爸爸頓時不知所措,聰明的歐拉稍作思考,便幫助爸爸解決了這個難題,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嗎?”教師在這里引用“小歐拉智改羊圈”的故事,使得原來生硬的問題變得有趣、生動,在情境中展示問題,進而引導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利用數學故事優化問題情境,使數學問題充滿趣味,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是一門有較強生活實用價值的學科。
三、拓展教學內容,提升數學人文價值
我們作為教師,不能僅僅把傳授數學知識視為自己唯一的教學任務,數學教育除了傳授知識,還應該是一種數學文化和數學精神的傳承。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還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數學人文價值的教育。
在《生活 數學》這節課中,教師展示埃及金字塔的圖片,學生很快就能發現金字塔中的幾何圖形,但是如果教師的教學只滿足于讓學生膚淺地認識幾個簡單的幾何圖形,那么圖片展示的意義就不大了。我們都知道埃及金字塔是世界奇跡之一,那么它究竟“奇”在哪?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數學的角度進行補充,讓學生充分感受埃及金字塔的“奇”:古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呈正四棱錐,底面正方形邊長約230.5米,塔高約146.6米。科學家通過精密儀器測量,驚奇地發現,金字塔底面四邊長的相對誤差不超過2厘米,四底角的相對誤差不超過12″。
通過具體的數據,學生感受并感嘆當時埃及幾何學和測量技術的高超。教師精選數學故事拓展課堂教學內容,使得學生對古埃及金字塔“奇”的認識更加深刻,對古老的文明更加心生敬畏,極大地提升了數學人文價值。
四、優化教學結尾,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動機
比起枯燥無味的講解,人們往往更喜歡聽故事。學生對教師苦口婆心的激勵產生了“免疫”,為了激勵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動機,教師可以創新激勵方式,講故事不失為一個好的舉措。
希臘數學在歐幾里得的推動下,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個時髦話題,當時的國王也想趕這一時髦,雖然這位國王見多識廣,但是學習歐幾里得的幾何很吃力。于是,國王就問歐幾里得:“學習幾何,有沒有適合我的捷徑呢?”歐幾里得回答道“抱歉,陛下!學習數學和學習一切科學一樣,是沒有什么捷徑可走的。學習數學,人人都得獨立思考,就像種莊稼一樣,不耕耘是不會有收獲的。在這一方面,國王和普通百姓是一樣的。”從此,“幾何無王者之道”這句話成為千古傳誦的學習箴言。在《生活 數學》這節課的結尾,教師講述了上述故事并用“學習無王者之道”與學生共勉。教師將人人都明白的一個道理濃縮成一句話,言簡意賅,對學生很有沖擊力,學生也更愿意接受這樣的建議。
類似這樣的故事并不少見,如果教師能每周分享積極的故事,必然能夠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克服學生對數學的恐懼,讓學生重新認識數學并愛上數學。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首先得讓學生了解數學,那么數學故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就顯得極為重要了。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有意識地運用數學故事為數學教學服務,向學生普及數學文化,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克服對數學的恐懼,真正讓學生愛上數學、學好數學。
作者簡介:張健(1989— ),江蘇漣水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數學教學。
(責編 劉小瑗)